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标视界|雄激素受体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从分子机制到临床应用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20:01 1

摘要: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均不表达的一类乳腺癌亚型,占所有乳腺癌的10%–20%。由于缺乏明确的治疗靶点,TNBC的治疗选择有限,而传统化疗疗效不佳,患者预后较差。近年来,研究发现雄激素

前言

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均不表达的一类乳腺癌亚型,占所有乳腺癌的10%–20%。由于缺乏明确的治疗靶点,TNBC的治疗选择有限,而传统化疗疗效不佳,患者预后较差。近年来,研究发现雄激素受体(AR)在部分TNBC中高表达,尤其在LAR(Luminal Androgen Receptor)亚型中,AR信号通路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系统综述了AR在TNBC中的分子机制、影像学表现、对预后的影响以及AR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旨在为TNBC的精准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策略方向[1]AR的结构、功能及其信号通路[1]

AR属于类固醇受体家族,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与热休克蛋白(HSPs)结合并以非活性状态存在。当雄激素(如睾酮或二氢睾酮)与AR结合后,AR发生构象变化,与HSPs解离,形成同源二聚体并转移至细胞核,与靶基因启动子区的雄激素反应元件(AREs)结合,调控基因转录,影响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

在TNBC中,AR信号通路不仅通过基因组机制发挥作用,还涉及非基因组效应。AR可通过快速激活PI3K/AKT/mTOR、MAPK/ERK等关键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细胞存活、增殖和代谢重编程。例如,AR的激活可上调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进而促进cyclin D-CDK4/6复合物形成,加速细胞周期G1/S期转换。此外,AR还可与SRC激酶相互作用,激活SRC/FAK/PI3K通路,增强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AR信号通路与其他致癌通路(如PI3K/AKT和MAPK/ERK)存在广泛串扰,这种串扰不仅增强了AR的转录活性,还可能导致治疗抵抗。例如,在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中,AR突变或过表达可导致MAPK/ERK通路持续激活,进而促进肿瘤在低雄激素环境下的生存。类似机制也可能存在于TNBC中,尤其是LAR亚型。

图1. TNBC中AR信号及其与其他通路串扰的概述[1]

AR在TNBC中的表达与影像学特征[1]

目前,AR的表达主要通过免疫组化(IHC)进行检测,常用阈值包括核染色比例≥1%或≥10%。研究表明,TNBC中AR的表达介于12%至55%之间,部分研究甚至报道高达80%。此外,AR剪接变异体(AR-SVs)在TNBC中约占20%,其表达与肿瘤侵袭性增强相关。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AR表达状态与TNBC的影像学特征密切相关。超声检查显示,AR阳性肿瘤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伴有低回声晕和后声影;而AR阴性肿瘤则多为边界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肿块。 乳腺钼靶中,AR阳性肿瘤常表现为边缘模糊的不规则肿块或伴微钙化,而AR阴性肿瘤则多为规则形态且无钙化。MRI检查进一步证实,AR阳性肿瘤更易表现为非增强性肿块,边界不清。这些影像学特征反映了AR阳性TNBC可能具有相对较好的组织学分级和较低的恶性程度,与其较好的预后趋势一致。

影像学特征不仅有助于鉴别AR阳性TNBC,还可为临床AR检测和个体化治疗策略提供辅助信息。例如,对于影像学表现为典型AR阳性特征的TNBC患者,可优先考虑进行AR IHC检测,并评估AR靶向治疗的适用性。

图2. AR表达对影像学表现的影响。A 二维超声;B 钼靶摄影;C 磁共振成像(MRI)[1]

AR表达与TNBC预后[1]

目前,关于AR表达与TNBC预后的联系尚存争议。部分研究显示,AR阳性患者具有更长的中位总生存期(OS)和较低复发风险,表明AR可能是一个积极的预后因素。例如,一项针对75岁以上TNBC患者的大规模队列研究发现,AR阳性患者的无病间隔期显著延长,复发率更低。然而,其他研究并未发现AR表达与生存时间之间存在显著关联,甚至有研究指出AR阳性可能与晚期复发和较高死亡率相关。

这种不一致可能源于多种因素,包括研究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差异、AR检测方法和阈值不统一等。此外,AR-SVs的存在及其功能异质性也可能影响预后评估。未来需要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研究,结合分子分型和多组学数据,进一步明确AR在TNBC中的预后价值。

AR抑制剂的临床应用[1]

