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3日,“持续擦亮江西林改品牌走深走实先行示范之路”新闻发布会在南昌召开。江西发布从会上获悉,自2023年9月江西被列为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以来,我省围绕“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这“林改四问”,巩固“三定”成果、做好
在江西,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这场发布会道出答案。
9月23日,“持续擦亮江西林改品牌走深走实先行示范之路”新闻发布会在南昌召开。江西发布从会上获悉,自2023年9月江西被列为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以来,我省围绕“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这“林改四问”,巩固“三定”成果、做好“三活”文章,在全国率先建立“五级林长抓林改、多支队伍齐上阵、两大行动抓落实”的“林长+林改”工作机制,从产权制度、政策供给、价值转化等方面聚力攻坚、落地见效,形成了10多项全国首创的深化集体林改经验,为全国深化集体林改贡献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江西经验”。
一、深化“三权”分置“放活山权”
一是在全国率先开展集体林地提前延包试点,山区林农由“担心”变“放心”。在总结广昌县集体林地提前延包试点的基础上,创新“八步工作法”,对承包期不满10年林权,提前开展延包30年以上,确保集体林地承包权长期稳定,让林农吃下“定心丸”。目前,全省完成延包合同签订873.74万亩,占全省应延包面积的74.4%。在全国率先建立林权管理服务系统和林权数据库,创新“落大宗发小证”“三维指界”“收益权量化到户”等举措,化解林权历史遗留问题44.56万宗,为延包扫清了障碍。会同自然资源部门建立林权登记协同便民服务机制,实现林权审批、交易、登记信息实时互通共享,目前,全省累计办理林权类不动产权证6.34万本。
二是在全国首创林业经营收益权证制度,社会资本由“隔山观望”变“进山入林”。林业经营收益权证制度的建立,解决了原林权证和不动产登记证确权覆盖不了林下经济、林业碳汇、森林康养、公益林、天然林补偿收益权等非木质化利用以及林地入股、托管、合作收益权量化到户的问题,填补了林业经营确权的空白,实现了林业经营收益权可确权、可流转、可交易、可融资,成为全国较为成熟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典范,为林业规模经营、绿色金融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激发社会资本进山入林的积极性。目前全省共颁发林业经营收益权证2301本,面积达90.02万亩,发放收益权质押贷款12.67亿元。
三是在全国率先实施适度规模经营省级财政奖补政策,集体林地由“小山”变“大山”。对规模经营主体新增的流转林地,按每亩奖补60元,对家庭林场、省级林业专业合作示范社,分别给予5万元、10万元专项补助。鼓励支持通过入股、合作、托管、互换等形式推进林权流转,激活林地的经营权,解决林权碎片化不便经营的问题。如今,放眼江西群山,家庭林场、民营林场、林业合作社、林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形成了林业规模经营矩阵,全省培育林业规模经营主体5988个,流转集体林地3100万亩,占全省林地的20%。
二、打好“组合拳”“激活林区”
一是在全国率先创新优化林木采伐方式,林木采伐由“复杂繁琐”变“有的放矢”。在全国率先出台《江西省集体人工商品林采伐告知承诺制审批指南》《江西省林木采伐按面积审批指南》《江西省简明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模板(2025版)》《抚州市松材线虫病疫情除治试点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我们采取告知承诺制审批、按面积审批、编制简明森林经营方案和创新松材线虫病除治方式等四项措施,放活了林木处置权,林农可根据市场需求、自己的意愿进行采伐,实现了自主确定采伐年限、自主确定采伐计划、自主确定采伐方式。2025年1-8月,全省集体林占限额发证采伐量为246万立方米,同比增长9%。各地编制简明森林经营方案890余份,预防性除治松木59.65万亩。同时,为确保在采伐改革过程中“放有温度、管有尺度”,我们发挥全省林长制智慧管理平台和“一长两员”的作用,建立“林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协作机制,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全天候监管体系,持续压实森林资源监管责任。
