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华裔女富婆:辍学在美创办AI公司身家百亿,读书还有用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3 20:34 1

摘要:村头老辈常说“读大学是为混张文凭,揣怀里就踏实了”,这话搁前些年没人反驳,可AI时代里,30岁就成全球最年轻白手起家女富豪的LucyGuo,偏给了另一种说法。

文|咸菜

编辑|江娱迟

村头老辈常说“读大学是为混张文凭,揣怀里就踏实了”,这话搁前些年没人反驳,可AI时代里,30岁就成全球最年轻白手起家女富豪的LucyGuo,偏给了另一种说法。

这姑娘生在华人工程师家庭,考进卡内基梅隆大学,还差8门课毕业时说走就走,拿着彼得・蒂尔的奖学金去创业,先搞了AI公司ScaleAI,又做了创作者平台Passes。

2025年靠ScaleAI的股权上榜时,她倒没说大学没用,反而劝年轻人,哪怕读一年半载,也得把里头最金贵的东西捞着。

Lucy从不跟人掰扯“该不该上大学”,只说大学像个装满好种子的菜园子,不用等所有菜都成熟。

她在CMU待的那些日子,最值钱的不是课本上的公式,是“密度”,一转身能碰到的聪明伙计,办公室里能问上话的导师,还有随手能用上的实验室。​

这些东西凑在一块儿,就成了机会库,她常说“一两年足够吸够这些养料”,跟薅羊毛似的,攥紧核心就松手试水。

要是外头有实打实的信号,比如有人愿意用你的东西,有人肯投钱,就甩开膀子干,没信号就回校接着啃书本。

她自己就是这么走的:在CMU攒下人脉和手艺,拿着蒂尔的钱,赶在AI数据需求爆火前扎进赛道,最后靠早期股权享了平台的红利。​

Lucy的法子能总结成“把大学当最小的试验台”,简称UMVP,核心就是12周里转起来四个圈:找人、做作品、验问题、通管道。

找人不能瞎聊,得像“约合伙人”那样,每周两晚见六个能补自己短板的人,先一起搭个小项目试试手,默契了再谈长远。

做作品也别零散,课程作业、实验课题全塞进一个代码库,每两周拿能跑起来的东西给外人看。

还得跟20个用户深聊,别自己觉得好,得看人家愿不愿花钱花时间,最后得打通门路,学院的产业合作、孵化器、校友基金,都得用上,让作品沾着烟火气。​

大学里藏着不少没人捡的宝贝,导师就分三类:学术导师帮你把架子搭稳,产业导师给你指真需求,资本导师教你算明白账。

AI项目缺的高质量数据,大学也有合规的口子,实验室、企业试用协议,比自己在外头瞎找省太多劲,这些东西单拿出来都贵,凑在大学里却伸手就够着。​

当然不能光说好听的,首先得认清楚,辍学成功的是少数,得划条“时间红线”:12周没用户、没合作意向,就回课堂接着学。

还得算好账,学费、生活费都得有止损点,三个月、半年、一年都得有准头。

就算不创业,这法子也能涨本事,现在AI行业招人,更爱看你GitHub上写了啥、开源社区里做了啥,不是只看成绩单。

大学能帮你三样:去实习摸真实的工程流程,跨学科选课把统计、设计这些本事捏一块儿,把作业改成能演示的小产品,哪怕简陋,也比空嘴说强。

毕业前最值钱的不是多拿个A,是多一个能点开的链接,能跟招聘的、合作的人打开话匣子。​

这些年中国大学的创业环境也越来越好,可好多人只盯着Lucy“辍学”俩字,没瞧见她怎么把大学当成跳板。

AI时代的大学,既不是保险箱,也不是没用的象牙塔,你把人脉、作品这些事推着走,它就是你往上跳的助力,你只等着被安排,它最后就剩张文凭。​

要是给你一个学期,把大学当试验台,你想扎进哪条赛道?最想拉上哪三个伙伴一起干?

来源:江语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