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夕春教授:聚焦第四代长效G-CSF阿格司亭α,为乳腺癌CIN防治注入新力量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20:01 1

摘要:在乳腺癌治疗领域,化疗与新型靶向药物的应用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之而来的血液学不良事件,如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IN)和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N),始终是制约药物足量应用、影响治疗疗效的主要瓶颈之一。尽管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临床应用已使CIN得到有效

在乳腺癌治疗领域,化疗与新型靶向药物的应用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之而来的血液学不良事件,如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IN)和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N),始终是制约药物足量应用、影响治疗疗效的主要瓶颈之一。尽管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临床应用已使CIN得到有效控制,但现有G-CSF制剂仍存在频繁给药的不便,且在疗效稳定性与安全性方面存在一定局限,临床亟需更优的治疗选择。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自主创新的第四代长效G-CSF——阿格司亭α的获批上市,无疑为肿瘤支持治疗领域带来了新的力量。2025年5月,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胡夕春教授牵头的阿格司亭α重磅III期临床研究在国际乳腺癌权威期刊《Breast Cancer Research》发表[1],备受领域内专家关注与讨论。值此之际,医脉通特别邀请胡夕春教授,结合研究数据与临床实践,剖析阿格司亭α的临床价值,为我国乳腺癌支持治疗规范化贡献权威声音。

医脉通

作为乳腺癌领域资深专家,能否请您结合临床实践,谈谈乳腺癌患者治疗中常见的CIN的发生情况、处理措施以及当前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胡夕春教授

从流行病学数据来看,中国乳腺癌年新发病例约42万至43万,占全球新发病例总数的18.5%,临床面临显著的诊疗需求压力[2]。庞大的患者群体中,化疗是乳腺癌治疗的核心手段之一,而化疗实施效果与剂量强度直接相关,这就使得CIN的管理成为化疗方案落地的关键环节。20世纪80年代,因中国人群饮食以碳水化合物为主、对化疗药物耐受性较差,化疗剂量仅采用“90mg至110mg”固定剂量(未按国际通用的“每平方米体表面积剂量”计算),远低于国际标准;直至90年代,G-CSF临床应用后,化疗剂量才逐步与国际接轨,且明确“早期乳腺癌患者化疗剂量强度需达到标准剂量强度的85%以上,疗效方可不受影响”,我国两大核心指南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4年版)》与《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2025》也进一步强调了剂量强度[3-4]。

从发生规律来看,化疗药物引发的中性粒细胞、白细胞下降具有明显的时间特征:通常在化疗后8-10天开始下降,10-14天后逐渐恢复正常,这也是蒽环类、环磷酰胺、紫杉类等常用化疗药物多采用“每三周给药”方案的核心原因。

基于上述规律,临床对CIN的处理主要分为治疗性干预和预防性干预两种。①治疗性干预——在无长效G-CSF时代,患者需每周检测2次血常规,及时检测,并在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下降后进行干预;但这种方式难以精准捕捉中性粒细胞数量低谷,部分患者甚至已出现FN等症状才被发现。②预防性干预——FN是肿瘤科临床常见急症,具有显著致死风险:化疗后第二周常进入中性粒细胞低谷期,此时患者多伴随胃肠道不良反应,黏膜上皮细胞损伤易导致肠道细菌与毒素入血,进而引发败血症、严重感染,最终可能导致患者死亡。作为肿瘤科医生,规范处理FN是重要的临床能力,相关指南已明确其诊断与处理标准,临床实践中更应重视 “预防优于治疗” 的原则:一是 “一级预防”,针对FN风险>20% 的化疗方案(如足量表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的 EC 方案、剂量>80mg/m² 的多西他赛方案),需在首疗程使用 G-CSF;二是 “二级预防”,若患者首疗程发生 FN,或出现持续 3 天及以上的 IV 度CIN,则后续疗程需使用 G-CSF。

然而短效G-CSF需患者每日注射,既增加身体痛苦,又需频繁往返医院,给患者带来了诸多不便。为了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长效G-CSF应运而生,凭借其单次注射即可覆盖10-14天化疗后CIN高危期的特性,有效弥补了短效G-CSF的不足,从而成为临床管理CIN的重要选择。

医脉通

阿格司亭α的上市,为乳腺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作为阿格司亭α重磅III期研究的LeadingPI,能否请您简单介绍这项研究?您认为,该研究有哪些亮点值得分享?

