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七粉是一种由中药材三七磨成的细粉,常被人称为“金不换”。它的主要成分是皂苷类物质,具有活血化瘀、止血、消肿止痛等功效,在中医里常用于跌打损伤、外伤出血、心脑血管疾病的辅助调理。很多人觉得三七粉可以养血管、护心脑,但也要注意,它并不是保健万能粉。若长期大剂量使
三七粉是一种由中药材三七磨成的细粉,常被人称为“金不换”。它的主要成分是皂苷类物质,具有活血化瘀、止血、消肿止痛等功效,在中医里常用于跌打损伤、外伤出血、心脑血管疾病的辅助调理。很多人觉得三七粉可以养血管、护心脑,但也要注意,它并不是保健万能粉。若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能会引起胃部不适、出血倾向或影响凝血。
周启明今年32岁,是某大型保险公司的销售主管。外表精明能干,西装革履,常年奔波在各种客户和饭局之间。他口才极佳,能言善辩,是公司里出了名的签单王,但背后却隐藏着难以忽视的健康隐患。为了业绩,他几乎每天都要应酬。火锅、烧烤、红烧肉是饭桌上的常客,酒水更是少不了。一杯接一杯的白酒,外加深夜的宵夜,让他常常在凌晨才拖着沉重的身子回家。
虽然他嘴上说年轻扛得住,可肚子上的赘肉却在无声地提醒他,身体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坚韧,而且他的坏习惯不仅体现在饮食上,长时间坐在办公室里打电话、做方案,缺乏运动,也是他忽视的问题。另外,他为了提神,经常靠抽烟来维持状态,一根接一根,烟雾几乎成了他工作和应酬时的伴奏,却也让他的身体亮起了红灯。
2016年9月14日,周启明在接连不断的电话和谈判里度过,说话的频率太快,他忽然觉得嗓子有些发紧,胸口隐隐有一股说不清的沉重感,像是胸腔里压了一块小石头。起初,他只当是昨晚应酬过度,酒水和油腻菜肴没消化干净。他伸手揉了揉胸口,又随手点了一支烟,用力吸进肺里,仿佛这样能缓解那股堵塞感。烟雾入喉带来的短暂放松,让他以为问题不大。他摇了摇头,继续坐回椅子上,双腿交叠着打电话,偶尔还笑着敲桌子,丝毫不把这股异样放在心上。
不过在他在与客户商讨细节时,胸口的压迫感比之前更明显了,伴随着一阵阵乏力。他原本说话向来声调洪亮,如今却在长句时突然断气,嗓音发虚,甚至需要停顿片刻才能接着往下讲。额头渗出细细的汗珠,他下意识拉开衬衫领口,用手扇了几下,企图让呼吸顺畅一些。可紧接着,他的头开始微微发胀,仿佛有一层薄膜蒙在大脑表面,眼前的字句一度模糊。
他强忍着,喝了几大口凉水,甚至拧开一罐功能饮料想“提神”。喝下去的瞬间,舌头上那股甜腻反而让他更恶心,胃里一阵翻腾。他皱着眉,甩了甩头,嘴里嘟囔着“应该是熬夜的缘故”,继续和客户寒暄,强行忽视那股由内而外的疲惫。
直到进入夜色,周启明刚准备收拾资料时,症状骤然加重。他只觉得胸口一紧,整个人差点弯下腰去。心跳明显加快,脉搏急促跳动,像要冲破胸腔般狂乱。他试图深呼吸,可胸腔却像被勒紧,呼吸变得浅而急促。双手冰凉,指尖发麻,身体一瞬间虚脱。他缓缓蹲下,额头抵着桌角,嘴里不断吐出混杂着酒气与胃酸的气息,喉咙发出低沉的喘息声。
他挣扎着想站起来,扶住桌边,可双腿一软,几乎支撑不住。这一刻,他终于慌了。他一手紧紧按住胸口,另一只手急切摸索着手机,呼叫身边同事。声音嘶哑而颤抖:“快……送我去医院……”同事见状,赶忙上前搀扶。他的嘴唇已泛出淡淡的紫色,呼吸伴随着刺耳的急促声,胸膛起伏如同一只被困在笼中的鸟拼命拍打。每一步移动都像撕裂般疼痛,他半拖半抱被送上车,蜷缩在座位上。
随着车子疾驰向医院,他的心跳依旧急促无序,身体在抖动间愈发无力,整个人像被抽干力气般瘫软。入院后,医生迅速了解清楚了周启明的症状情况,为他安排了血脂全套检查,结果显示总胆固醇6.9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4.8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仅0.9mmol/L,甘油三酯2.6mmol/L。
同时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不齐伴轻度ST段压低;超声心动图发现心室舒张功能轻度减退;肝功能和肾功能指标在参考区间内,没有明显异常。医生再三确认,这些数据无疑构成了典型的高脂血症特征。
周启明听着医生念完化验结果,整个人愣住了。他没想到自己不过是胸口憋闷、乏力,背后竟然藏着“血脂异常”这样危险的诊断。他的眉头皱得很深,下意识摸了摸自己不算肥胖的腰身,嘴里低声嘟囔:“我看着也不胖啊,怎么会查出来这个病呢?”
