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一家估值超百亿的直播帝国突然宣布将旗下数百名主播全部“扫地出门”,转而让他们自己当老板、自负盈亏时,整个行业都该警惕了。辛选这场号称“联邦制改革”的制度变脸,与其说是给主播松绑的赋能,不如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风险转嫁游戏——把原本由公司承担的法律责任、运营成本
当一家估值超百亿的直播帝国突然宣布将旗下数百名主播全部“扫地出门”,转而让他们自己当老板、自负盈亏时,整个行业都该警惕了。辛选这场号称“联邦制改革”的制度变脸,与其说是给主播松绑的赋能,不如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风险转嫁游戏——把原本由公司承担的法律责任、运营成本和流量风险,打包甩给了每一个个体主播。当“签约艺人”变成“合作法人”,当“保底工资”变成“自负盈亏”,这究竟是直播行业的进化还是退化?在辛巴退隐、初瑞雪临危受命的敏感时刻,这场“甩锅式改革”背后,藏着直播电商下半场最残酷的生存真相。
辛选这场改革最打动人的口号,莫过于“主播分成提升至60%,辛选只收5%服务费”。在直播行业普遍分成比例30%-50%的当下,60%的分成比例堪称“行业天花板”。但翻开协议细则不难发现,这60%的背后,是主播需要独立承担公司注册、税务申报、团队薪资、售后纠纷等所有成本,甚至连直播话术的法律风险都要自己扛。
这哪里是分成提升,分明是成本转移。 过去主播背靠辛选大树,只需专注直播带货,物流、品控、客服均由公司统一调配,即便出现“假货”“夸大宣传”等问题,也有辛选法务团队兜底。如今主播变身“法人”,意味着一旦直播间出现虚假宣传,主播个人将直接面临《广告法》的200万罚款;若销售伪劣商品,甚至可能触及《刑法》的“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北京某律所电商法务律师李敏告诉记者:“我们最近接到大量辛选主播的咨询,核心都是‘如何规避话术坐牢风险’,这在以前从未有过。”
更值得玩味的是“联邦制”的说法。初瑞雪将其定义为“辛选负责供应链,主播负责流量”的分工模式,但天眼查数据显示,辛选控股近期密集投资了12家供应链公司,涉及美妆、食品、服饰等核心品类。这意味着,主播即便独立成公司,其货源仍高度依赖辛选供应链,所谓“自主选品权”不过是镜花水月。辛选左手用5%服务费绑定供应链命脉,右手用60%分成诱惑主播接盘风险,这种“既要又要”的打法,本质是把主播变成了自带流量的经销商。
对比传统MCN机构的运作模式,辛选的“合伙人制”更像是一场升级版的“加盟骗局”。传统签约制下,公司与主播是利益共同体,主播数据越好,公司投入的流量扶持、资源倾斜越多;而现在,主播需要先向辛选缴纳保证金(部分腰部主播透露金额高达50万),才能获得供应链权限,相当于“花钱买货卖货”。某接近辛选的业内人士直言:“这根本不是合伙,是辛选把‘直营门店’全改成了‘加盟店’,既回笼了资金,又甩掉了运营包袱。”
在初瑞雪的公开演讲中,“每个人都是自己公司的CEO”被反复强调。但现实是,这些新诞生的“主播法人”们,正在经历从“打工人”到“个体户”的断崖式跌落。
法律层面的风险敞口被彻底打开。 天眼查显示,仅2024年,直播行业因虚假宣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引发的法律纠纷就达3.2万起,平均每起案件赔偿金额超80万元。过去这些风险由辛选这样的头部公司承担,分摊到个体主播身上的压力有限;如今主播作为独立法人,一旦出现问题,个人资产可能被冻结,甚至面临牢狱之灾。上海某直播机构负责人透露:“我们最近收到不少辛选主播的求助,他们宁愿降分成也要回签公司,就是怕哪天说错一句话就倾家荡产。”
