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伦敦的维多利亚女王阿尔伯特亲王博物馆(V&A),是规模仅次于大英博物馆的英国第二大国立博物馆。
伦敦的维多利亚女王阿尔伯特亲王博物馆(V&A),是规模仅次于大英博物馆的英国第二大国立博物馆。
一进门就被那个哥特式大厅拿捏住了!
阳光透过彩色玻璃洒在雕塑上,随手一拍都像电影画面,中世纪铠甲和洛可可小裙子也美到挪不开眼✨
谁能拒绝一堆blingbling的王室珠宝啊!
基本上女孩子都冲着V&A博物馆的珠宝展去的,一进门就被闪到——王冠上的钻石比我前男友的大饼还亮。
维多利亚女王的蓝宝石胸针直接把我美到失语,中世纪贵族的珍珠项链叠戴三层都嫌少,果然“富贵迷人眼”是真的
这里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文物
但逛着逛着就笑不出来了…
没想到更让人难受——这里的中国文物多到刺眼。
东汉的陶俑瞪着空洞的眼睛,唐三彩骆驼驮着货物,仿佛还在丝绸之路上奔波,明清的刺绣华服挂在展架上,金线银线在灯光下褪色。
最震撼的是一整组陵墓神道石像
石羊、文官俑就那么随随便便摆在走廊里,表面被摸得发亮,石羊的耳朵都被蹭得圆滑了……
东汉的陶俑、隋唐的壁画残片、明清的鎏金佛像…连神道的石羊、文官石像都原原本本摆在这里,仿佛穿越回古代陵园!!
更让我拳头攥紧的是一尊明代青花缠枝莲纹瓶。没有玻璃罩,没有警戒线,就这么大大方方摆在展台上,底座只用胶水粘住。
旁边的标识牌居然写着:“请用手感受瓷器的质感”。
我看着几个外国人用手指反复摩挲瓶身,指甲划过釉面的声音听得我心揪起来
这要是在国内,哪怕是复制品都得供在恒温恒湿的展柜里,而真品却在万里之外被这样“粗放对待”。
可能这个博物馆的文物太多了,所以没有那么珍惜~
这些跨越千年的文物,本应在故土的博物馆里讲述自己的故事,现在却像被抢走的孩子,流落在陌生人的家里,任人触摸、评头论足。
逛完一路,心里堵得慌。英国人把这些文物称为“藏品”,但每个中国人都清楚:它们是被掠夺的“孩子”,身上还带着历史的伤痕。
尤其是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多到离谱,据说偷偷藏了咱们至少20万件老祖宗的宝贝!
从新石器时代的玉琮到清朝的珐琅彩,从敦煌飞天到圆明园兽首,整个中国史都被装进了这栋老房子里。
辽三彩罗汉像:河北易县16尊等身罗汉被德国人偷运出国,3尊毁在途中。
大英那尊盘腿打坐的罗汉,连指甲缝里的泥都透着禅意
梁思成说它"比文艺复兴雕塑还牛"
现在却孤零零站在异国展厅里。
回国后翻照片,看着镜头里那些被迫“背井离乡”的文物,突然想起敦煌壁画上被割走的菩萨脸,想起圆明园废墟里的断壁残垣。
有些愤怒,真的不会随时间淡去——它们提醒着我们,有些历史,不能忘,也不敢忘。
不过还是要说,维多利亚女王珠宝展真的值得看!
但看完记得去中国展区走走,那些沉默的文物会告诉你:有些“迷人眼”的富贵,背后藏着说不出的滋味
来源:初叶读历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