医生耐心地解释道,高脂血症并不只和肥胖挂钩,更关键的是生活习惯与长期代谢负担。他指出,周启明身为保险公司销售,常年应酬、烟酒交错,加之饮食油腻、缺乏规律运动,都是导致血脂异常的直接原因。香烟里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反复刺激血管内皮,使脂质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而夜间熬夜、精神紧张则让机体交感神经兴奋、代谢紊乱,血脂水平难以控制。
医生的语气严肃:“血脂高本身不会让你立刻倒下,但它像一把无形的刀,日复一日割在血管壁上,最终可能带来心梗、脑卒中,甚至猝死。”听到这里,周启明的心里一沉,他回想起这几年奔波的日子,烟不离手、酒常上桌,饭菜油腻而杂乱,他意识到自己其实早就透支了身体。他艰难地抬起头,小声问医生:“那我以后该怎么办?还能不能恢复?”
医生给了他明确的答复,并郑重叮嘱:一是严格调整饮食,避免高脂、高糖、高盐,主食以粗粮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优质蛋白,油炸烧烤要戒掉;二是立即戒烟戒酒,尤其香烟必须彻底放下,不可再有侥幸心理;三是保持规律作息,每天保证7小时睡眠,避免长时间熬夜;四是加强运动,建议每周至少5天,每次30分钟的中等强度活动,如快走、游泳,但要循序渐进;五是按时复查血脂、心电图,并配合药物或辅助方案,比如他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辅助降脂的中药材或制剂,其中包括三七粉,但必须控制剂量和规范使用。
医生叮咛:“三七粉有活血化瘀、改善血管微循环的作用,但它不能替代正规降脂药,必须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结合,才能真正保护心脏。”
周启明重重地点了点头。自从确诊高脂血症后,他整个人像是被当头棒喝,彻底改变了生活习惯。他不再在烟雾缭绕的茶楼和客户长时间僵坐,桌上那一包香烟被他毫不犹豫地丢进了垃圾桶;酒局能推则推,再也不碰高度白酒;饮食方面,他的早餐换成了燕麦粥和煮鸡蛋,中午常常是一碗米饭配清炒蔬菜和蒸鱼,晚餐则清淡得几乎素食化。
每天坚持散步,哪怕再忙,也要在小区里快走三十分钟,任凭电话响个不停,他也不再边走边抽烟。他甚至主动向公司提出调岗,从奔波在外的销售一线,转到内勤支持的岗位,不用再频繁应酬,也不用再日夜颠倒。他听从医生的建议,每天按时取出药盒里的三七粉,冲泡成温水慢慢喝下。他的妻子看着他戒烟后嘴唇不再泛暗,脸色逐渐红润,心里暗暗宽慰,觉得老天终于给了他们一个改过的机会。
复查结果让他们更加欣慰。三个月后,周启明的总胆固醇下降到5.3mmol/L,LDL-C稳定在3.2mmol/L,甘油三酯恢复正常水平,HDL-C也微微提升。医生告诉他,这是他主动改变、规律服用三七粉并配合清淡饮食、运动的结果。周启明的心里很是欣慰,依然保持着良好的习惯,每天按时服用三七粉,饮食规律,生活比之前更节制。
他的心里逐渐生出一种久违的安全感,甚至觉得自己已经从危险的边缘走了回来。可是,他没有想到的是,意外正悄然逼近,就在他们以为可以彻底松一口气的时候,新的风暴却在体内无声酝酿……
2017年3月6日,周启明正低头翻看桌上的客户资料,刚写下几个字,忽然手里的笔就像被人夺走一般,猛地滑落。他怔了一下,想要弯腰去捡,可身体却完全不听使唤,右半边仿佛被石头压住般沉重僵硬。他试着抬手,却只能勉强抖动几下,指尖无力得像是被抽干了筋骨。额头上的汗一瞬间渗了出来,顺着脸颊往下淌,他心里涌起一阵无法言说的慌乱。
他想叫人,却发现舌头像是打了结,话音卡在喉咙里,吐出的只是含混不清的音节。他的脸肌肉抽动着,一边嘴角逐渐下垂,他伸手去抹,却只抹到空气,动作僵硬而缓慢。恐惧在胸口炸开,他努力睁大眼睛,却发现眼前的视线开始模糊,左边还能清晰看到文件,右边却像是被泼了墨一般空白。随着右半边身体的沉重感越来越强烈,他试图抓住桌沿稳住自己,可手指无力,竟连桌角都扣不住。
