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部2025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入选项目|从石间到纸上——唐代石刻拓本书法研究与创作展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开幕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19:45 3

摘要:到了隋唐,书法有了温度和激情,变得润泽起来,法度贯穿在情绪和个性之中。继甲骨文的深邃及沉着、篆法的中正和严谨、汉隶的巧妙与优美之后,唐楷承北朝魏碑之雄健和二王之秀丽,经科举催化定型到个性审美注入的艺术突破,成为书法史上又一高峰。

《中国美术报》第414期 专题

主办单位:陕西省美术博物馆

支持单位: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书法系、西安美术学院书法系、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

展览日期:2025年9月12日—10月12日

展览地点:陕西省美术博物馆

总策展/学术主持:王潇

策展:降金晶

特邀策展:杨晓萍、常春

策展助理:于立松、程龙

学术统筹:白林坡

学术支持:杨兵、李一鸣、于唯德、余继忠

前言

到了隋唐,书法有了温度和激情,变得润泽起来,法度贯穿在情绪和个性之中。继甲骨文的深邃及沉着、篆法的中正和严谨、汉隶的巧妙与优美之后,唐楷承北朝魏碑之雄健和二王之秀丽,经科举催化定型到个性审美注入的艺术突破,成为书法史上又一高峰。

而今,斑驳碑拓中文字内容及书法艺术气息感染和影响着后人。遥想古昔,上碑者法度森严,书家文化修养及审美上有着风骨和气度的追求。在点线交织错落中抒写朝代更迭、世道演变和人间沧桑,体现着人类丰沛的情感表达。在疏密、缓急、抽象文字符号间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人们透析其中奥妙和浩瀚信息,便可获得无穷想象及精神上的升华和滋补。金石碑刻文化赋予的这种久远历史标识和艺术凝练,使人思古之幽情、启今之智睿。

书法的功能演变和道法精进源自人类求新求变的永恒特点,凝结着现实人文的审美追求,呈现出艺术在地理念、道德时空风尚和书家内心祈愿的繁复深刻的社会画像。

碑拓展现出书法文字魅力并将其活化,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体现。人们浸润其中,“以文铸魂、以文传脉、以文育人、以文润心”,把意象、象征、哲思等精神内容融汇于万千世界、日月星辰、国家社会、人们生活和个人情志之中,衍生出体现时代风貌的书法文化新形态。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长

开幕式合影

9月12 上午,由陕西省美术博物馆自主策划主办的“从石间到纸上——唐代石刻拓本书法研究与创作展”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为文化和旅游部2025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入选项目。

开幕式现场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党支部书记兼馆长王潇致欢迎辞。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复旦大学特聘研究员仲威,西安外国语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李杰,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副馆长李一鸣先后致辞。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副馆长白林坡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结束后,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二楼学术报告厅举办了展览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围绕“近年来新出土唐代碑刻的书法学价值研究”“唐代碑志书法书风及书法视觉资源创新转化”“唐代碑刻在当下书法教育学习、创作实践的应用研究”“唐代碑刻研究的新视角”等话题展开研讨。

学术研讨会现场

当天下午,还举办了题为“陕西唐碑善拓为何是历代金石家的最爱”专题讲座,特邀碑帖研究专家仲威主讲。仲威通过详实的案例分析与深刻的理论阐述,引领观众深入理解唐代碑拓的艺术魅力与金石学传统。

学术讲座现场

同时,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推出的公教活动也在展厅同步开展,吸引了大量观众积极参与。活动不仅增添了展览的趣味性,也进一步拉近了公众与古代碑拓书法艺术的距离。

拓印技师现场演示锤拓工艺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依托十三朝古都西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长期致力于金石碑拓的收藏、保护与研究工作。本次展览源于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对唐代书法视觉资源的再发现与再阐释。展览精选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藏唐代石刻书法拓本110余件,不仅涵盖陕西出土的碑志,也包括河南、山西等地的代表性碑刻遗存。它们不仅是书法研习与创作的重要范本,更是还原唐代社会风貌、政治制度、文化审美等的一手材料。

展览现场

展览从书体、内容、史料价值等多维度展开,呈现唐代书法多元共生的艺术风貌与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展览分为三大板块:“贞石证史——唐代石刻书法的历史脉络”“法度气象——唐代书体的范式流变”“古韵今声——当代书法的临古与创变”。通过拓片释读、背景介绍与互动体验等方式,提升观展体验,打破石刻拓本书法“高冷”的刻板印象,使石刻拓本真正成为“可读、可感、可亲近”的文化资源。展览期间,陕西省美术博物馆还将推出导览讲解、专题讲座和拓印体验等系列公共教育活动,为艺术爱好者和专业人士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12日。

(新闻稿件作者为降金晶,系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员)

部分展览作品欣赏

唐太宗李世民、太子李治撰,褚遂良书 《同州三藏圣教序碑》 拓片 216.5cm×103.5cm 唐龙朔三年(663)

颜真卿撰并书、李阳冰篆额 《颜家庙碑(碑阴)》 拓片 241.5cm×127cm 唐建中元年(780)

令狐楚撰、柳公权书、邵建和刻 《迴元观钟楼铭》 拓片 60cm×124cm唐开成元年(836)

沙门邈文并书及题榜,常思恩镌 《王庆墓碣》 拓片 159cm×20cm×8 唐开元八年(720)

李隆基御制御书 《龙角山纪圣铭》 拓片 234.5cm×103.5cm 唐开元十七年(729)

李邕撰并书 《李思训碑》 拓片 329.7cm×118cm 唐开元八年(720)

复珪撰、张迦刻 《栖岩寺智通禅师塔铭》 拓片 63.5cm×87cm 唐天宝十三年(754)

制作 | 殷铄、刘根源校对 | 安亚静初审 | 殷 铄复审 | 冯知军终审 | 陈 明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来源:中国美术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