单药治疗

随着AR在TNBC中作用的逐渐明确,AR抑制剂已成为LAR亚型TNBC的重要治疗策略。比卡鲁胺(Bicalutamide)作为第一代AR拮抗剂,在早期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一定的抗肿瘤活性。一项II期研究显示,接受比卡鲁胺治疗的AR阳性转移性TNBC患者,临床获益率(CBR)为19%,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2周。恩扎卢胺(Enzalutamide)作为第二代AR抑制剂,具有更强的AR拮抗活性。一项II期研究中,恩扎卢胺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AR阳性TNBC患者的1年、2年和3年无病生存率(DFS)分别为94%、92%和80%,且安全性良好。此外,阿比特龙(Abiraterone)通过抑制CYP17酶减少内源性雄激素合成,联合泼尼松治疗也可使AR阳性TNBC患者获益,CBR达20%。新一代AR抑制剂如达罗他胺(Darolutamide)在临床试验中也显示出有前景的疗效,尤其在AR高活性患者中,CBR可达61%。

图3. AR抑制剂单药治疗示意图[1]

联合治疗

图4. AR抑制剂联合治疗策略示意图[1]

A 与紫杉烷类药物联用,通过抑制P-糖蛋白上调,克服AR诱导的化疗耐药性;

B 与PI3K或CDK4/6抑制剂联合治疗,增强疗效;

C 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协同作用,增强免疫应答;

D HDAC抑制剂可通过改变染色质结构,改善治疗效果。

图中橙色/红色箭头表示激活或上调,绿色箭头指示药物靶点,紫色箭头表示抑制,黑色箭头表示通路激活。

尽管AR抑制剂单药治疗显示出一定疗效,但TNBC的高度异质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因此,联合治疗策略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联合化疗:紫杉类药物是TNBC的一线化疗方案,但其疗效常因P-糖蛋白(P-gp)介导的多药耐药而受限。研究发现,AR信号通路可上调P-gp表达,而AR抑制剂可逆转这一效应,增强紫杉类药物的细胞毒性。例如,恩扎卢胺联合紫杉醇新辅助治疗LAR型TNBC的II期研究显示,患者病理完全缓解率(pCR)达25%,中位无事件生存期(EFS)为45.3个月,且安全性良好。

联合靶向治疗:PI3K/AKT/mTOR通路在TNBC中频繁突变,尤其在高AR表达的肿瘤中突变率较高。临床前研究表明,AR抑制剂与PI3K/mTOR抑制剂(如Taselisib)联用可协同抑制肿瘤增殖。TBCRC032试验进一步证实,恩扎卢胺联合Taselisib治疗转移性AR阳性TNBC的CBR为35.7%,显著高于单药组,且在AR阳性/PTEN缺失亚组中获益更显著。此外,AR抑制剂与CDK4/6抑制剂(如瑞波西利、哌柏西利)联用可通过双重抑制细胞周期进展,增强抗肿瘤效果。多项相关临床试验(如NCT03090165、NCT02605486)正在进行中。

联合免疫治疗:TNBC肿瘤微环境(TME)常呈免疫抑制状态,限制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疗效。AR信号可通过调控PD-L1表达和免疫细胞浸润影响TME。研究表明,AR抑制剂可增强肿瘤免疫原性,改善免疫微环境。一项II期试验评估了AR调节剂Enobosarm与PD-L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联合治疗AR阳性转移性TNBC的疗效,结果显示CBR为25%,中位OS达25.5个月,且耐受性良好。此外,AR抑制剂与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纳武单抗+伊匹木单抗)联用的研究也在探索中。

联合表观遗传治疗: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可通过改变染色质结构、下调AR及AR-SVs表达,增强AR抑制剂的敏感性。临床前研究表明,恩扎卢胺联合HDAC抑制剂西达本胺(Chidamide)可通过调控IRS4/KRAS/PI3K通路,抑制AR阳性TNBC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这为表观遗传药物与AR靶向治疗的联合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总结与展望

AR作为TNBC、尤其是LAR亚型的重要分子标志物和治疗靶点,其临床转化价值日益凸显。尽管AR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尚存争议,但其在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响应中的关键作用已得到广泛验证。目前,探索AR抑制剂单药及联合治疗的多项临床试验已显示出一定的疗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未来需结合分子分型、转录组学及蛋白组学技术,建立更精确的AR活性评估体系,进一步探索联合靶向策略,并通过更多大型临床试验验证其有效性。

总之,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AR靶向治疗有望为TNBC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通过深化对AR信号机制的理解、优化患者筛选策略、探索更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案,AR抑制剂将在TNBC治疗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Ma, L., Xu, H., Wang, C. et al. Advances of androgen receptor in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from molecular mechanisms to clinical applications. Discov Onc 16, 1677 (2025). https://doi.org/10.1007/s12672-025-03431-0

编辑:Alex

审校:KIKI

排版:KIKI

执行:Uni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医脉通肿瘤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