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8日14时20分,缅甸发生7.9级地震。搜救中心闻令而动,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根据部党委统一部署,第一时间组织、保障并派出22名救援队员参加中国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赴缅甸开展国际救援行动。跨国救援、星夜启程,搜救中心22人队伍中,35岁及以下青年干部占比
3月28日14时20分,缅甸发生7.9级地震。搜救中心闻令而动,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根据部党委统一部署,第一时间组织、保障并派出22名救援队员参加中国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赴缅甸开展国际救援行动。跨国救援、星夜启程,搜救中心22人队伍中,35岁及以下青年干部占比近50%,他们在40°高温的地震废墟里,争分夺秒、抢救生命。从星夜集结到烈日下的坚守,这群年轻人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新时代的青春答卷。
于敬泽青春使命:与时间赛跑的95后“后勤管家”3月28日14时20分,正当于敬泽准备联合国重型救援队自测评演练装备物资时,一则缅甸7.9级地震的预警,打破了现场有条不紊的工作节奏。“小于,根据搜救中心党委部署,你马上准备出队装备物资,加入中国国际救援队,前往缅甸,全力完成救援队后勤保障任务。”接到通知后,他立即转入出队装备物资准备工作中。此前,于敬泽虽然已参与过四川泸定、甘肃积石山、西藏定日、四川泸县等6次地震应急响应处置工作,但作为正式队员参与跨国境救援尚属首次。不同于以往应急处置工作,缅甸地震救援需在40℃高温环境下展开,从装备物资配备到跨国运输的飞机运力,每个环节都面临全新挑战。三天时间,于敬泽在累计睡眠不足10小时的高强度工作状态下,完成了34吨、634箱救灾物资的紧急调集与跨境运输,确保所有装备准时运抵缅甸震区。抵达曼德勒后,于敬泽根据所给营地区域,规划前方营地功能区设置,展开指挥部、住宿等关键要素的搭建,在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的情况下,他和队友们一起与时间赛跑、与炎热搏斗,连续工作近7个小时,10顶84A住宿帐篷、3顶93式帐篷、58顶单兵帐篷搭设完毕。此外,为中国国际救援队配发办公、后勤、个人、防护等五大类1200余件套,有力有效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在急难险重任务中,于敬泽充分发挥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坚持冲在前干在先,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搜救青年一切行动听指挥,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优良传统。
曲旻皓青春接力:长大后我就成了您接到出队任务时,曲旻皓正在北京大兴消防救援基地进行IER演练前集训,当时他已经近一周没有回家,原计划傍晚回家看望两个孩子,但在归家途中收到了出队通知,拨通妻子电话简单交代后,便立即折返,投入到出队准备工作中。曲旻皓不是第一次参加现场救援行动,2013年,在他23岁那年,第一次参与了四川芦山7.0级地震救援,后来又陆续参与了四川都江堰泥石流、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和土耳其7.8级地震等救援行动。但当他再次站在缅甸地震救援现场,面对黑夜中倒塌建筑物的倾斜轮廓,还是感到一丝紧张。“在队伍中,我不是独立存在的,是整体的一部分,也是搜救中心派出的救援骨干,只要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特长,保持冷静的同时仔细分析情况,灵活应变,一定能够在各级队伍领导的坚强领导和队员的无畏拼搏下,帮助当地灾民,拯救生命。”曲旻皓如是说。凭借着这些年在搜救中心各类演练和各种救援经历中练就的能打能战的本事,以及队伍领导和队友的持续互相鼓励和激励,曲旻皓连续作战17个小时,全程参与了中国救援队3月30日至31日连续救援4名幸存者的工作。回到行动基地时,他腿部淤青,双手因长时间佩戴手套导致遍布湿疹,但他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从青涩的救援新兵到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曲旻皓用10余年时间完成了专业能力的传承与超越,实现了“学徒”到“导师”的蜕变,当年手把手教他使用生命探测仪的前辈,如今正与他并肩作战,生动诠释了搜救中心传帮带精神的青年实践。
张硕南青春责任:准爸爸的救援“首战”距离妻子预产期还有26天,张硕南收到了出队通知,面对家人询问能否换其他人前往现场时,他回答:“我长期在国际救援与合作部工作,系统学习过国际救援协调和国际救援安全知识,随队救援是职责所在,这个时候如果推脱,换上来的队员经验可能不足,这是对队伍的不负责,也有负自己长期所学和知识的积累。”此时,同为搜救中心职工的妻子赵晓霞看出了他的为难,表示会全力支持他的决定,而后也投入到震情信息支撑工作中去。这一刻,这位90后准爸爸的“首战”,注定要在异国的废墟上打响。缅甸时间3月30日晚23点左右,当中国国际救援队刚到内比都军事机场时,他便接到了一个棘手任务,运输装备、物资的车辆还未协调好,且护照需要缅方移民局上班之后才能办好手续并返还。经队伍领导决定,大部队先行赴曼德勒开展救援工作,张硕南等5人留守协调车辆及护照手续。从31日6点起,张硕南等人在协调通关,历经哨卡盘查、车辆爆胎等突发状况后,终于在当晚8点将物资押运至曼德勒基地,保障了救援队营地搭建。由于怕物资和护照丢失,张硕南基本上一整晚未睡,但他来不及休息,就又投入到了外事协调工作中去。这不仅是张硕南的救援“首战”,更是一堂关于“责任”的生动课程。
朱笑然青春担当:别样的生日体验
这是朱笑然第三次参加国际救援任务了,从2019年的莫桑比克热带气旋救援,到2023年土耳其地震抢险,再到如今驰援缅甸震区,三度出征,变化的是救援坐标,不变的是他冲锋在前的青春担当。在本次救援行动中,朱笑然身兼双责,既要执行高强度的搜索营救任务,又要参与统筹队伍的装备保障工作。出队前夕,他与队友整理装备物资到凌晨4点,仅睡了2个小时。在废墟现场他曾连续作业超过24小时,实在困得睁不开眼,就蜷在马路牙子上小憩片刻。而命运似乎格外“眷顾”这位青年——这已是他第二次在执行国际救援任务时迎来生日。没有家人陪伴,没有生日蛋糕,有的只是和队友们匆匆分享的一桶泡面。但在他眼中,能在这个重要时刻度过这个特殊的日子,用专业和汗水为受灾群众点燃希望,或许就是最好的生日礼物。从最初面对遇难者遗体时的震撼,到现在能够专业沉着地开展工作,朱笑然和搜救中心许多年轻队员一样,在实践中快速成长,让青春在救援一线淬炼出担当与力量。
于敬泽、曲旻皓、张硕南、朱笑然只是搜救中心青年干部的一个缩影,当有任务来临时,每位搜救青年都义无反顾选择逆行,负责通信保障的赵文强,他的孩子刚满5个月,参与现场搜救的张煜和后方支撑保障的赵方,夫妻二人在前后方加班加点,用双倍坚守诠释着责任与担当……他们个人选择的背后,永远站立着组织的支撑,在青春与使命的交汇处,他们读懂了救援服上那行“中国救援”四个字的重量。
从汶川到缅甸,从国内救援到国际行动,搜救中心青年的脚步从未停下。20多年来,一代代年轻队员在前辈们的言传身教中成长,将专业精神和人道使命薪火相传。当集结号角再次吹响,这些80后、90后乃至00后的年轻面孔,依然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用专业素养和青春热血,构筑起守护生命的坚强防线。
来源:风趣小鱼Wtg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