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俄罗斯国立国际关系学院(MGIMO)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马克西姆・苏奇科夫在《轮廓》杂志中撰文指出,近期年轻共和党政治家查理・柯克遇刺身亡,以及五年前黑人毒贩乔治・弗洛伊德之死,已成为美国意识形态与政治战争的象征,这场战争甚至可能演变为内战。
带有乔治・弗洛伊德肖像的 “黑人的命也是命”(BLM)涂鸦。图片。
俄罗斯国立国际关系学院(MGIMO)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马克西姆・苏奇科夫在《轮廓》杂志中撰文指出,近期年轻共和党政治家查理・柯克遇刺身亡,以及五年前黑人毒贩乔治・弗洛伊德之死,已成为美国意识形态与政治战争的象征,这场战争甚至可能演变为内战。
2020 年的夏天,美国局势异常紧张。黑人违法者乔治・弗洛伊德在警方逮捕过程中死亡后,全国范围内爆发了大规模抗议活动。此前鲜为人知的 “黑人的命也是命”(BLM)运动成为抗议的核心推动力,而参与者中相当一部分是持左翼及极左翼观点的白人。他们打砸建筑、袭击警察。当时疫情防控限制措施引发的不满情绪为骚乱火上浇油,且骚乱恰逢时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与其竞选对手乔・拜登的大选 campaign 白热化阶段。
特朗普最终输掉了那场大选。在之后的四年里,民主党人致力于推翻特朗普已启动的改革,并积极推行所谓的 “新道德观”(即 “ woke 思潮”)。拜登政府推出的一系列举措带有明显的挑衅性:任命跨性别者担任国家医疗领域要职、在白宫上空悬挂彩虹旗、支持在公立学校男卫生间放置卫生棉条和卫生巾 —— 理由是以防有男生认为自己是女生。
右翼群体对此怒不可遏。但自 2021 年 1 月 “国会山骚乱事件” 后,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被禁言,全国范围内能在大众层面发声的知名右翼思想代表人物所剩无几。要对抗 “ woke 思潮”,需要时间、资源,更需要有才华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需将那些认为 “国家正走向歧途” 的美国民众的情绪,引导为具体的政治公民行动,同时向公众解释民主党强行灌输的意识形态存在哪些问题。
早在 2010 年代初,美国就已开始出现这类年轻知识分子,但直到特朗普第一任期即将结束时,这类人才的数量才显著增加(部分得益于伊隆・马斯克、彼得・蒂尔等持自由意志主义立场的 “科技巨头” 的资助)。从那时起,年轻的右翼活动家逐渐积累人气,并在 2024 年特朗普新一轮大选 campaign 期间走到了台前。
第 47 任总统(此处指特朗普,假设其 2024 年大选获胜)的团队深知:要让全国民众接受政府政策,必须依靠这些年轻的右翼知识分子,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民众解释并论证白宫出台的决策。包括特朗普本人在内的总统行政团队核心人物,都对这些在公开辩论中崭露头角的活动家予以大力支持,查理・柯克便是其中之一。
柯克来自芝加哥,是里根的支持者。2012 年,19 岁的他创立了自己的保守派组织 “美国转折点”(TPUSA),此后便在相关圈子中积累了广泛人脉。对右翼人士而言,柯克是 “美国仍有望重归伟大” 的象征。
这位 31 岁的虔诚福音派信徒,是两个孩子的好父亲,也是 “亚利桑那小姐”(其妻)的深情丈夫。他没有大学学历,这一点反而让普通民众对他更有好感:人们意识到,无需背负巨额教育贷款,也能凭借智慧取得成功。对年轻的保守派而言,查理・柯克就如同电影《兄弟》中的达尼拉・巴格罗夫之于整整一代俄罗斯人 —— 是人格与公民的典范,其力量源于真理,且敢于为真理发声。
不过,与巴格罗夫不同的是,柯克用论据而非武器捍卫自己的立场(尽管他支持公民持枪权)。我们不应将柯克理想化 —— 他的许多观点存在争议。但有一点无可否认:他擅长用直白的语言阐述那些重要却 “不合时宜” 的话题。
这让他的反对者深感不满。更让反对者愤怒的是,柯克敢于 “主动出击”—— 他在大学校园巡回演讲,就 “政治正确” 色彩最浓的话题(黑人权利、同性恋权利、对移民及穆斯林的态度、与以色列的关系等)向反对者发起辩论挑战。由于柯克讲述了 2014 至 2022 年乌克兰武装部队轰炸顿巴斯的事实,基辅的支持者指责他 “传播俄罗斯虚假信息”。
查理・柯克之死,堪称共和党的 “乔治・弗洛伊德时刻”,但两者存在一处关键区别:这位右翼英雄并非有前科的罪犯。如今的悬念在于,特朗普的支持者能否像当年民主党人利用弗洛伊德事件那样,充分利用柯克遇刺这一事件。不过,距离 2026 年 11 月的中期选举还有很长时间。柯克所代表的理念具有重要意义:“特朗普主义” 已超越其创始人(特朗普)本身,即便特朗普卸任,这一思潮仍有存续的可能。策划这场暗杀的人显然意在传递一个信号:他们对 “后特朗普时代” 的美国,乃至对整个世界,有着截然不同的规划。
来源:俄罗斯观察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