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四川省阿坝州松藩草原区域,有一片长达500公里、宽达300公里的草地,其总面积达15200平方公里。这是一处高原沼泽湿地,人迹罕至,积水还含有毒性。人一旦踩上去,就会陷入没膝的泥浆之中。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启了举世震惊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这条道路上,红军将士们跨过雪山,踏过草地,冲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作出了超乎想象的牺牲。
在长征的征程里,穿越草地的行军称得上是最为艰难的一个阶段。
在四川省阿坝州松藩草原区域,有一片长达500公里、宽达300公里的草地,其总面积达15200平方公里。这是一处高原沼泽湿地,人迹罕至,积水还含有毒性。人一旦踩上去,就会陷入没膝的泥浆之中。
若稍有疏忽便会陷入泥沼之中,不少战士一不小心就陷了进去,尽管战友们竭尽全力营救,却常常只能无奈地看着他们被泥潭慢慢吞噬,到最后仅剩下一顶帽子在水面上漂浮着。
除了糟糕的环境,战士们的食物匮乏程度也达到了极限。
草地上既无居民聚居之处,也没有物资补给,战士们能够凭借的唯有各自身上所剩不多的干粮。
有些连队时常连续好几天都吃不到一顿能称得上丰盛的饭,饥肠辘辘、头晕目眩的战士随处可见。
为了让肚子不再饥饿,他们尝试了各种各样的办法,甚至到了不得不把自己的皮带煮来吃的地步。
由贺龙将军带领的红二军团,因为处于行军队伍的末尾,前面的部队已将可食用的粮食几乎搜刮殆尽,留给他们的大多是野菜。
部分野菜存在毒性,过去有小战士在饥饿状态下误食有毒野菜,最终不幸离世。
如此一来,饥饿与疾病让众多英勇之士失去了生命,不少人在迈向胜利的途中倒下,再也没能站起身来。
不过,当红军刚从草地中走出,处于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件堪称奇迹的事情出现了——40万斤粮食与2000斤盐仿佛从天而降的及时雨,呈现在红军眼前。
是谁提供了这批能挽救生命的物资?其背后又有着怎样的一段故事呢?
1935年9月,红军在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后,终于从广袤的草地中走了出来,抵达了甘肃南部。
原以为能稍作喘息,不料前方仍是危机四伏。蒋介石获悉红军走出草地后,立刻集结兵力,于川陇甘边界设下重重围困,企图将疲惫的红军主力一网打尽。
国民党军队及地方势力胡宗南、鲁大昌、杨积庆等人,早已于各个交通要道做好战斗准备,就等着红军进入他们设下的包围圈。
这时,红军队伍大概有一万多人,历经长途奔波和恶劣环境的摧残,早已疲惫不堪,体力衰弱。
依据彼时红军战士的回忆,不少人饿得只剩一副骨架,连走路都东倒西歪。
士兵们身着褴褛的衣物,脚上的鞋子已然破损,不少人只能用布缠裹着双脚继续前进。
粮食匮乏对红军的战斗能力与生存能力构成了严峻威胁。
彭雪枫身为军需处长,曾于日记里提及:“部队饥饿状况严峻,部分战士已有三日未曾进食一粒粮食,只能以啃食草根、嚼咽树皮的方式来缓解饥饿。要是无法及时获取补给,或许连正常行军都会遭遇困难。”
除了粮食匮乏之外,盐的短缺也具有同等致命性。
在当代人眼中,盐不过是一种用于调味的物品,然而对于长途跋涉行军的部队而言,盐却是维系生命不可或缺的物资。
盐的缺乏会引发肌肉抽搐、精神不振,情况严重时还可能对生命造成威胁。由于缺少盐,红军战士中有很多人出现了头晕眼花、身体乏力、全身浮肿等状况。
恰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一个奇迹降临了。
红军战士们到达甘南卓尼地区的崔古仓时,本以为会面临激烈抵抗,毕竟在任何势力眼中,粮仓都极为关键。
不过,当他们谨小慎微地朝着崔古仓靠近时,却发觉此地格外安静,不见任何抵抗的痕迹。
怀揣着满心的疑惑,红军战士们踏入了崔古仓,眼前呈现的景象令他们惊愕不已。
一眼望去,所有仓门都敞开着,并未上锁,仓库之中堆满了各类物资,有白花花的盐、崭新的军鞋,还有粮食,它们都整齐地摆放着。
那一堆堆的粮食好似小山一般,散发出让人垂涎的气味,战士们已经很长时间没看到这么充裕的吃食了。
依据红军老战士的回忆,当他们瞧见堆积如山的粮食与盐巴时,好些接连饿了数日的战士都感动得热泪盈眶。
部分战士甚至觉得自己出现了幻像,难以相信眼前景象的真实性。部分战士因激动而紧紧搂住身旁的战友;部分战士则急不可待地抓上一把粮食,置于手心认真打量,好似这是世间最为宝贵的物件。
经统计,这批物资里粮食总计四十多万斤,盐达两千斤,此外还有数量众多的军鞋以及其他物品。
40万斤粮食意味着什么呢?以当时红军每人每日半斤粮食的标准来算,这批粮食可供3万多人食用20多天!
