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烧划水”上海人都写错了?沪语正字怎么用,专家有说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3 20:27 1

摘要:话说,红烧鱼尾是阿拉上海人非常熟悉的一道本帮菜。那么,红烧鱼尾用沪语正字如何书写呢?最近,新闻晨报的随申Hi发了一条的鱼尾上海话应该如何读写的视频。有不少市民积极跟帖回应,有写“甩水”的,也有写“划水”的,评论好不热闹。

话说,红烧鱼尾是阿拉上海人非常熟悉的一道本帮菜。那么,红烧鱼尾用沪语正字如何书写呢?最近,新闻晨报的随申Hi发了一条的鱼尾上海话应该如何读写的视频。有不少市民积极跟帖回应,有写“甩水”的,也有写“划水”的,评论好不热闹。

红烧甩水 插图By罗志华

不过,沪语专家对此认为,许多市民和餐饮单位一直使用的“甩水”“划水”写法,在沪语正字中其实是错的。那么,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本期新闻晨报《上海会客厅》节目,让我们听听沪语专家的解读以及文化界人士对此的评论。

上海话大词典“鱼尾”写“豁水”

根据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上海话大词典》,鱼尾在上海话当中写“豁水”。对于鱼尾在这里用“豁水”的原因,语言学家、上海大学教授钱乃荣做了解释:“‘甩’字读suei,‘鱼尾’读huak si,‘甩’是普通话词汇。”

上海话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8年11月出版)P67

市民倪启明喜欢美食,他认为鱼尾应该是写“豁水”,而他退休之后在家也经常烧这道菜。“豁胖、豁边、野豁豁,还有豁嘴、豁翎子,侪是根据自家记忆,属于野路子。”

市民倪启明烧的红烧划水

作为海派文献研究专业人士,闵行区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孙莺喜食本帮熏鱼,她认为“:上海人一直说红烧划水的,从小饭店里就当看到菜单上写的是划水,至于‘豁水’,感觉写法很冷僻。”

孙莺近日在查询老报纸过程当中发现,上世纪40年代的上海,就有人在报刊杂志上把鱼尾写成“划水”。再早一点,作为上海著名的四大小报之一,《晶报》1931年11月24日刊发正兴馆的招牌菜就是“划水”;而上海另外一张报纸《常识》报,1928年2月21日刊发徽州菜馆一览表,热菜一栏当中有“炒划水”。

《晶报》1931年11月24日刊发正兴馆的招牌菜就是“划水”

徽州菜馆为什么会有有“炒划水”呢?孙莺认为红烧划水最初属于徽菜,徽帮菜来上海之后,慢慢变成了本帮菜。

记者在采访当中发现,几乎所有的饭店和餐厅菜单上都写“红烧划水”或者“红烧甩水”,那么对于这些菜单应该如何处理呢?上海食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注册资深烹饪大师张桂生张桂生认为:“没必要去纠错,还是用约定成俗的写法。”

老正兴的红烧划水

上海作家沈嘉禄常写美食文章,喜食红烧划水,前几天他在直播节目当中还谈到一个观点,那就是这道菜不可能成为预制菜。“此菜须用新鲜青鱼尾巴来做,滑油后红烧,味道透骨,鱼肉又要保持嫩滑,尾鳍的胶质特别糯润,这才是这道菜的关键。如果预制的话,再加热后就容易碎,一碎就不好吃了,卖相也差了,谁还会吃?”

对于沪语正字问题,沈嘉禄个人认为:“‘划水’,这是以青鱼游水的动作来命名菜肴的。从来没有‘豁水’这样的说法。在讨论菜肴时要尊重行业术语,这是约定俗成的,也许不一定合乎语法或修辞,但人民群众早就形成共识了,不必改变。否则请专家解释一下,何为秃肺?何为炒蟹黄油?何为秃黄油?何为西湖醋鱼带柄?”

