摘要:近期,美印在贸易、外交等领域的摩擦持续升级,特朗普政府推行的高关税政策及发表的强硬言论,对两国关系造成严重冲击,甚至可能对双方数十年来积累的战略合作基础产生影响。这种趋势令美国战略界、学术界专家颇为紧张,特别是长期寄希望于通过扶持印度压制中国的战略界人士。美国
本文共 4654字
阅读预计 11分钟
作者 | 比尔·德雷克塞尔(Bill Drexel)
编译 |张咪咪编译审核| 王娇杨 阿斯兰本期编辑| 姜心宇
本期审核 | 江怡
编者按
近期,美印在贸易、外交等领域的摩擦持续升级,特朗普政府推行的高关税政策及发表的强硬言论,对两国关系造成严重冲击,甚至可能对双方数十年来积累的战略合作基础产生影响。这种趋势令美国战略界、学术界专家颇为紧张,特别是长期寄希望于通过扶持印度压制中国的战略界人士。美国哈德逊研究所研究员德雷克塞尔(Bill Drexel)认为,在中美博弈持续加剧的过程中,一个崛起中的印度,是美国应对“修昔底德陷阱”、甚至突破这一困境的唯一重要契机。美国只需协助印度提升实力,因为印度与中国的利益冲突远多于与美国的冲突。通过这一方式,美国既能打破正在将世界推向灾难性大国冲突且本质上不稳定的两极态势,又能够在此过程中对北京的全球雄心设置障碍。作者认为,如果美国能够推动印度加速崛起,这不仅有助于缩短“修昔底德陷阱”带来的、威胁全球和平与繁荣的不稳定窗口期,也将提升印度在战略利益上与美国保持一致、而非与中国趋同的可能性。作者此番表态,完全忽视了美国国内的深层次变化,将特朗普对印政策的调整当作领导人的个人风格所致,几乎以静态的观点看待中美印博弈,有刻舟求剑之嫌。南亚研究通讯特此编译本文,供各位读者批判参考。
图源:The National Interest
次要议题的风险正在干扰美国对印度的整体战略,及其(借助印度)在亚洲制衡中国力量的机会。
特朗普政府对印度征收50%新关税,同时公开指责印度经济“死气沉沉”、贸易壁垒“令人厌恶”,几周内就将美印关系推向破裂边缘,严重威胁着全球两大民主国家数十年来在战略合作领域所取得的进展。
尽管这些戏剧性的贸易摩擦声势夺人,但这不过是延续了过去数月已跌至二十来年以来最低谷的美印双边关系。回顾自2025年4月以来的局势:克什米尔发生恐袭、造成26名印度平民遇难,印度指认幕后为巴基斯坦。之后,特朗普政府接连采取的一系列举动几乎都像是有意冒犯印度领导层。
特朗普总统有关美国促成印巴停火的表态、对苹果公司在印投资计划的指责,以及对巴基斯坦军方领导人的亲近举动,均深深激怒了印度政府。作为回应,印度官员不仅公开驳斥特朗普总统的相关言论,更着手调整与中国的双边关系。随后,美印贸易领域裂痕骤然扩大,进一步加速了两国关系的下滑态势。
然而,考虑到如今的美印贸易谈判是由“不按套路出牌”、 素来不注重外交策略微妙性的特朗普政府所主导,所以很难清晰界定这一系列事件是在“演戏”还是实质的转变。但可以确定的是,美印关系若继续这样走下去,必将大受冲击,并对美国自身利益造成灾难性影响。
调整贸易结构、限制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本身不失为合理的政策目标;但若以牺牲美印过去25年在全球战略重心地区的合作进展为代价,那么在战略上一定是得不偿失的。这种决策失误,或能与美国在世纪之交对中国崛起的误判相提并论,引发的战略代价甚至可能比当时更为沉重。
一、修昔底德陷阱,考底利耶的解决方案
理解印度的战略意义,需借助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提出的“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分析框架。这一框架受公元前5世纪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思想启发,核心观点为:当新兴大国对既有大国的地位构成取代性威胁时,双方爆发冲突的风险会显著上升。艾利森进一步指出,崛起大国的自信心态与既有大国的不安全感相互交织,往往会推动两国陷入零和性质的对抗态势。
在一个正在复兴的世界里,这一挑战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但面对这代人最重大的地缘战略危机,艾利森的建议则显得太温和了:唯有寄望于中美两国之间的“创造性外交”(creative diplomacy),才有那么一些可能去避免一场规模难以想象的冲突。
