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市场销售格局焕新:从IQV今年上半年榜单看,Top20药企内外资平分秋色,前10名中内资亦占半壁江山。部分重研发企业凭借创新药亮眼表现跻身前列,院外药店贡献20-30%销量,凸显创新药潜力,头部销售贡献正从传统药向创新药转移。
从MNC的角度看中国肿瘤创新药市场
一、中国肿瘤创新药市场:内资崛起与创新驱动新格局
市场销售格局焕新:从IQV今年上半年榜单看,Top20药企内外资平分秋色,前10名中内资亦占半壁江山。部分重研发企业凭借创新药亮眼表现跻身前列,院外药店贡献20-30%销量,凸显创新药潜力,头部销售贡献正从传统药向创新药转移。
MNC视角下的市场洞察:MNC从宏观微观双维度剖析中国创新药市场。宏观上,政策与技术推动新药获批井喷,市场规模破4000亿验证医保政策成效;微观层面,竞争格局优化、商业化模式多元、支付方式创新,且管线组合定位成评估新药物关键考量。
二、MNC新药评估:速度、需求与管线的三重考量
上市速度决胜市场:以非小细胞肺癌靶向药为例,2021年前外资领先,此后国产创新药获批加速,多靶点上市速度赶超。激烈竞争下,速度成商业化获益关键,MNC优先关注药物阶段,行业反思PD-1/PDL-1竞争,未来企业或转向细分赛道。
未满足需求孕育商机: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是MNC寻药核心,以非小细胞肺癌EGFR突变为例,现有疗法疗效递减、耐药凸显,总生存(OS)指标渐成金标准。FDA新规与中国CDE差异为本土企业带来时间窗优势,影响合作权益出售。
管线组合决定价值:MNC筛选药物需考量其与自有管线匹配度,如康方生物AK112因管线差异评估不同。评估人体临床产品时,综合考虑临床数据、监管沟通、上市速度、管线协同与专利保护等因素,同时参考对手管线布局制定策略。
三、精准诊疗:创新药商业化的双刃剑
生物标志物检测掣肘:精准诊疗催生更多生物标志物,MNC评估靶向药商业化价值时关注检测技术可及性。中国市场肿瘤标志物检测自费高昂,超报销后靶向药价格,影响药物价值测算,常见检测率仅72%左右。
监管政策影响研发节奏:中国对基因检测临床实验强监管,国际多中心临床样本变动报批耗时久。本土创新药实验因报批省时,临床研发速度更具优势。
四、外资视角:创新药企业管线潜力剖析
恒瑞管线:广泛布局与变现可能:恒瑞肿瘤研发管线撒网式布局,除临床项目外还有大量临床前小分子。管线内药物竞争与协同并存,交叉变现可期,上半年非经常性收益亮眼,可快速筛选药物加速研发。
科伦博泰:ADC平台引领优势:科伦博泰凭借ADC平台脱颖而出,数量多且进度快,多个项目处于不同阶段。同时对CS、卡t和卡恩k早期布局,与恒瑞管线侧重有别。
康方生物:抗体平台的机遇与挑战:康方生物抗体平台优势显著,管线集中于此,抗体间竞争冲突待解。未来或有更多授权合作,可依布局预判潜在交易药物。
五、热点聚焦:双抗与TCE的市场前景
单抗到双抗:技术迭代与市场机遇:典型MNC因单抗专利到期寻求升级,肺癌一线治疗方案将升级,PD-1双抗受关注,中国VEGF双抗成折中选择,AK112部分验证靶点,但最终成败取决于基因突变阴性人群OS数据,建议关注研发快的公司。
PD-1L2双抗:潜力与价值评估:信达公司PD-1L2双抗在肺癌领域领先,获FDA的BTD,metoo较少。信达抗体业务与商业化能力强,综合临床数据与公司战略判断药物价值。
TCE与出海:需求与合作困境:TCEengager需满足未满足临床需求引全球关注,但高靶向性致潜在买家有限,主要作用于小细胞肺癌,中国药企合作方少,研发应避免红海竞争。
Q&A
Q1:如何看待从单抗到双抗技术迭代过程中,中国从跟随到引领的变化,其中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A1:从单抗到双抗技术迭代过程中,相关变化及关键因素如下:1.头部跨国公司(MNC)有产品升级需求:以默沙东和百时美施贵宝(BMS)为例,其k药和o药占据单抗先机,采用广适应症开发战略获得巨大商业化收益。但k药全球及中国专利从2028年起陆续到期,虽做了生命周期管理,如开发皮下制剂,但这些公司仍迫切需要寻找下一代免疫肿瘤(IO)产品来更新或升级产品组合。2.前期商业化获益积累现金流:前期巨大的商业化获益使这些公司积累了大量现金流,成为行业热点。IO领域已验证成功,公司希望通过下一代产品复制成功。3.治疗趋势升级:IO首先在肺癌领域尤其是基因突变阴性人群取得成功。从主要公司研发管线看,未来肺癌一线治疗会从现有的PD-1加减化疗的标准治疗方案,升级为PD-1双抗加减化疗以及PD-1加ADC的方式,甚至已有公司启动PD-1双抗加上ADC的三期创新性临床。4.双抗选择:在各家公司投入研发时,选择哪种双抗作为基石成为热门话题。中国在VEGF双抗方面较为成功,而CTLA-4单抗因疗效和安全性问题在市场上存在争议,抗血管生成机制的VEGF成为折中的方法。AK112的PFS数据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该靶点。不过,个人认为OS数据彻底验证VEGF双抗成功,尤其是基因突变阴性人群的OS数据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建议关注VEGF双抗研发进度较快的公司,因为行业内公司若想获得巨大商业化收益,在速度上至少要处于前10甚至前5、前3的位置才有成功机会。
Q2:如何看待PD-1L2这些双抗的潜力?
A2:对于PD-1L2双抗的潜力可从以下方面看待:1.药物本身情况:信达公司在PD-1L2方面表现不错,其相关药物刚拿到FDA的突破性疗法认定(BTD),在肺癌领域走得较早,会成为各大()公司关注的对象。相较于VEGF双抗,这类双抗的仿制药(me-too)相对较少,数量有限。2.公司战略与能力:信达和康方一样,是以强大抗体技术出名的公司。在PD-1单抗时代,信达有与礼来等海外合作的经历,更有经验处理潜在的合作与交易。同时,信达自有明星作用机制多以国内权益自我经营为主,因为其拥有行业内规模大且商业化能力强的销售和市场团队。此外,信达在抗体及血液等领域帮助大外企商业化管线,显示出其在商业化和研发层面有较大的自主野心。综合来看,建议将该药品未来下一步临床数据的读出水平,与信达公司的战略特点和战略倾向一同考虑,来综合判断其价值。
Q3:TCE和出海的机会如何?
A3:TCEengager出海机会可从以下两点解读:1.满足未满足临床需求:在全球研发同步时代,中国和海外在重要瘤种上的未满足临床需求已无限趋近。若TCEengager能解决迫切的未满足临床需求,在全球主要市场做出优势,就会引起关注,其他公司会寻找相关药物补充管线。但目前很多TCR研究者过于趋同,未在高需求药物领域取得良好药效,若TCEengager陷入红海竞争,只能获得较小市场份额,意义不大。2.潜()在买家有限:以肺癌DL3点位为例,TCEengager主要作用于小细胞肺癌,其潜在买家相对有限。为达到更好协同效应,往往是该领域有一定领先地位的巨头公司,为加强管线才会购买此类药物。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