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郝龙斌最近在地方活动频繁,几乎每一个蓝营重要城市他都跑了一圈。台中那边,卢秀燕全程陪同,韩国瑜也接见了他,胡志强更是直接站台。
郝龙斌最近在地方活动频繁,几乎每一个蓝营重要城市他都跑了一圈。台中那边,卢秀燕全程陪同,韩国瑜也接见了他,胡志强更是直接站台。
这不是单纯在拼选票,更像是已经默认的“钦定”。
传统蓝营结构全面启动,军公教、地方大佬、外围团体全线配合,形同一次内部协商后的推举仪式。
对比之下,罗志强、郑丽文、张亚中三人声量虽有,但彼此各自为政,无法整合,最后只能对着同一套制度内消耗。
张亚中主张九二共识的核心是“一个中国、共同谋求统一”,被民进党猛烈抨击;民进党强调“一个中国,各自表述”成为核心字眼。他的说法几乎就是朱立伦、吴敦义这几年反复强调的“八字共识”。
但现实是,1992年国民党谈判文本中明明写着“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谋求统一”。这不是争议,是白纸黑字的记录。
岛内民意代表对此避之不谈,反而有人跳出来说张亚中讲这些“没有市场”“没有票”。但从头到尾,也没人敢公开否定党纲。当这种逻辑逐渐成为常态,党内的意识形态分裂也就变得更加严重。
过去类似争议并不少。2020年,国民党青年军公开跑去党中央抗议,要求“清除红统势力”。那时候的对象是韩国瑜,现在则换成张亚中。青年军口号一模一样,行动剧本没有变化,连“反H”“清党”都如出一辙。
而他们从未如此高调针对民进党,反倒每每对内施压最狠,却连九二共识原始版本都无法厘清,更体现了党内青年意识形态教育的全面空白。
张江村更是在脸书上把矛头指向张亚中,质疑他是否与民进党勾结。
张亚中的回应聚焦一点:国民党不强,蓝白合无意义。他主张的态度直接,却反遭自家人群起围攻。
从2020年韩国瑜事件,到今日张亚中争议,几乎所有讲“统一”的人都会遭到类似打压。国民党已经形成一种“只许谈选举战术,不准提战略”的氛围,而这正是它难以凝聚共识的根源。
另一边,郝龙斌完全避开争议话题。
他选择跑地方、见基层、拜大佬,用组织结构和传统动员稳住阵脚。这种模式熟悉而有效,不需要舆论论述,也不需辩论回应。赵少康早就点明,他可以不参加辩论,只要跑完地方就能赢。地方酱缸稳住,反对派再吵也是空转。
四年前的主席选举也出现过类似局势。朱立伦拿下8万多票,张亚中紧追在后,若非江启臣等人分票,张原本可能超车。
这一次,郝龙斌只要维持“挺好”阵营的整合,不管“反好”阵营如何分裂他都占优。张亚中、罗志强、郑丽文虽然个个有看点,理念却不一致,三人无法构成合力。
有评论指出,三人若能整合为主席、书记长、发言人,是最佳组合。
但现实中他们被迫竞选同一职位,只能彼此内耗。这是制度设计的问题,却也是国民党缺乏战略统筹能力的体现。再看郝龙斌身后的建制派,大佬一个个浮出水面,开始布局最后的整合戏码。
这波主席选举不只是蓝营内部事务,也关系到2028年的政党轮替。
没有中心思想整顿,国民党无从谈起“靠自己就能赢”。对民众党无法形成压制,对绿营又无有效突破,最终只能靠情怀号召一些军公教传统票源。这种做法与其说是政治诉求,不如说是旧人旧情的情感勒索。
国民党过去一直强调自己是“泱泱大党”,但这样的结构正在加速崩解。有组织、讲情怀、不讲人民。
当他们只想回忆“夫人的英语”“百年党魂”,却不谈老兵回家的渴望,不谈年轻人找不到工作,不谈台湾服务业被东南亚外劳取代,就注定与现实脱节。
蓝营的支持基础原本广泛,关键在于有没有明确方向。当年许多新党大佬也一再强调,蓝白合必须以国民党强大为前提。若不能从根本上确立意识形态,就算再怎么整合,也只是一堆不连贯的组织拼图。对中间选民缺乏吸引力,对年轻人毫无说服力。
过去靠组织动员尚可维系局面,如今这种手段在民众党逐渐成熟的对比下,优势正在消失。蓝营青年连党纲都搞不清楚,却在自己人头上挥拳,早已不是“新生代接棒”,而是“传统机制失控”。失控到连历史记忆都无法承继,只能把逻辑混乱当作常识来传播。
从这场主席选举的发展轨迹来看,争吵的重点从未脱离、意识形态的核心。讲统一的人被打压,回避统一的人被捧为主流。
当讲真话的人被排挤,讲空话的人被簇拥,一个政党自然失去存在的根基。不是没有人愿意谈论国家未来,而是整个结构已经默认只准讲战术,不准谈战略。
郝龙斌若成功当选,只需维持现有酱缸结构即可稳坐其位。
而反对者继续分裂,张亚中继续被污名化,罗志强与郑丽文继续被当作辩论材料。只能被贴标签,无法参与核心布局。主席之争成了一场不谈方向、只拼结构的内部轮替游戏。
这就是国民党眼下的真实状态。没有方向感,也没有系统性的改革动力
所以蓝不靠白、光靠自己,想重新执政并不现实。国民党唯一还在卖的,是对老一辈的民族情怀。然而,若你连“中国”都不敢讲了,连代表中国的资格都没有了,凭什么让人继续支持?
来源:康复科医师安恒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