考底利耶(Kautilya)常被称作“印度的马基雅维利”,其在古典印度治国经典《政事论》(Arthashastra)中提出了更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部著作的现存版本约在两千年前定型,但其思想根源可追溯至更早的数个世纪前。与修昔底德类似,考底利耶认为,两个实力相近且均在发展的大国,本质上具有“天然敌对”属性,容易走向冲突。不过,他并未聚焦于如何通过两国合作化解推动彼此对立的系统性力量,而是提出“调控大国周边的力量分布”更为关键。这一思路堪称“敌人的敌人是朋友”原则的古老雏形——考底利耶主张,国家应扶持那些与自身对手存在天然利益冲突的力量,通过这一方式,推动整体战略格局向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倾斜。
印度与美国在贸易、外交及宗教自由等领域可能存在分歧,但相较于两国与中国之间的结构性摩擦,这些分歧显得微不足道。相较之下,美国与中国的竞争规模更为宏大且具全球意义,而印度面临的若干关键压力点却更直接关乎其国家核心利益。这两个毗邻的文明国家曾进行过一场重大战争,并持续在紧张边界对峙,2020年更爆发一场致命冲突。
对美国而言,印度的崛起时机堪称关键助力,尤其是在美国面临一个无论从绝对还是相对层面看,经济与军事力量都达到历史峰值的对手之际。尽管当前印度 GDP 仅为中国的五分之一,但这个南亚大国已超越中国,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同时也是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预计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些优势不仅将得以保持,还可能进一步扩大。
这些趋势表明,自中国崛起后,全球力量格局正迎来一次重大调整,尽管这一过程相对缓慢。此前,美国对同等规模的全球性力量格局变革出现误判,最终导致今日美国所面临的核心难题;若当下对印度的发展态势再次作出错误判断,其后果同样将是灾难性的。
一个崛起中的印度,是美国应对“修昔底德陷阱”、甚至突破这一困境的唯一可行契机。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要将印度打造成传统意义上的美国盟友——尽管不少决策者会本能地倾向于这种方式。印度因曾有过殖民经历,对与大国缔结约束性联盟始终抱有深切疑虑;加之其自身的文明自豪感与多极秩序的追求,因此即便只是正式结盟的表面形式,也会让印度产生排斥。
美国只需协助印度提升实力,因为印度与中国的利益冲突远多于与美国的冲突。通过这一方式,美国既能打破正在将世界推向灾难性大国冲突、本质上不稳定的两极格局,又能够在此过程中,对北京的全球雄心制造诸多阻碍。
一个在美国支持下不断崛起的印度并非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但它将显著压缩中国的战略回旋空间,并有助于缓和加剧中美对抗的、最具破坏性的双极格局。如果美国能够推动印度加速崛起,这不仅有助于缩短威胁全球和平与繁荣的“修昔底德陷阱”不稳定窗口期,也将提升印度在战略利益上与美国保持一致、而非与中国趋同的可能性。从这一视角看,正式的同盟关系固然有一定价值,更优的贸易安排亦值得追求。但真正能够改变美国战略格局的,将是一个实力上升、立场更为亲近的印度。
二、美印关系:认识上的误判与偏差
特朗普政府对印度采取更为强硬的立场,源于近年来不少印度问题观察者疑虑的不断累积,这类疑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美印关系深化的客观分析。其中一个关键原因,是外界逐渐意识到:尽管印度经济体量庞大且保持增长态势,但其自身仍面临诸多结构性问题。即便对印度经济增长作出乐观且贴合实际的预测,短期内也难以追上对中国GDP的保守估算,这使得部分人开始质疑,印度的崛起对美国而言究竟能发挥多大作用。
但这些担忧是误导性的。印度并不需要在体量上与中国对等,亦足以对其战略雄心形成关键制约。历史早已证明,一个强大却规模相对较小的国家,同样能够挫败全球性强权的扩张:从古希腊人永久阻止波斯帝国的西进,到越南对美国冷战战略所造成的长期消耗与掣肘,那些具备战略纵深并在区域内拥有足够分量的力量,皆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
中国已经将军力有限且面临人口老龄化困境的日本视为其战略格局中的重要障碍。印度即将占据中国经济中远超日本的比重,同时拥有迅速扩张的劳动力、日益增长的竞争性经济利益,以及一支规模庞大、久经实战考验的军事力量。这种情况下,中国将感受到何等更大的掣肘?
