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间最美是金秋,最美秋色是丰收。金秋九月,齐鲁大地稻菽金黄、果蔬飘香,恰是一年最美的丰收时节。在这片孕育着古老农耕文明的厚土之上,山东以全国夏粮单产与增量“双第一”的佳绩,迎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从泰沂山麓到渤海湾畔,自黄河三角洲到鲁西平原,处处铺展着丰收的
人间最美是金秋,最美秋色是丰收。金秋九月,齐鲁大地稻菽金黄、果蔬飘香,恰是一年最美的丰收时节。在这片孕育着古老农耕文明的厚土之上,山东以全国夏粮单产与增量“双第一”的佳绩,迎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从泰沂山麓到渤海湾畔,自黄河三角洲到鲁西平原,处处铺展着丰收的画卷,传诵着“齐鲁粮仓”的丰饶捷报。这丰收的盛景,是汗水浇灌的硕果,也是乡村焕新的画卷;既承载着农业大省的使命担当,更绘就了乡村振兴的壮美图景。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关乎国运民生。山东作为农业大省,始终牢记嘱托、挺膺担当,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将保障粮食安全视为政治责任,紧抓不放、久久为功。从盐碱滩涂化良田,到丘陵山区建梯田;从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到病虫害统防统治绿色防控,山东以科技之犁深耕希望田野,以政策之雨润泽百亿粮仓。2025年山东夏粮产量再创新高,播种单产452.8公斤/亩,总产547.4亿斤,双双摘得全国桂冠。这背后,是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的深度融合,是政策引领、科技赋能、主体发力、服务跟进的系统协同。山东正以实干实绩诠释粮食安全新内涵,让中国人的饭碗装上更多量足质优的山东粮。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农业领域更是如此。山东以创新破题,以技术赋能,育种领域呈现“井喷式”突破,在2019年至2024年间,山东独立或主导选育国审小麦品种111个。“济麦22”累计推广3.6亿亩,连续十二年稳居全国种植面积之首。农机装备也大步向前,全省农机总动力达1.22亿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1.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当智慧良种邂逅智能农机,农业生产正从“靠天吃饭”走向“知天而作”,从“传统农业”转型“智慧农业”,一场深刻的生产方式变革,正在齐鲁大地悄然发生。
产业是强农之要,唯有延伸链条、提升价值,方能释放农业现代化乘数效应。山东不仅深耕生产,更致力融合,粮油工业总产值连续多年领跑全国,近三年稳定于5000亿元以上,占全国总额八分之一。2024年,全省粮食加工转化量达9363万吨,转化率高达170%。从原粮出售到精深加工,从初阶产品到品牌体验,从田间到餐桌,山东正全力构建“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全产业链格局,推动粮食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提升,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绿色是农业的底色,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山东创新推行绿色仓储,全力降低粮食损耗,地方储备粮综合损耗率控制在0.38%,远低于国家标准。累计发放科学储粮仓98.8万个,助农减损降耗,年均可减少粮食损失4.9万吨。这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山东对“颗粒归仓”的极致追求,是对节粮减损的使命担当,更是对自然资源和劳动成果的至高尊重。
“齐鲁粮仓”的充盈,不仅是量的积累,更是质的飞跃。山东坚定践行绿色发展,推广生态种植,减少农药化肥施用,提升粮食品质和安全性。品牌建设同步发力,“好品山东”声名远扬,鲁粮品牌价值持续跃升。黄河口大米、金乡大蒜、烟台苹果、莱阳梨……一批批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熠熠生辉,成为优质山东粮的“金色名片”。品牌背后,是标准、是信誉、是对质量的坚守,更是对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的郑重承诺。
丰收节,既是欢庆的盛会,也是重整行装再出发的起点。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粮食安全是不可动摇的底线任务。面向未来,山东将继续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纵深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力争至2030年主要粮油作物单产较2022年提高3%以上。在这场永无止境的攀登中,山东将以科技为引擎、以产业为平台、以绿色为方向,持续夯实“齐鲁粮仓”的根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更多山东智慧、山东力量。
喜看齐鲁大地“丰”景如画,这画卷是汗水与智慧的结晶,也是耕耘与创新的交响。山东以全产业链协同发力之策,以科技赋能产业升级之势,不断深挖粮食生产潜能,持续夯实粮食安全之基。这丰收的景象,属于每一位扎根泥土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属于每一位辛勤劳作的农民兄弟姐妹,也属于矢志担当、奋发作为的新山东。在这金色的季节里,让我们共庆丰年、共享喜悦,共同期待齐鲁大地的“丰”景更加绚烂,共同描绘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画卷。(文/蔺炳正)
地评线
闪电新闻新闻评论专栏阅读量:1.7W
来源:山东网信办代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