二是在全国率先制定优化调整公益林政策,公益林由“生态禁地”变“绿色沃土”。针对老百姓在经营公益林过程中,只得补贴,不能合理经营的问题,我们全面落实国家林草局支持我省先行先试的若干措施,在全国率先出台《江西省优化调整公益林的指导意见(试行)》,也就是在生态区位不重要、生态状况不脆弱的公益林中,选择立地条件较好、交通方便、水源较为丰富的林地调出公益林范围,用于培育大径材,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新业态。创新提出“以规定库、以库定用、以用定调”和建立“预调出库、预使用库”的“三定两库”区划方式,按照“县级申请—市级审核—省级批复”的程序审批,实现了该保护的保护,该发展的发展。目前全省已优化调整公益林51.96万亩,合理利用公益林林下空间487.8万亩,唤醒了“沉睡”的青山,广袤的山林迸发出了勃勃生机。
三是发挥国有林场示范带动作用,联农带农由“动力不足”变“活力迸发”。江西有224个国有林场,国乡联营山林面积占到了40%,为了发挥好国有林场在此次改革的示范带动作用,我们通过“国有林场+村集体”“国有林场+民营林场”“国有林场+合作社”“国有林场+农户”等联营共建模式,示范带动集体林经营发展,全省累计带动集体林参与联营面积达910万亩。资溪、万载、湘东、安远等16个县创新出台国有林场差异化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激发了国有林场内生动力。
四是加强基层林业队伍建设,服务林农由“转隶弱化”变“整合优化”。以乡镇为片区设立林业服务中心、林业工作岗,解决基层林业管理服务弱化等问题,在全省70个县(市、区)单独或分片区组建林业服务中心,30个县(市、区)的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明确专人专岗承担林业服务工作,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省的林业基层服务体系,打通了服务林农“最后一公里”。
三、畅通“两山”转化路径“谋活利民”
一是构建“3+N”现代化林业产业体系,产业布局由“星星点点”变“串珠成链”。针对我省林业产业大而不强,龙头少、链条短的问题,创新构建以油茶、毛竹、林下经济三大产业为重点,根据各地林业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特点,同步发展木竹加工、家具制造、香精香料、林产化工、森林康养等N个特色产业,推动集体林业大县发展“一县一业一品”。全省建成林业特色产业园15个,森林可持续经营产业示范带37条,发展油茶林面积1693万亩、竹林1765万亩、林下经济3979万亩,林业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得到不断的延伸。目前,全省林业总产值达7130亿元,同比增长9.7%,位居全国第一方阵,林业为林农带来人均可支配收入3031元,同比增长5.6%,林业成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山区群众共同富裕的绿色引擎。
二是创新林业金融服务,绿色资源由“靠山吃山”变“点绿成金”。健全林银、林保协同机制,创新开发林下经济、林业碳汇、森林康养等收益权质押贷款和油茶、中药材、林业碳汇、古树名木保险等“一行一品”绿色金融产品,让“青山”可估值,“绿产”可融资。全省累计发放林权类贷款393.72亿元、余额206.11亿元,公益林、商品林、油茶和中药材保险投保面积1.4亿亩、保额1255.87亿元。在全国率先建立林权收储担保运营机制和奖补政策,全省筹措林权收储资金13.67亿元,收储碎片化林权178.65万亩;设立担保保证金2亿元,落实代偿收储担保贷款10.68亿元。
三是完善林业生态产品交易机制,产品价值由“静态无价”变“动态有价”。创新开展CCER造林碳汇项目开发和林业碳中和试点,乐安、南康等10个县的256.54万吨CCER造林碳汇项目在全国平台公示;武宁、崇义等4个县开发的1.69万吨地方公益性林业碳汇在赣林碳抵消平台登记。依托南方林业产权交易所,在全省34个县创建了县、乡林业生态产品“交易场景”,持续引导林权、林业原料、林业碳汇等进场交易,同样一片林,过去卖“木头”,现在卖“碳汇”、卖“健康”、卖“风景”,全省林业生态产品累计交易额达150亿元。
来源:江西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