与直觉相反的是,一个经济规模仅为中国30%至50%的印度,实际上可能比一个与中国体量相当的印度更符合美国利益:它足够强大,能够在全球最具战略关键性的地区对中国构成尖锐复杂的牵制力量,但在必要时仍需大量外部支持与协调,方能应对更为强大的北方邻国。在这一格局下,美国与印度在面对强大的中国时,即便没有正式的同盟关系,只要能够建立起政治互信与战略默契,依然可以实现高效合作。
然而,这正是令许多美国印度问题观察者感到棘手的症结所在。对总理莫迪及其执政的印度人民党的排斥——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表现为公开的敌意——使不少原本关注印度的人对深化与一个正在崛起的印度开展合作的前景丧失热情。关于基督教和穆斯林少数群体遭受日益严重的暴力与歧视,以及在执政党十年印度教民族主义统治下民主出现倒退的报道,令许多原本可能支持印度的声音转而疏远。由此,一些人进一步认为,印度现已牢固确立的政治领导层,将削弱而非增强这一国家的实力。
无论这些针对印度国内政治的批评多么出于善意,它们在很大程度上都与美国的现实政策选择脱节。美国几乎不可能通过指责印度政府的内政来改变印度的行为,但却极有可能因此疏远在对华竞争中最为关键、不可或缺的伙伴。
这些论点同样忽视了对印人党主导政府的现实替代方案的考量。这种替代方案很可能表现为一个软弱而分裂的联合政府,不仅难以推进推动印度加速崛起所必需的艰难经济改革,而且更容易受到中国的干扰。此外,这种观点忽略了印人党在契合美国利益方面的优势:至少在于其强调强有力的国防政策,以及相较反对派而言更为友好的对美姿态。
诚然,这并非意味着华盛顿应当与新德里建立某种党派化关系:印度的战略重要性要求美国优先确保与任何执掌政权的印度政府保持紧密合作。然而,美国的“印度观察圈”正因为对印度现任执政党的公开反对而冒此风险,忽视了该党在诸多方面可能为美国安全利益带来的裨益。这种立场,再加上出于误判而产生的经济怀疑,以及未能充分认识到印度作为印太地区唯一可行的制衡力量所具有的不可替代地位,无助于使美印关系重回轨道。
在中国崛起所投下的阴影下,未来数年美印关系深化本面临有利条件。然而,正如近几个月的发展所表明的那样,这一前景远非必然,且正变得愈发艰难。美印关系的进一步巩固本是唾手可得的战略机遇,但若美国不能厘清自身的战略优先事项,这一机遇极有可能被白白错失。
作者简介:比尔·德雷克塞尔(Bill Drexel),美国哈德逊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美印关系和战略技术领域,曾获“苏世民学者项目”资助赴清华大学学习,作为“福克斯学者”(Fox Fellowship)赴印度尼赫鲁大学交流。
本文编译自美国《国家利益杂志》(The National Interest)2025年8月21日文章 ,原标题为 The US Is Losing the Plot on India,原文链接:https://nationalinterest.org/blog/silk-road-rivalries/the-us-is-losing-the-plot-on-india
本期编辑:姜心宇
本期审核:江怡
欢迎您在评论区留下宝贵的意见或建议,但请务必保持友善和尊重,任何带有攻击性和侮辱性语言的留言(例如“阿三”)都不会被采用。
来源:南亚研究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