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江南导致民不聊生,天下大乱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20 12:27 1

摘要:先说说隋炀帝统治的三大“神操作”。 首当其冲的是三征高句丽这场“战略史诗级溃败”。隋炀帝打着“勿遗子孙忧”的旗号,从612年起像个上了发条的机器,连续三次远征高句丽。第一次出征,好家伙,直接调集113万大军,那阵仗,仿佛要把高句丽一口吞下去。结果呢,战略上一根

隋炀帝那统治时期的政策,和唐朝的建立一结合,就像一出荒诞又极具深意的历史闹剧,深刻演绎着王朝兴衰的“奇妙”逻辑。咱从三方面来好好瞧瞧这出戏。

先说说隋炀帝统治的三大“神操作”。 首当其冲的是三征高句丽这场“战略史诗级溃败”。隋炀帝打着“勿遗子孙忧”的旗号,从612年起像个上了发条的机器,连续三次远征高句丽。第一次出征,好家伙,直接调集113万大军,那阵仗,仿佛要把高句丽一口吞下去。结果呢,战略上一根筋,就知道正面强攻,敌后战术完全抛到九霄云外,粮草还跟不上。萨水之战,30万大军最后就剩2700人,这简直是把军队往火坑里送啊。后面两次征伐更绝,直接把国内矛盾给点着了。到第三次出征,地方政府都不配合,拒发兵力,士兵们也纷纷脚底抹油,跑得那叫一个欢。

再看看大兴工程与巡游这档子事儿。除了打仗,隋炀帝还闲不住,又是修建东都,又是开挖运河,又是重修长城,又是造行宫,工程一个接一个。还频繁出去巡游,北巡突厥、下扬州、西巡河右,每次都征调数十万民力。这就好比一个人拼命往自己兜里塞东西,却不管兜里能不能装得下。国库被他掏空了,政府只能横征暴敛,结果呢,黄河之北千里不见人烟,江淮之间全是荒草,老百姓都快没活路了。

最后是统治合法性的崩塌。三征高句丽期间,农民起义(像王薄起义)和大官僚叛乱(杨玄感起兵)纷纷冒出来,就像一个个警报器,告诉大家隋朝已经“民心尽失、地方离心”。特别是第二次征伐的时候,国内叛乱一闹,隋军只能紧急撤兵,中央就像一个失去控制的木偶,完全无力掌控全局。

再瞧瞧李渊晋阳起兵的关键要素。 617年刘武周叛乱占了汾阳宫,李渊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以“保卫行宫”为名,联合突厥势力,成功摆脱了王威、高君雅等隋廷的监视。这时候隋军主力被农民起义折腾得够呛,长安就像一座空城,这机会被李渊抓得稳稳的。

太原可是“天下精兵处”,粮饷储备能撑十年。李渊就像一个精明的商人,结交刘文静、裴寂等谋士,还吸纳山西地区的起义军,眨眼间就组建了20万兵力,形成了“外联突厥、内抚豪强”的战略格局。

最后说说隋唐易代的历史启示。隋炀帝失败就失败在把“王朝利益”当成了一个无底洞,使劲往里面填东西,完全不顾“社会承载力”这只小船能不能承受得住。三次远征,把开皇之治的积累都给败光了,就像一个败家子。而李渊呢,就像一个精明的棋手,“精准把握民变节点”,利用山东水患引发的流民潮,还把平叛军队转化为反隋主力,用最小的成本实现了政权更迭。这一过程还印证了古代中国“得关中者得天下”的地缘规律,也给唐朝实施均田制、租庸调制等缓和阶级矛盾的政策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教训。这就好比隋炀帝在前面挖了个大坑,李渊小心翼翼地绕过去,然后建立了自己的新王国。

来源:历史记录1.6w点赞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