经典本帮菜肴名厨这样烧

豫园文化饮食集团上海德兴馆昌里路店经理、张坚师傅是黄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德兴馆本帮菜肴传统烹饪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师承本帮菜任德峰大师,如今,这位本帮菜名厨也已经58岁了。

“红烧肚档划水”,52元一份

当天回到店中,他通过微信向记者展示了菜单,上面有“红烧肚档划水”,52元一份。原来,按照不同部位,这其实是两道菜。在后厨,张坚现场烧制了这道菜,光是看现场画面,就让人胃口大开。

张坚师傅介绍了“红烧划水”的制作方法:青鱼尾巴,竖开,一般是五到六片。放入锅中煎制,两面微黄。然后加入料酒、盐、糖、酱油调味烧制。等汁水慢慢收了,勾入水淀粉,淋一点明油。最后是一个大翻身,撒上葱花。出锅装盘。

上海德兴馆的红烧划水 (9月23日 拍摄)

“作为百年老字号,上海德兴馆以本帮菜为特色,而红烧划水是道红烧的经典菜肴,我们要求菜品做到色泽红亮,肉质细嫩,调味咸鲜适中,调味只能衬托而不能夺了鱼肉的鲜美。”张坚师傅说。

对话沪语专家丁迪蒙:今天,我们如何使用沪语正字

Q新闻晨报:很多市民把鱼尾巴写成“甩水”“划水”,为什么这些写法是错的呢?

A丁迪蒙:实际上“甩水”跟“划水”都有一个动作样子在,所以“甩”字就好像形象地比喻了这个尾巴在甩动的样子,划水也是这个样子的,但是这个字写出来的话,“甩”字上海话是读hue,后面的e读“哎”;“划”字上海话读O,是丫叉头的“丫”。所以这两种写法是有点问题的,应该写“豁水”,这个字是另外一种写法了。

Q新闻晨报:现在几乎所有的饭店和餐厅菜单上都写“红烧划水”“红烧甩水”,那么对于这些菜单我们应该如何去看待?

A丁迪蒙: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这些饭店早已习惯写成了“红烧划水”“红烧甩水”,有时候只能就算了。因为你真要一家家店纠正过来,也不是那么容易,所以一般说来,通过菜单大概意思能够了解,也就算了。

Q新闻晨报:等上海入秋之后,可以听到蟋蟀的叫声,那么现在蟋蟀的写法也是五花八门,有“财集”“螊绩”“赚绩”,但“蹔蝍”的写法似乎大多数人不能掌握?

A丁迪蒙:如果写成“财集”,读出来音不对,后面两种写法“螊绩”和“赚绩”,读音基本上没问题,但是大家也不能理解那是什么东西,所以也不合适。“蹔蝍”写法是对的,这个字虽然是正字,但是实际上认识的人不多,大家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我个人认为,这个“蹔”可以写才能的“才”,只要后面有一个虫字旁的即就可以,那么上海人从字面上,大概就可以知道这里说的是蟋蟀。

Q新闻晨报:“家里”很多人会写成“屋里厢”,为什么这个写法是错的?

A丁迪蒙:“家里”上海话说“屋里”或者说“屋里向”,这里面就牵涉到了一个方位词,是里面外头的说法。那么“里向”的“向”是方向的“向”,如果写成了“厢房”的“厢”,没有这样的名词,“里向”只是表示一个方位词。那么为什么会有的人会写成“厢房”的“厢”呢?这实际上本来是一些明清小说里面的一种俗写,也就是说,明清的作家并不是搞语言学的,他只是觉得发音大概相同,他就写这个“厢”了。另外,“里向”的“向”是团音,“厢房”的“厢”是尖音,以往的读音是完全不一样的,到现在已经是同音字了。

现在有一些作家,说“我喜欢写‘厢房’的‘厢’,我就不喜欢写‘方向’的‘向’”,那么有时候,他一定要坚持的话,我们也只能一笑了之了。

Q新闻晨报:这次鱼尾巴一词写法的争议很大,归根到底还是沪语正字的使用规律,那么,我们有没有必要用沪语正字?

A丁迪蒙:我的观点是,第一,在看不懂沪语正字的情况之下,能不能约定俗成写得简单一点,不要写得那么复杂,比如“蹔蝍”;第二,在能够使用沪语正字的情况下,你一定要去俗写,我认为也是不必要的。比如说蚂蚁,我经常看到有人把蚂蚁写成“母尼”,这个音本来就已经错了。像这种情况,干嘛不直接写蚂蚁?再比如,上海人的“人”,有人写“宁静”的“宁”字,如果说要迁就读音的话,上海人的“人”应该写成“您好”的“您”,这更符合“人”的发音,改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各位市民朋友,对于沪语正字的使用,你有何看法?欢迎在节目下方留言?

来源:周到客户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