他的呼吸急促起来,胸腔像是被铁圈箍紧,心跳在耳边砰砰作响,连血液的流速都能听见。他跌跌撞撞地靠在椅背上,整个右臂软垂着,不受任何控制。汗珠不断滴落,他的左手拼命想去支撑身体,却怎么也稳不住那一边的瘫软。身边的人这时才发现异样,他那含糊不清的语音和歪斜的脸让所有人惊叫着冲上来。
当被人扶起时,周启明的半边身子已完全塌陷下去,而在被紧急送医的过程中,他的喉咙里依旧也只能发出断断续续的含混声响,右侧身体完全僵硬无力。入院后急诊医生立即为他完善相关检查:头颅CT平扫提示周启明的左侧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可见大片低密度影,范围约4.5cm×3.8cm,边界尚不清晰,提示急性脑梗死;头颅MRI(DWI序列)显示相应区域弥散受限,ADC值下降;颈动脉彩超提示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左侧颈动脉分叉处可见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约45%。
心脏彩超显示周启明的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射血分数52%;血脂检查显示总胆固醇7.6mmol/L,甘油三酯2.9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5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mmol/L;凝血功能检查PT、APTT正常,D-二聚体轻度升高;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均在参考范围内。
医生在病房里郑重宣布:“周启明,这是典型的急性脑梗死,需要立即规范治疗并长期二级预防。”话音刚落,周启明的母亲猛地一颤,整个人几乎要跌坐下去。她的手死死抓住病床护栏,脸色瞬间煞白,眼泪控制不住地涌出。她摇着头,嘴里断断续续重复着:“不可能……怎么会这样,他不是已经好好控制了吗?”
她扑到医生面前,眼神里充满了质问与绝望:“他确诊高脂血症后,什么都改了啊!不吃油腻,不熬夜,烟也戒了,连工作都调了轻松岗位,每天按时吃药,还听你们说的加了三七粉,复查也说很好啊!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你们不是说这样做就能控制住吗?那这些努力算什么!”
医生一时间无法回答,他原本也以为,周启明的病情能够在随访和规范管理下保持稳定,然而突如其来的脑梗,却打破了他所有的推算。医生皱着眉头,目光却是落在了“三七粉”,紧接着向家属问道:“您能不能再仔细说一说,周启明平时三七粉的服用情况?”
周启明的母亲红着眼眶,手指死死抓着病历本:“我每天都看着他吃的,量不大,用电子秤称过,从来没有超量。买的地方也正规,是药店的中药饮片,不是地摊货。他甚至比我还谨慎,总要确认包装完整、批号合格才肯吃。”
医生边听边在纸上记录,眉头越锁越紧。剂量规范,来源可靠,这条路像是走到了尽头。他把所有的力气转向另一个方向——病历记录。一份份厚重的纸张摊在案头,血脂谱一页接一页地翻过:低密度脂蛋白维持在可控区间,高密度脂蛋白甚至略有上升;心脏彩超结果平稳,没有心房颤动、瓣膜病变这些容易造成心源性栓塞的因素;血液流变学检查没有显示出高凝状态,D-二聚体值也在安全范围内。
换句话说,从常见的三大路径——长期血脂异常、心源性因素、血液高凝状态——里,找不到任何能够解释这次脑梗的证据。可医学的逻辑是冷静的,家属的情绪却是炽热的。周启明的母亲再次质问:“你们不是说他指标都好么?既然都好,他怎么还会走到这一步?”