胡夕春教授

鉴于既往长效G-CSF的有效性已得到临床证实,当前临床更关注药物安全性的优化,因此研究核心目标为验证阿格司亭α的疗效不劣于当前已上市的标准长效G-CSF,同时探索其在安全性方面的潜在优势[1]。

从研究设计来看,该研究为国内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试验,纳入全国39家中心、496例患者,按2∶1随机接受阿格司亭α(n=331)或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n=165)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最多4个周期标准TC(多西他赛联合环磷酰胺)或TAC(多西他赛联合阿霉素及环磷酰胺)化疗。上述方案均为乳腺癌临床治疗中的常用方案,且存在明确的FN风险,使研究结果更贴合临床实际应用场景[1]。

从研究结果与学术价值来看,该试验最终成功达到非劣效性终点,证实阿格司亭α在疗效层面与现有标准长效G-CSF相当;同时,在“CIN发生率”及“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两项关键临床指标上,阿格司亭α展现出优于对照药物的趋势。此外,该研究结果已正式发表于《Breast Cancer Research》杂志,进一步印证了研究结论的学术认可度与临床说服力[1]。

医脉通

2015年后,国内已全面进入长效G-CSF时代;G-CSF药物的迭代升级,也有效提升了CIN的防治效果。在您看来,近期刚获批上市的阿格司亭α作为第四代长效G-CSF,相较于早期G-CSF药物具有哪些独特优势?

胡夕春教授

长效G-CSF已历经四代迭代,相较于早期短效G-CSF,长效G-CSF的核心优势在于“单次注射即可覆盖10至14天”,能精准匹配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高危期,无需患者每日注射、频繁往返医疗机构,解决了短效G-CSF需每日注射的痛苦与就医负担,同时减少因监测不及时引发FN的风险。

然而早期各代长效G-CSF存在局限性:第一代长效G-CSF采用聚乙二醇化技术,聚乙二醇为外源性化学物质,长期使用可能存在药物蓄积、肾毒性风险;第二代与第三代长效G-CSF分别采用了PEG化修饰、Fc融合蛋白技术等,但仍未完全规避外源性物质相关问题,如潜在免疫原性(可能引发机体产生抗体、降低疗效)、受体结合稳定性不足,且体外基因工程培育过程中可能存在细菌或病毒污染风险。

阿格司亭α作为第四代长效G-CSF,核心优势在于采用人体白蛋白技术:一方面,人体白蛋白本身安全性高,是临床中常用于低蛋白血症患者的补充剂,无“外源性异物”相关的蓄积、肾毒性风险,也无需担忧培育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问题;另一方面,其在实现“提升中性粒细胞”核心疗效的同时,还可辅助为患者补充白蛋白,进一步契合患者治疗需求;此外,其仍延续“单次注射覆盖10至14天”的长效优势,能帮助患者平稳度过化疗后CIN高危期[5]。

医脉通

当前,国内外权威指南一致推荐将G-CSF用于肿瘤化疗患者FN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基于当前研究数据及指南推荐,您会优先考虑将阿格司亭α用于哪些人群的治疗?您认为,未来还有哪些值得探索的方向?

胡夕春教授

第四代G-CSF阿格司亭α的上市,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支持治疗选择,助力乳腺癌患者更平稳地完成全程治疗。从药物作用特性与化疗方案适配性来看,该药物作用周期约10-14天,适用于采用三周给药或两周给药方案的乳腺癌患者,保障患者完成长期足剂量化疗治疗,改善治疗效果。

未来,我们仍需持续探索长效G-CSF的长期疗效与安全性,进行长期随访,并开展更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或真实世界研究,或可进一步扩大阿格司亭α的应用人群及范围。此外,随着各个新型药物的逐步问世,联合CDK4/6抑制剂、ADC等新药的骨髓保护策略也将是未来阿格司亭α的一大探索方向,希望能够为乳腺癌全人群提供支持治疗,进一步完善乳腺癌患者的长期用药策略,继而为这些患者带来更长的生存获益。

胡夕春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内科首席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CMUP多学科首席

ESMO乳腺癌FacultyMember

国际ABC5-8panelist

上海市领军人才

CACA主旨演讲三阴乳癌重温化疗

代表性成果:乳腺癌NEJM(第二作者),LancetOncol(第一/通讯),STTT(ARX788);原发不明癌LancetOncol(通讯,里程碑),引领中国的90-基因检测;主持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等;主编《肿瘤科常见诊疗问题问答-胡夕春医生查房实录》等。

参考文献:

1.Wang B et al. 8MW0511, a novel, long-acting 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fusion protein for the prevention of chemotherapy-induced neutropenia: final results from the phase III clinical trial. Breast Cancer Res. 2025;27:71.

2.Sung H, Ferlay J, Siegel RL,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J]. CA Cancer J Clin, 2021, 71(3):209-249.

3.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 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规范化管理指南(2021).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21;26(7):638-648.

4.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 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中华肿瘤杂志. 2023;45(7):575-583.

5.注射用阿格司亭α说明书(2025年版).

编辑:Rosewei

审校:Uni

排版:Faline

执行:Uni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医脉通肿瘤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