在当时,这些物资对红军而言,无疑是一笔极为可观的财富,恰似在寒冬中送来温暖的“救命补给”。
它们不但可以让战士们吃饱,使他们恢复体能,还可为后续的战斗给予强大的支撑。
红军的指战员们在感到吃惊之后,纷纷猜测这批物资究竟从何而来。
须知,在彼时的局势中,若有人胆敢援助红军,便等同于与国民党政府作对,是要冒着生命危险的。国民党军队正于各处搜捕红军以及协助红军之人,一旦被发觉,情况轻的会导致家毁人亡,严重的甚至会连累九族。
在这般高压的形势之下,究竟是谁既有胆量,又具备能力为红军提供如此大量的物资呢?
经调查后,红军最终寻得了答案——提供这批珍贵物资的,是当地土司杨积庆。
他不但提供了这批关乎生死的粮食与盐,还在暗地里协助红军修缮道路,撤除防线,为红军冲破腊子口这一险要关隘营造了有利形势。
在当时,土司是由国民党政府任命的地方官员,照理说会处于红军的对立阵营。
杨积庆为何要承担如此巨大的风险去援助红军呢?
杨积庆身为第19代卓尼土司,藏名唤作罗桑丹增南杰道吉,号子余,于1889年在卓尼县诞生,在当地拥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与影响力。
1902年,刚满13岁的他,以侄孙的身份被特别准许继承了土司的职位,同时还兼任禅定寺护国禅师。
杨积庆继承职位之际,他所管辖的领地涵盖如今的卓尼、迭部、舟曲等地区,总面积超过两万平方公里,治理着十万多民众,于当地享有极高声誉且具备强大影响力。
卓尼土司制度自元朝起始,历经明清两代,直至民国时期依旧保有较大权力。
身为土司,杨积庆掌控着当地的经济、军事以及行政大权,堪称名副其实的地方实力派。
照理而言,杨积庆和国民党来往紧密,本应处于红军的敌对立场。身为国民党政府委任的甘肃省参议员,他曾大力配合国民党的反共产主义政策,与红军有过诸多冲突。实际上,在早期他的确如此。
不过,随着对共产党理念了解的逐渐深入,再加上亲眼看到了国民党军队在当地的残暴行径,杨积庆的态度开始出现细微转变。
他目睹国民党军队于当地强行搜刮、肆意压迫民众,这与共产党所倡导的民族平等、减轻农民负担的理念形成了强烈反差。
尤其在1935年,知名记者范长江对红军长征的踪迹以及西北的最新情况进行报道后,他对红军北上开展抗日行动的目标和价值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1935年9月上旬,红一方面军在长征途中抵达甘南藏区,蒋介石迅速发出紧急电报,命令洮岷路保安司令、卓尼土司杨积庆,统率所有藏兵,前往岷县、迭部等地,与鲁大昌的军队协同构建防御工事,以阻拦、抵御红军。
在接到指令之后,杨积庆处于一种左右为难的状况之中。
其一,他听闻了红军诸多惩恶扬善之举,内心其实不太想与红军发生冲突;其二,他清楚蒋介石“消灭异己”的策略,害怕贸然出兵会使蒋介石借机吞并自己的势力,而且,他对军阀鲁大昌妄图吞并卓尼的野心也早有防备。
经过审慎考量,杨积庆打定主意暗地里助力红军。
他所给予的支援,并非仅仅局限于提供粮食与盐。
根据史料的记载,杨积庆一方面组织民兵,故意制造声势,叫嚷着要攻打红军,以此来蒙蔽他人;另一方面派遣秘密使者,以洮岷路保安司令的名义去迎接红军,为其指引从腊子口出击的路线,以击败鲁大昌。
他还暗中命令手下将迭部崔古仓粮仓里的粮食悄悄送给红军,指使守仓官员和库兵把粮仓内部的门全部打开,然后以躲避红军为借口,逃进深山老林暂避。
除此之外,杨积庆还指示修复遭毁坏的栈道与木桥,给红军成功穿过甘南地区创造了有利条件。
彼时,这些援助对红军而言,恰似久旱逢甘霖。
尤其在成功突破腊子口这一险要之地时,杨积庆给予的援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腊子口作为红军北上的必经之地,地势极为险要,国民党在此处部署了严密的防线。倘若杨积庆没有撤掉当地的防线,并且没有为红军提供向导,红军想要在短时间内突破这一险要之地是极为困难的。
杨积庆的支援并非仅仅局限于物资层面,更为关键的是,在精神方面给予了红军莫大的激励。
