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苏区法制研究 赓续红色法治血脉 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贡献四川法学智慧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20:23 1

摘要:四川,地处长江上游,是红军长征历经时间最久、走过路程最长、经过地域最广、经历战役最多的省份。巴中、广元、达州等川陕苏区核心区的法制探索和建设,与传统中国“民惟邦本”“礼法并用”“无讼”等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以及中国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实际需要相结合,留下了川陕省

四川,地处长江上游,是红军长征历经时间最久、走过路程最长、经过地域最广、经历战役最多的省份。巴中、广元、达州等川陕苏区核心区的法制探索和建设,与传统中国“民惟邦本”“礼法并用”“无讼”等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以及中国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实际需要相结合,留下了川陕省恩阳县苏维埃革命法庭、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劳动法、长征沿途镌刻在石壁上的纪律条令等红色法治基因,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示。

进入新时代,四川省法学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始终做到坚持“两个结合”,把红色法治基因嵌入治蜀兴川的宏大叙事之中,融入法治建设的生动实践之中,以立法锁定保护红线,以学术激活历史记忆,以创新放大传播声量,探索出一条“制度立起来、研究深下去、故事传开来”的四川路径,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篇章注入源源不断的法学智慧和法治动能。

立规建制 让红色遗存“有章可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长期以来,四川坚持在红色法治文化传承发展上勇担当、善作为,促进红色法治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和四川历史文化有机融合,不断赋予红色法治文化新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推动红色法治文化不断沁润人民心田、绽放时代光芒。

2021年7月1日,《四川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在党的百年华诞当天正式施行,首次以省级立法形式将“红色法治文化遗存”写入法条,标志着四川红色法治文化建设迈入“有法可依”的新阶段。该条例第三章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红色法治文化遗存进行调查、认定、登记和分级保护,建立名录制度,实行动态管理。”这为散落在巴山蜀水的法庭旧址、布告碑刻、判决书残片等法治“碎片”撑起了一把制度“保护伞”。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2022年5月,四川省政府同步出台《〈四川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实施办法》,以“条目式”细化分类标准:不可移动遗存按照“全国重点—省级—市县级”三级文保体系纳入管理;可移动文献实行“身份证”制度,统一编号、备案、数字化归档;对处于濒危状态的法治口述史、回忆录等“活资料”,要求“一年内完成抢救性记录”。

制度创新不止于“上下对齐”,更在于“横向到边”。2021年全国“宪法宣传周”,全国首张省级《红色法治文化遗存目录(第一批)》发布,川陕省恩阳县苏维埃革命法庭旧址、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劳动法木刻版、红军纪律条令石刻标语等20项“镇馆之宝”赫然在列。

目录背后,是一套“行政专业指导+学术课题研究+项目化运作”的立体调查机制:四川省司法厅全程统筹指导,四川省法学会全过程组织专家力量介入,纵向联动省、市、县三级梳理申报,横向推动宣传、党史、文旅、档案等部门深度参与。全面梳理各地上报材料100余件、图文音视频资料1000余项、“红色资源普查登记系统”信息4600余条,集中研讨16次,采取实地调研、走访座谈等方式推进精细化编纂。

地方立法同步“接力跑”。早在2018年,巴中市便在全省率先出台《巴中市红军文物保护条例》,设专章对革命法庭、裁判部、劳动仲裁委员会等法治遗存“点名保护”,明确“拆除、迁移必须经市级文物、司法双部门审批”,首次将“法治价值”纳入红色文物评估指标。此后,广安市出台《广安市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设立“法治文化专条”,凉山州将“彝海结盟”故事纳入《凉山州彝汉双语法治教育条例》,绵阳市在科技创新条例中增设“‘两弹一星’法治文化保护”条款……

“省级条例+部门办法+市县规定”的三级规范体系纵横交错,让红色法治文化遗存从“模糊概念”变成“法定对象”,从“软倡议”升级为“硬约束”,真正实现了“保护有责、利用有章、管理有法”。

转化发展 让红色档案“开口说话”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何把红色资源变成坚定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推动红色法治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024年10月,四川省法学会川陕苏区法制研究会在巴中挂牌成立,这是西南地区首个、全国法学会系统成立的第3个省级层面的苏区法制研究会。研究会实行“理事会—学术委员会—秘书处”三位一体治理结构,同步在巴中、达州、汉中设置“一个中心、三个基地、五个调研点”,形成覆盖川陕苏区核心区域的体系化研究网络。目前,研究会出版的《川陕苏区法制史料汇编》第一辑已经发布,为学界提供“开箱即用”的一手素材。

史料整理只是第一步,解读转化才能让档案“活”起来。四川省法学会联合省司法厅、四川大学、省档案馆编写《四川省红色法治文化遗存目录(第一批)解读版手册》,采取“身份档案+法治基因+时代启示”三段式写法:先以权威史料还原历史场景,再对照现行法律条文提炼价值,最后设计教学提问和研学任务,成为全省“法律明白人”培训的统一教材。

