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分过后必有风。秋分后暑热未尽,昼夜温差加大,极易引发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疾病,尤其是儿童呼吸道疾病的高发趋势,更是气候条件变化、病菌和过敏原种类多传播活跃与儿童自身特点三方交织的结果,需谨防呼吸道疾病“找上门”。
本报讯(记者 魏薇)秋分过后必有风。秋分后暑热未尽,昼夜温差加大,极易引发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疾病,尤其是儿童呼吸道疾病的高发趋势,更是气候条件变化、病菌和过敏原种类多传播活跃与儿童自身特点三方交织的结果,需谨防呼吸道疾病“找上门”。
日前,在省卫健委召开的“时令节气与健康”新闻发布会上,省中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张莉介绍,秋分节气,最大的气候特点是燥与凉并存。随着降水减少、适度下降,“秋燥”逐渐明显,同时气温波动加大,一定要注意饮食和穿衣方面的科学调节。
日常饮食要注意滋阴防燥和温养脾胃,建议多吃梨、银耳、百合、麦冬、蜂蜜、山药、莲子等“润”性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油炸烧烤、过咸过干的“助燥”食物,以免加重体内津液耗伤,生冷寒凉食物也需适度控制。秋季科学穿衣的核心是顺应“秋凉渐显、温差大”的特点,把握“灵活增减、重点保暖”,不仅“春捂秋冻”要适度,还要注意易寒部位的保暖。初秋建议选择棉、麻等透气吸汗的面料,避免出汗后受凉;深秋气温降低后,可换成羊毛、羽绒等轻暖材质,既保暖又不笨重,方便根据活动量随时增减。
省儿童医院儿内科主任张康玉则着重介绍了小儿呼吸道疾病的防治要点。常见的小儿呼吸道疾病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感染性疾病为鼻炎、鼻窦炎、扁桃体炎、咽喉炎、支气管炎及肺炎等;非感染性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相较于成人,儿童免疫系统仍处于‘训练’和‘升级’阶段,呼吸道结构和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她说,一旦接触病菌和过敏原,对有害物质的清除能力不足,同时痰液容易堵塞气道,症状可能更重。
要预防小儿反复发生呼吸道疾病,建议遵循“洋葱式穿衣法”,做好关键部位保暖,“背暖”可预防感冒,“肚暖”保护脾胃,“足暖”有助于身体适应低温。同时,医生还强调,孩子要多摄入新鲜蔬果、肉蛋奶、坚果等富含维生素、微量元素、蛋白质的食物,补充维生素D,保证充足睡眠,增强免疫力。避免孩子被动吸烟,烟雾可以直接损伤呼吸道纤毛,增加呼吸道感染风险。家长要督促孩子勤洗手,尤其是在外出回家和饭前便后,对于婴幼儿,家长也应先洗手、换衣后再接触孩子。在疾病高发期,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多拥挤、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
来源:太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