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起因,是罗永浩的一条微博,直指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卖那么贵”,要求餐厅强制标注。这一下,点燃了公众对预制菜积压已久的情绪,西贝瞬间被顶上热搜。
首先,我们快速回顾一下这场风暴的时间线。
起因,是罗永浩的一条微博,直指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卖那么贵”,要求餐厅强制标注。这一下,点燃了公众对预制菜积压已久的情绪,西贝瞬间被顶上热搜。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反应,堪称强硬。他不仅100%否认,还晒出账单,公布菜品制作流程,开放全国后厨邀请参观,并高调宣布要起诉罗永浩。餐饮界上百位大佬,包括胖东来的于东来,都纷纷站出来力挺西贝。
到这里,看起来还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论战。但接下来,局势急转直下。罗永浩开直播,甩出西贝使用长保质期食材的证据。而西贝自以为“透明”的后厨,在媒体和网友的“放大镜”下,被扒出了更多问题:长达24个月保质期的西兰花、允许隔夜销售的羊排、甚至用漏勺通下水道等等。
这一下,舆论彻底反转。公众的愤怒,从“预制菜”本身,迅速转移到了对西贝“食品安全”和“商业诚信”的全面质疑。短短一天后,于东来就默默删掉了支持的帖子。
最终,这场风波以罗永浩的“鸣金收兵”和西贝的公开道歉、承诺整改而告终。但西贝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客流腰斩,品牌形象严重受损。
那么,我们回归到最核心的问题:西贝到底错在哪了?
如果我们还停留在争论“那道菜到底算不算预制菜”的层面,那就完全没有看懂这场危机的本质。
这场危机的根源,不是预制菜,而是西贝在客观上,同时服务了两个消费预期完全相反的人群,并且用一套模糊的叙事,试图同时满足他们,最终导致了预期的全面坍塌。
我们来看这两种完全相反的顾客。
第一种,我称之为“消极金线”人群
这群人,就是像于东来那样的中高产消费者。他们年入百万,时间宝贵。对他们来说,西贝和海底捞、麦当劳没什么区别,就是一个“相对放心可口吃饭的地方”。他们走进西贝,不是为了追求美食的极致体验,而是为了高效、安全地解决一顿饭。
他们对西贝的期待,是一条“金线”,但这条金线是“消极”的。意思是,“我不需要你给我任何惊喜,但你绝对不能给我惊吓,不能出错”。他们要的是稳定、可靠、像工具一样的无感体验。所以,当西贝的后厨暴露出品控和安全问题时,就击穿了他们的“金线”,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转身离开。
第二种,我称之为“郑重以待”人群
这群人,可能是平时吃着外卖、精打计算的年轻白领,也可能是带着孩子、想吃顿好的中产家庭。他们走进西贝,尤其是在勾选那些单价近百元的菜品时,他们购买的,绝不仅仅是食物本身。
他们是在购买一种“情绪溢价”,一种“我正在被郑重对待”的感觉。在他们的想象中,后厨应该有几位专业厨师,为了让他们满意,正在热火朝天地忙碌。他们是为了这种“被用心款待”的场景,支付了额外的费用。尤其是那些带着孩子的家庭,他们支付的,是一种“请你比我更专业地善待我的孩子”的托付感。
你看,矛盾就出现了。
“消极金线”人群,要的是西贝工业化、标准化的“无感”和“效率”。 “郑重以待”人群,要的是西贝手作、关怀备至的“有感”和“用心”。
一个品牌,怎么可能既“无感”又“有感”?
西贝的致命错误就在于,它用“郑重以待”的品牌故事和“专业手作”的营销,去包装一个“消极金线”式的工业化供应链。它用这套叙事,向“郑重以待”的人群,收取了高昂的“情绪溢价”。
当罗永浩把这一切刺破时,“郑重以待”的人群,就感受到了一次巨大的“情感背刺”。他们的愤怒是:“我明知你贵还来,不是为了让你用一个料理包来‘应付’我的!”
所以,西贝要化解这场危机,根本不在于去证明自己到底有没有预制菜,而在于必须做出一个清晰的战略选择:你到底想服务谁?
你是想做一条“消-极金线”,成为一个极致效率、极致稳定的高端快餐?还是想做“郑重以待”,成为一个真正靠手作、靠体验来支撑高溢价的情感餐厅?
在消费日益分化的今天,品牌已经不可能再“既要又要”。诚实地选择一条路,并把价格和价值匹配起来,这才是西贝,乃至所有餐饮品牌,都必须想明白的真问题。
来源:理论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