医生停顿了一会儿,深吸口气,决定再向生活管理发问,“您能不能和我讲一讲,周启明平时吃东西都注意哪些?有没有偏食,或者过于节制?他平时运动量大不大?会不会经常久坐?晚上睡眠怎么样?家里有没有什么压力让他过度紧张?”
母亲缓慢地抬起头,像是在逐一数落儿子的日常:“他吃得很清淡,油炸肥腻的一概不碰。每天早上是燕麦粥和蛋清,中午一小碗米饭配鱼肉和青菜,晚上多是蔬菜汤。营养不缺,我还特地给他加点牛肉和豆腐,怕他体质太弱。他绝不会久坐,每天雷打不动出去快走三十分钟,不快不慢,正好半小时。他睡觉也好,十点准时上床,很少半夜醒来。至于压力嘛,他换了岗位后轻松很多,没什么事会压在心上。”
医生听着,笔尖停了下来。母亲说得很具体,每一项都合乎规范,甚至比许多同类患者更严格。医生又把目光放在了周启明的用药上:“那三七粉和药物同服的情况呢?有没有和启明平时的处方药冲突?”
母亲立刻摇头:“他特别谨慎,主治医生之前开的药,他一直服用的,一种是调血脂的阿托伐他汀,一种是阿司匹林。三七粉他也问过,说没有冲突,他才敢吃的。我也看着他隔开时间,有时候早晨吃药,中午或晚上再吃三七粉,生怕出问题。”
回答如此明确,医生的心却更沉重。用药没有不规范,饮食运动都保持良好,睡眠和情绪也没有异常。似乎每一扇门都被推开看过,却又一一关上。这一晚上,医生独自坐在办公室,病例摊了一桌,厚厚的复查报告像一道道牢固的防线,牢牢挡住他寻找真相的脚步。所有的检验结果都在“正常”“稳定”的范围之内,但周启明的骤然离世,就像一道冷冽的裂缝,硬生生撕开了医学逻辑的完整性。
第二天,他把病例带到科室讨论。主任们、同事们一个个翻阅,提出的意见却无一突破。有的说或许是微小血栓突然脱落,有的说可能是隐匿性血管异常,但最终,都只能以一句“突发”作结。会诊的气氛沉重,像压在胸口的一块石头。散会时,医生盯着手里的病例,眼神一瞬间空白。他明白,自己已经走到了能力的边界。可这件事却像一根刺,扎在心口,不管怎么安慰家属,都无法掩盖那份医学上的无解。
“医学没有无缘无故。”他在心里反复默念。这个病例,他不愿意就此存档,不愿意仅仅写下“突发”二字。于是,他将所有资料整理好,一次次翻阅,一次次推敲。终于,一个月后,他得到消息——省医院即将召开神经方面的学术论坛,主持人是全国有名的专家。他知道,机会来了。
医生将厚厚的一摞病例资料郑重地递给了专家,专家接过后耐心翻阅,很快眉头便紧锁起来,越看神色越沉,仿佛每一页纸都在同他心中积压的疑惑较劲。周启明的化验结果一项项都摆在那里,血脂稳定,心脏功能维持在可接受范围,血液流变学也无异常,所有指标像一张张冷静的证书,告诉人们“他并没有失控”。可正因如此,专家的眸光才越发凝重。
他沉默了许久,而后家换了个角度重新审视,既然常规指标无懈可击,那么真正的线索或许并不在“数据”里。于是,他将注意力转向生活细节,饮食、运动、睡眠,一一翻看。每一页上都记录着近乎完美的执行:清淡饮食,适量运动,规律睡眠。直到翻到用药那一页时,他的手指突然停顿,眼神凝固在那里,久久没有移动。
会场里的空气随之一紧。所有人都望向专家,想要从他的表情里读出答案。终于,专家抬起头,声音低沉却带着掩不住的痛心:“简直就是在胡闹啊!三七粉怎么可以这样吃呢?”