红军战士们历经草地的艰苦行军后,看到有人甘愿冒风险给予他们支持,那份感动难以用言语来表达。
一位曾历经长征的老红军追忆道:“那时我们饿得连路都走不动了,看到那众多的粮食与盐,好多战士都不禁落泪。我们明白,给咱们送来粮食的人必定是冒着极大风险的。这样的支持让我们愈发坚信革命定会取得胜利。”
杨积庆所给予的援助,对于红军长征而言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起初,它化解了红军当下的紧迫难题,保障了部队最基本的生存所需。
其次,它助力红军成功冲破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为向北进发创造了有利契机。
最终,这表明共产党的民族政策获得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认同与拥护,为党的民族事务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杨积庆的善举虽助力了红军,却给自己惹来了杀身大祸。鲁大昌对杨积庆心存怨恨,把腊子口战役失败的责任一股脑都归咎于杨积庆,还向蒋介石告状,说杨积庆“表面服从暗中违背,不但不遵照命令堵截攻击,反而打开粮仓提供粮食,私下与红军勾结”。
1937年8月25日,鲁大昌联合杨积庆部下的叛徒姬从周、秘书方秉义等人,制造了“博峪事变”。
他们带领四十多名便衣队成员,和姬从周的队伍会合后,假传上级指令,对杨积庆的保安司令部发动攻击。杨积庆在睡梦中被枪声弄醒,赶忙把孩子推到炕角,自己逃出住处,藏在了山神林水磨周边。
然而,姬从周知悉此事后,率领军队前来搜寻。杨积庆误以为是自己的部下,便上前搭话,怎料被姬从周等人用石块凶狠地砸死。
在此次事变里,杨积庆和他的长子杨琨夫妇等七人遭遇不幸离世,剩下的眷属被囚禁在力赛官邸。
往昔盛极一时的卓尼土司家族,刹那间陷入了深重的哀伤与危机当中。
好在杨积庆的二儿子杨复兴,在此次事变里得以脱险。
在1937年9月15日,刚满8岁的杨复兴承袭了甘肃卓尼地区第20代世袭土司之位。
1949年9月,在彭德怀、王震等人的影响和感召下,杨复兴带领卓尼各界人士以及全境百姓宣布起义,给新中国的诞生送上了一份厚重的贺礼。
在此之后,他先后担任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副州长、甘南军分区副司令员等重要职务。1955年,杨复兴获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校军衔。
2000年1月1日,杨复兴于北京离世,享年71岁。
1991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正式追授杨积庆为革命烈士称号,这不仅是对他所作历史贡献的高度赞誉,更是对他崇高精神的永恒缅怀。
千里转运粮草,万人屯聚勤王。
革命的星星之火能够形成燎原之势,正是源于无数如杨积庆这般的人在背后默默助力。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恰恰铺就了中国革命最为厚重、最为动人的底色。
如今,当我们回首这段往昔,难免会思索:倘若没有杨积庆提供的40万斤粮食,红军是否能够成功完成长征?要是没有各族民众的全力援助,革命大业是否能够赢得最终的胜利?答案不言而喻。
时光巨轮不断前行,然而,那些绽放出人性光芒的刹那,那些毫无迟疑的抉择,那些跨越时空的深情,始终值得我们牢牢记住。
杨积庆的事迹向我们表明,处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总有一些人能够抛开个人的利益得失,做出顺应历史发展的正确抉择。
这便是信仰所蕴含的力量,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来源:英雄战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