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饭“四大金刚”、网红咖啡、图书馆……阿姨爷叔天天在这里聚会!上海小菜场到底有多时髦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3 20:44 1

摘要:2025年,上海已有80家标准化菜市场初步完成升级改造,提前完成今年建设任务的100%。如今,传统菜场纷纷装上自动扶梯和电梯,服务升级、配套设施升级,可谓“大变样”。

摘要:上海菜场大变样

2025年,上海已有80家标准化菜市场初步完成升级改造,提前完成今年建设任务的100%。如今,传统菜场纷纷装上自动扶梯和电梯,服务升级、配套设施升级,可谓“大变样”。

小菜场变身综合集市,复古又摩登

“惠民黄渡集市面积约3000平方米。这里是菜场,也是一个综合集市。”位于嘉定区的惠民黄渡集市负责人王怡告诉劳动报记者,今年7月刚刚投入使用的惠民黄渡集市,既有传统烟火气的早餐、社区食堂、连锁快餐,也有菜场、商超。

走进惠民黄渡集市,偌大的“惠民”二字映在墙头,这面贴满磁带的背景墙显得复古又摩登。劳动报记者注意到,集市一楼提供餐饮和便民服务,例如大饼油条“四大金刚”的早餐供应,老盛昌的社区食堂,还有麦当劳等“洋快餐”,同时这里也有15元可以洗剪吹的便民服务、并设有洗手间等公共设施。

惠民黄渡集市设有15元可以洗剪吹的便民服务。劳动报记者陆燕婷 摄影

进门处的自动扶梯旁,偌大的电子大屏已显示有当日菜价信息,既能显示价格行情、又可以记录销售情况,一目了然。沿着自动扶梯拾级而上,一侧为便民超市,另一侧则为包含蔬菜、鲜肉、水产、熟食、海鲜等各类农副产品摊位的功能型菜场。

“通过一楼的‘智慧大屏’,消费者可以浏览市场今日菜价、畅销品、促销活动。而市民买菜时,拿到打印版的小票,用手机轻轻扫一扫,即可实现菜品‘溯源’,并清晰了解菜品安全情况等信息,买得更加透明、放心。”王怡告诉劳动报记者。

除了买菜,沿集市另一侧的电梯来到三楼、四楼的邻里中心,这里还隐藏着一个便民、利民的邻里中心,设有图书馆、儿童房、休息室、影音室等多功能设施。市民可免费阅读、游戏、躺卧休息。

市民还可在菜场楼上的“图书馆”进行阅读。劳动报记者陆燕婷 摄影

“代烧菜”服务升级,还有休憩桌椅

在浦东三林,挨着东书房路、过去附近居民又爱又嫌的“爱博市场”,于今年7月1日摇身一变成为了“三林书房市集”,嵌入了时尚新业态,引入Manner咖啡、肯德基等知名品牌,更将“代炒菜”服务植入社区食堂。周边的阿姨爷叔们天天一大早就到这里“集合”,买完小菜再来一场聚会,“书房市集”俨然成了社区公共会客厅。

这个菜场开了十八年有余,过去总是摊位挤、通道窄、夏天闷热,因手机常常没有信号、扫码付款还得“靠手气”。如今,安装了空调、新风、宽通道、智慧秤、电子大屏……老市场“旧貌换新颜”。

三林书房市集负责人介绍,菜场一半是老味道、另一半是新功能——代烧菜。

天气炎热,想居家就餐、又不想大汗淋漓,嫌亲自下厨过于麻烦。在三林书房市集内所设的社区食堂内,市民可以解放双手,全权交于社区食堂代烧。挑好鱼虾交给后厨加工便是,如在菜场买到东星斑、帝王蟹等高端食材,又不会制作,这里也能代为烧制。炒素价格更为便宜,8元起,洗菜、摘菜全包。

而作为今年静安区标准化菜市场升级改造的重点项目之一,静安区的宁家·黄山市集,也增设了方便上下楼的自动扶梯,并设有理发、小修小补等便民服务,再摆上供市民休憩的桌椅,成为全市标准化菜市场升级改造的一个缩影。在宁家·黄山市集,同样设有类似的“代烧菜”服务。一家名为“好再来”的现炒现卖店,仅以每单收取5到10元的加工费,为周边居民代烧、代炒,实现“烹饪自由”。

宁家·黄山市集平价菜专柜。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从市集到“全维生活枢纽”,“日夜经济”全覆盖

激活社区消费新引擎,易乐惠·如意市集选择“破局重构”,实现由“单一菜场”向“全维生活枢纽”转型升级。

奉贤区紧扣“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目标,推动传统菜市场从单一交易场景向复合型社区服务综合体转型。今年1月,柘林新镇“柘邻坊”核心区落成标杆项目“易乐惠·如意市集”,以“业态重构+智慧运营+场景融合”三重创新,打造奉贤区首个集“烟火气、年轻力、社区感”于一体的标准化菜市场升级样本,以“菜篮子”升级撬动民生幸福支点。