这突如其来的一句话让所有人愣住。专家顿了顿,继续说道:“三七粉确实是一个好东西,在合理应用的情况下,可以起到预防和改善心脑血管疾病、辅助控制血脂的作用,而且副作用也相对较小。正因如此,它被许多人盲目信赖,甚至当作日常保健的‘灵丹妙药’。但大家却忽略了关键——任何药物、任何补充剂,都不是绝对安全的。周启明的这2种吃法,不但不能发挥保护作用,反而可能在某些情况下成为诱发心脑血管事件的推手。”
专家的语调逐渐加重:“临床上,每年也都有很多服用三七粉的患者跟周启明一样,因为这2种错误的吃法,结果在用药过程中出现心绞痛、脑供血不足,甚至像周启明这样突发脑梗,直接危及生命啊……”
原来,专家发现周启明脑梗的真相,是他服用三七粉时的2种错误吃法:
第一个错误,是忽视了长期规律复查项目的局限性。周启明每三个月复查一次血脂、血液流变学、心脏彩超,结果总是令人安心: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在理想区间,高密度脂蛋白略有上升;血液黏度正常,D-二聚体水平不高;心脏彩超稳定,没有房颤、瓣膜病变。正因为每一次报告都如此漂亮,他和家人逐渐形成了一种安全错觉,仿佛一切都尽在掌控。但常规检测本身存在盲区,它们更像是在观察整体流场”,而不是去捕捉血管壁最细微的波动。
事实上,动脉粥样斑块的早期不稳定性,往往藏在血管内膜的局部,而常规血液学与超声检查很难发现这些微小变化。三七粉的活性成分三七皂苷,确实能改善血液流变、抗血小板聚集,但同时也会改变局部血流状态。对于血管壁已有极微小裂痕或炎症反应的个体而言,这种改变可能意味着斑块松动。然而,由于复查项目从未涉及CTA、MRA等高分辨率影像学,周启明和家人始终被“数据漂亮”的假象蒙蔽。一次次复查,实际上只是给了他们过度的安心感,却没有提醒到斑块随时可能演变成栓塞的风险。
第二个错误,是忽视了三七粉与日常小病小痛时身体状态的叠加效应。周启明性格要强,即便换了轻松岗位,也不愿在生活中显得娇气。偶尔牙龈出血、牙龈肿胀,他总说刷牙不小心;有时嗓子疼、扁桃体微微发炎,他也觉得熬一熬就过去了;甚至轻微感冒,他仍照常服用三七粉,从不间断。问题就出在这里。很多人以为三七粉只有保健作用,没有副作用,实际上三七粉在体内的作用与血管内皮状态高度相关。
处于健康状态时,它可以温和地改善血液循环,减少血栓风险;但在炎症状态下,尤其是伴随局部感染或组织损伤时,三七粉的活血成分可能放大内皮的反应,增加血管壁的应激负担。比如一个细小的牙龈脓点,在没吃三七粉时只是局部问题;可在活血成分的影响下,局部炎症释放的因子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叠加,可能让原本稳定的斑块变得动荡。这种效应不会在血液常规或复查中留下痕迹,却能在关键时刻触发血栓形成和脱落。周启明的突发脑梗,很可能就是在这样一次“不以为意”的小炎症状态下发生的。
这两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正是周启明和家属忽略的盲区。他们过于相信常规复查的漂亮数字,以为健康被牢牢锁住,却没有意识到这些检查并非“万能筛子”,不能捕捉到血管局部最危险的瞬间;他们也低估了三七粉与身体状态的互动,以为规律服用就是绝对安全,却没想到小病小痛反而可能是放大风险的火种。医学上,很多突发事件并不是意外,而是必然的积累,只是迹象太隐蔽,不易被察觉。
在解释这两个错误吃法时,专家痛心疾首地说:“三七粉确实是个好东西,在合适的人群、合适的状态下,它能帮助改善血管环境,降低血脂,预防血栓。但如果一味依赖常规复查来判断安全,就等于在黑暗里开车,看见的只有大路,却看不见暗处的坑洼。更重要的是,当身体出现炎症、感染、小出血时,三七粉并不会自动‘减弱’作用,反而可能与这些微小的病理状态产生叠加效应,让血管内原本平静的斑块突然变得不稳定。真正危险的,就是这种‘没有症状、没有提示,却在关键时刻突然爆发’的隐患。”
参考资料:
[1]任炜炜. 控制高脂血症,远离健康风险[J].科学生活,2025,(07):98-99.DOI:10.20197/j.cnki.kxsh.2025.07.049.
[2]汪莉. 高脂血症:防不胜防的冷面枪手[J].科学生活,2025,(06):118-119.DOI:10.20197/j.cnki.kxsh.2025.06.054.
[3]李克涛. 高脂血症与心血管健康:饮食与生活方式的影响[J].人人健康,2025,(05):22.DOI:10.20252/j.cnki.rrjk.2025.05.001.
(《32岁男子脑梗入院,查明原因后,医生:三七粉的这2种吃法是诱因》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唐医生趣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