流量自主权的幻觉与现实的残酷。 辛选宣称“主播对自己的流量负责”,但直播电商的流量命脉掌握在平台(抖音、快手)和MCN机构手中。普通主播没有辛巴那样的平台议价权,也缺乏独立获取公域流量的能力,最终还是要依赖辛选的“流量池”分配。某腰部主播晒出的后台数据显示,独立成公司后,其直播间自然流量下降了47%,想要维持原有曝光,必须自掏腰包购买辛选的“流量包”,而这些流量成本早已抵消了60%分成带来的收益。
淘汰机制下的生存焦虑。 初瑞雪直言不讳“这是一种淘汰机制”,但这种淘汰并非完全基于市场竞争。有主播爆料,辛选内部存在“流量插队”现象——与管理层关系密切的主播能优先获得爆款货源和首页推荐,而普通主播即便销售额达标,也可能因“数据不符合预期”被取消供应链权限。这种“明着市场化,暗着搞裙带”的操作,让“合伙人制”沦为权力寻租的工具。
这场改革绝非偶然,而是辛选在辛巴退隐、行业增速放缓背景下的战略收缩。
从“重运营”到“轻资产”的避险。 辛巴时代,辛选通过“家族式直播”迅速扩张,但也积累了巨大风险:2023年“燕窝事件”赔偿超2亿,2024年“虚假宣传”被罚5000万,高额罚单让公司现金流承压。将主播“法人化”后,辛选从“直接责任方”变成“服务提供方”,法律风险大幅降低。同时,裁员和主播独立运营也能减少固定成本支出,财报数据会更“好看”。
借“投资”之名行“圈钱”之实? 天眼查显示,辛选控股近期投资了多家供应链公司,这些公司的股东名单中频繁出现主播的身影。有知情人透露,辛选要求部分主播“入股”这些供应链公司,最低投资额100万,否则无法获得核心货源。这种“强制投资”本质是让主播为辛选的扩张买单,而所谓的“投资回报”遥遥无期。
辛巴退隐的真实意图与初瑞雪的“背锅”宿命。 辛巴以“肺部严重疾病”为由退出直播,但业内普遍认为这是“金蝉脱壳”——在直播监管趋严、行业红利见顶时,用一场“病退”将舆论焦点转移到初瑞雪身上,自己则退居幕后掌控资本运作。初瑞雪接手后,一边要安抚内部情绪,一边要应对外部质疑,这场“合伙人制”改革更像是她为稳固权力抛出的“烟雾弹”,可惜效果适得其反:裁员消息不断,核心主播流失,股价(若上市)承压的风险正在累积。
辛选的这场变革,折射出整个直播电商行业的深层矛盾。
“人”的价值异化与回归。 早期直播电商靠“网红人设”驱动,但随着监管加强和消费者理性化,单纯的“人设流量”正在失效。辛选试图通过“法人化”将主播变成“标准化商品”,但忽视了直播的本质是“人与人的连接”。当主播被生存压力裹挟,失去了创作热情和信任基础,最终会被消费者抛弃。
“货”的供应链战争升级。 辛选强调“供应链赋能”,但直播电商的供应链早已不是简单的“低价拿货”,而是品控、物流、售后的全链条竞争。辛选投资多家供应链公司,试图打造“护城河”,但过度依赖主播“自费采购”,可能导致品控失控——毕竟主播为了利润,难免会选择低成本、低质量的货源。
“场”的平台博弈困局。 无论是抖音还是快手,都在加强对直播电商的管控,平台政策的每一次调整都可能引发行业震荡。辛选想通过“联邦制”降低对单一平台的依赖,但主播独立后反而更脆弱,一旦被平台处罚,连辛选的“保护伞”都没了。
辛选的“合伙人制”改革,本质是一场以“赋能”为名、行“甩锅”之实的资本游戏。它让主播从“打工人”变成了“风险承担者”,让辛选从“直播公司”变成了“甩手掌柜”,但最终可能两败俱伤:主播失去安全感后创造力下降,辛选失去核心主播后影响力衰减。
直播电商的下半场,需要的不是制度性的逃避,而是责任共担、价值共创的新模式。当一家行业巨头开始用“分拆法人”的方式规避风险时,整个行业都该反思:我们究竟在追逐流量,还是在创造价值?这场没有赢家的“革命”,或许会成为直播电商从野蛮生长走向理性成熟的转折点——代价是无数主播的血泪与行业信任的崩塌。
来源:科技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