市商务委介绍,“易乐惠·如意市集”以“基础民生+品质服务+社区交互”为内核,构建“基础+品质+增值”立体业态矩阵。

其中,基础层包括870平方米标准化菜场设置23个智慧化摊位,覆盖蔬菜、水产、肉类等12大品类,满足居民“一站式购齐”需求。品质层则引入“老财记”手工点心坊、“巴比馒头”早餐连锁、特色熟食专区等品牌业态,提供现制现售、即买即食服务,早餐档口日均服务超800人次。增值层以打造共享休憩区、邻里活动角等公共空间,联动社区举办手作市集、美食课堂,日均吸引150人次参与,实现“买菜场景”向“生活主场”跃迁。

市场依托智慧管理系统,实现“数据驱动运营、科技反哺民生”。数字化赋能业态价值倍,确保交易透明可查,构建起便捷、安全、可信的消费环境。

“易乐惠·如意市集”内,菜场与餐饮区无缝衔接,居民购菜后可即时享用汤包、卤味,带动跨业态消费。早餐档口6:00营业、熟食专区延时至20:00,服务时段覆盖“晨间经济”与“夜间经济”。

上海这几家高颜值“网红菜场”你去过吗?

除了今年新升级改造完成的标准化菜场外,近年来,上海涌现了一批“网红菜场”,以高颜值、优服务,集聚高人气。

比如,在普陀真如高陵集市,海派风情与市井烟火在此交融。步入集市,挑高石库门、做旧里弄牌坊间,叫卖声与老上海小吃香气交织。集市里汇聚了各式摊位,如蔬菜摊、瓜果摊、海鲜摊、家禽摊等,还有熟食店、酱菜摊、南北干货、面食摊等一应俱全。

杂货部、鲜花店以及老字号上海特色小吃馆等也纷纷入驻,为市民提供了一站式的购物体验。首家进博会同款的“上海特色小吃馆”也已入驻高陵集市,让市民们能够尽享地道的上海美食。老上海风情与现代社区服务的融合,这里不仅是社区生活枢纽,更成为沪上文化新地标,让市民游客在评弹声里沉浸式感受穿越时空的魔都魅力。

而市中心的“网红”乌中市集,通过2019年Prada联名营销事件破圈传播,市集形成“时尚+市井”的独特标签。2024年下半年开始,乌中市集与武康大楼、外滩共同构成上海文化旅游新动线。其改造以“顶奢链接的高大上菜市场”为目标,通过深绿色木门、浅黄墙面、藤编菜篮等设计元素重塑空间美学,成为融合传统烟火气与现代审美的网红地标。

比邻田子坊的巨鹿泰康市集,可以说是“既有颜值也有智慧”。其整体风格以上海石库门为设计灵感,彰显出“城市菜场”的独特魅力及海派文化底蕴。成为沪上以“商旅文”社区商业综合体为蓝本的智慧化菜场。

“菜场+”升级,2027年基本完成全部改造

“如今的菜场已不再是传统的单一型菜场,而是集多功能于一身的‘菜场+’模式。”市商务委副主任、一级巡视员刘敏表示,上海现有800多家菜市场,其中500多家具备标准化升级条件,市商务委计划在2027年基本完成全部改造。

围绕“菜场+”升级,上海市商务委、沪上各区可谓动足脑筋。

“为推动‘菜篮子’高质量发展,我们制定了《静安区‘菜篮子’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明确打造一批‘经营有道、保障有力、便民利民’的标杆供应网点,促进‘菜篮子’网络的品牌化、标准化、智慧化、便利化。”静安区商务委主任姚磊表示。

姚磊指出,通过政企协同、政策支持,以实现“菜篮子”的可持续发展。在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作用的同时,更要多措并举,实现平价菜专柜的全覆盖,坚持菜场公益行运作,“小资金撬动大杠杆”引导菜价低位运行。并通过数字赋能,全面提升“菜篮子”服务内涵。

打印小票后,可扫码溯源。劳动报记者陆燕婷 摄影

“我们将紧密结合生态岛建设定位,通过传统菜场升级改造、智慧赋能菜场建设等措施,做好‘菜市场+生态+智慧+服务’融合提升,推动菜市场管理可持续发展。”崇明区经委副主任黄嘉其介绍,《崇明区生态集贸市场调研报告》提出“生态空间、生态管理、绿色消费、绿色服务”四大建议,探索体现生态要求、符合崇明特色的新型集贸市场发展路径。

“‘十四五’以来,我们累计投入(包括社会化资本)建设资金约3亿元,完成73家标准化菜市场升级改造项目,改造面积达13万平方米,服务覆盖周边社区居民240余万人。”上海浦商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蔡华敏介绍,浦商集团聚焦多元赋能,激活便民服务“新引擎”。通过科学规划,“引凤来栖”,推动菜市场从传统生鲜集市向复合型社区生活中心转型,打造“早餐网红”“老字号专区”“夜市集市”等主题区域,通过场景再造,实现“焕新体验”。

沪标准化菜场“大变样”。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我们将会同沪上各区和相关企业全力完成好标准化菜市场升级改造工作,并做好明年计划和储备,不断扩大标准化菜市场升级改造覆盖面,让上海市民的‘菜篮子’更稳地拎在自己手中。”刘敏表示。

头图:传统菜场服务升级、配套设施升级,图为宁家·黄山市集。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来源:劳动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