川陕省恩阳县苏维埃革命法庭旧址是四川红色法治学术探索的“富矿”。这里完整保存1933—1935年审判日志、判决书、犯人花名册等纸质档案476件、木刻布告13张。四川省法学会、省档案馆、巴中市法学会组成联合课题组,对史料逐页编号、扫描、著录,完成全文数字化,研究发现当年恩阳革命法庭推行的“便民、公开、调解优先”理念与新时代“枫桥经验”高度契合;系统比对了川陕苏区法制条文与明清《巴县档案》《雅州府禁碑》等传统文献,发现“先调后审”“官批民调”“亭前了讼”等传统法律文化被红色政权吸纳并赋予新的内涵。

与此同时,川东北、川西北多地同步展开“市域微研究”,共同丰富四川红色法治文化“史料矩阵”。巴中市巴州区法学会依托《巴州区历史》《巴中县志》等权威志书,整理形成《川陕苏区作风纪律建设专题集锦》,系统披露《红军纪律条令》在巴中的7种方言传唱版本,为红色法治研究提供了“接地气”的本土注脚;广元市法学会聚焦“川陕甘接合部”独特区位,依托红军渡·西武当山、黄猫垭战斗遗址等法治遗存,形成“红色法治文化集群”,并借助VR模拟、视频影像等手段分类施教;雅安市天全县法学会依托“红军长征在天全”资源,建设党史长廊、红色书籍阅览室、“重走长征路”户外体能基地,将红色法治元素融入语文、历史、体育等学科……

依托川陕苏区“巡回审判、调解前置、就地执行”的原始样本,巴中市通江县沙溪法庭深挖红色资源,组建由红军后代、乡贤、人大代表组成的“红色调解队”,让有威望的“中间人”成为定分止争的“稳压器”;南充阆中市老观法庭以传承革命法庭精神为核心,厘清红色司法脉络,将党建与审判工作深度融合,打造法庭支部“守红色初心创枫桥法庭”品牌……这些实践把苏区法制的“红色颗粒”转化为推动法治进程的“现代细胞”,提供了可复制的“四川方案”。

档案数字化、研究系统化、成果实践化,四川让厚重的红色法治文化走出藏馆、走向大众、走入内心,成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鲜活教材,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贡献了四川探索。

以“文”赋能 让红色故事“直抵人心”

红色法治文化的传承最终要落实到育人效果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四川在红色法治文化宣传实践中,通过创新实践形式,构建多元化宣传教育格局。

在古蔺县太平镇,四十余名少先队员与法院干警并肩而立,面向国旗庄严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铿锵的誓言与九十年前四渡赤水的革命枪声隔空对话。这是2025年“六一”前夕四川省三级法院联合开展的“童心向党 法护未来”主题活动现场,也是四川近年来红色法治文化宣传的生动缩影。

四川省法学会组织开展的“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成为红色法治宣传的重要品牌。近年来,全省共开展“基层行”活动23万余次,举办法治讲座2.3万余场次,普法志愿者达8.8万余人,受众人数超过3400万人,有力推动了红色教育与法治宣传深度融合。

将视角拉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曾组织大量人力、花费大量精力进行苏区立法,共颁布了120多部法律、法令,涉及婚姻家庭、经济建设、公平交易等方方面面,在维护工农群众利益、惩治犯罪、保卫和巩固革命根据地等方面均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更要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以“文”赋能,将法治阵地延伸至社会发展各方面。

2023年12月开馆的绵阳市中国两弹城红色法治文化教育馆,成为四川省首个综合性、示范性红色法治文化教育基地。该馆将“两弹一星”精神与法治文化深度融合,成为展示四川红色法治文化的重要窗口;眉山市三苏祠博物馆通过原文引用、释义阐释、法治故事解读等多种方式讲述三苏法治故事,展示法治文化脉络,传播三苏法治声音;德阳绵竹市孝德镇年画村法治广场充分挖掘本地年画资源,把法治理念、清正廉洁与绵竹年画元素相融合,传播法治精神,传颂德孝文化……“文”与“法”多元化融合,让四川法治宣传呈现出多元化、丰富化的发展态势。

四川省法学会相关负责同志在法治宣传活动中多次提到,要弘扬苏区法制精神,深入开展学术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通过立法解决新问题,通过执法解决现实问题,通过司法夯实法治根基。这一工作要求推动着四川红色法治文化建设不断深化。从苏维埃时期的“开仓分粮”法治故事,到新时代的公益诉讼保护红色文物;从抗战时期的“马锡五审判方式”,到今天的“枫桥经验”四川实践,红色法治精神在传承中发展,在创新中升华。

赤水河畔的宪法宣誓、两弹城里的静默瞻仰、大巴山深处的巡回审判,红色法治文化正在巴蜀大地跨越时空,焕发新生。四川的实践表明,红色基因与法治精神并非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可以转化为治理效能、发展动能和民生福祉的“活资源”。

四川,正以法治的名义作答——红色血脉不息,法治之光长明。面向未来,四川省法学会将持续完善“省级条例+配套办法+地方标准”的制度矩阵,擦亮“川陕苏区法制研究会”学术品牌,升级“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传播品牌,推动红色法治文化与基层治理、乡村全面振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度融合,让红色火种在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中燃烧得更旺、更持久。

2

3

来源:资阳政法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