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妻给儿子办升学宴,通知200人只来35人,妻子暴怒:什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2 19:26 2

摘要:"两百人的名单,才来了三十五个,张春梅,这就是你平日里引以为傲的人脉啊!"我把账本一甩,茶几上的瓷杯跟着颤了几颤。

满座之殇

"两百人的名单,才来了三十五个,张春梅,这就是你平日里引以为傲的人脉啊!"我把账本一甩,茶几上的瓷杯跟着颤了几颤。

春梅站在那里,嘴唇抖了抖,却一个字也没说出来。

我叫周国栋,今年四十有八,在市机械厂当了二十多年的技术员。

生活就像那台老式"凤凰"自行车,日复一日地蹬着,不紧不慢地向前行进,直到今天——儿子周小海考上重点高中的升学宴上。

九七年的盛夏,蝉鸣声不绝于耳,窗外的法国梧桐树叶子被太阳晒得耷拉着脑袋。

我和春梅早上五点就起了床,她去市场采购,我则去饭店帮着安排桌席。

那些日子里,春梅嘴上不说,但我知道她忙前忙后地串门子,给单位里、街坊邻里送请柬,还专门买了一本红皮记事本,密密麻麻地写下了将近两百个人的名字。

"栋子,咱们小海考上省重点高中,这么大的喜事,咱不能小气。"春梅抹着额头的汗珠,眼睛亮得像星星。

我看着她忙碌的身影,心里暖洋洋的,却也有些担心。

"要不,咱少请些人?这年头,大家日子都不太好过。"我试探着说。

那时候,国企改革大潮汹涌,"下岗"这个词眼儿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春梅撇了撇嘴:"哎呀,你就是想得太多。人家王厂长女儿考上大学,摆了二十桌,热闹得很!"

我知道春梅的心思——这些年,跟着我过的日子太清苦了,她想扬眉吐气一回。

饭店订在了"友谊饭店",市里唯一的国营饭店,红砖绿瓦,大红灯笼挂在门口,很是气派。

我们早早地站在门口,笑脸相迎。

第一个到的是老李,厂里的电工,带着儿子,拎了一个印着"双喜"的红纸袋。

"栋子,恭喜啊!小海争气!"老李使劲拍着我的肩膀,笑得见牙不见眼。

春梅赶紧招呼他们进去,在签到本上划了一道。

然后陆陆续续又来了几桌人,大多是厂里的老同事,还有几户街坊邻居。

但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大厅里的空桌子依然很多。

我看着春梅的笑容逐渐凝固,心里一阵阵发紧。

中午十二点半,菜都上了三遍,该来的也都来了——总共三十五人,十来桌的座位,只坐了不到四桌。

老刘搓着手凑过来:"栋子,今儿这菜可真丰盛啊,改天我请你喝酒。"

我勉强笑笑:"吃好吃好,别客气。"

饭局结束得很快,不到两点,客人们就都散了。

回家的路上,春梅一言不发,我也不知该如何开口。

推开家门,春梅终于绷不住了。

"什么人啊!平时都说得好好的,一个个拍着胸脯保证,关键时刻却..."她一边收拾东西一边抹眼泪。

我叹了口气:"别想那么多,人各有难处。"

"难处?王厂长女儿考上大学,饭店门口停的都是自行车,人挤人的。咱们儿子考上省重点,怎么就没人来捧场了?"春梅把手里的抹布狠狠摔在桌子上。

厨房里,春梅切菜的刀砧声如同雨打芭蕉,一刀接一刀,又急又狠。

我靠在门框上,望着她的背影,那个从前街道办集体户时的邻家姑娘,如今已是两鬓泛白的中年妇人。

"你就是太实诚!单位里谁家有事不找你帮忙?李师傅家漏水你连夜跑去修,老刘媳妇生病你送到医院,小王结婚你帮着借了礼堂,还出钱买了'红双喜'牌收音机,可他们呢?"春梅的话像是捅破了一层纸。

我想反驳,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这些年,我确实帮了不少人。

九二年厂里困难,我主动降薪留下来;九四年张师傅的儿子上学没钱,我偷偷塞给他两百块;去年徐师傅爱人生病,我连着三个晚上去医院陪床;再往前数,帮忙的事情更是数不清。

"都是一个锅里舀饭的兄弟,帮忙是应该的。"我总是这么说。

春梅说我傻,说我太老实,可我觉得,人活一世,总得帮衬着点儿。

"你看你,四十多岁的人了,裤腿上还打着补丁。"春梅叹气,"咱儿子的学费、书费,哪一次不是你变着法儿省出来的?可人家呢?人家厂长书记的孩子,哪个不是穿得光鲜亮丽?"

我不好意思地抓了抓头:"那不一样..."

"怎么不一样?你说,咱们做错什么了?咱们图个啥?"春梅的声音越来越高。

正说着,突然听见门"咣"地一声响。

我赶紧出去一看,小海的书包不见了。

"出事了,孩子听见咱们吵架跑出去了!"我一把抓起外套冲出家门。

外面下起了雨,不大不小,打在身上凉飕飕的。

我沿着街道跑着,心里翻滚着往事。

小海从小就懂事,知道家里条件不好,从不乱要东西。

记得他上小学时,同学们都有铅笔盒,他却用一个旧罐头盒装文具,被同学笑话。

回来哭了一场,却没向我们要买新的。

我心疼得不行,悄悄去供销社买了个木制的,上面有孙悟空的图案,看他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后来他上初中,我教他修自行车,他很快就学会了,还帮着邻居家的孩子修。

成绩也一直很好,春梅常说:"咱儿子争气,不像他爹,就知道帮别人。"

想到这里,我的脚步更快了。

拐过第三个路口,我在公交站牌下看见了小海,正在躲雨。

"爸..."小海看见我,眼睛红红的,"我不想让您和妈妈因为我吵架。"

我紧紧抱住他,雨水顺着脸颊流下,分不清是泪还是雨:"傻孩子,不是因为你。"

"周叔叔!"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

我抬头一看,是小海的班主任赵老师,身后还站着十几个孩子,打着伞,穿着校服。

"您别担心,小海跟我们在一起呢。明天就是小海的生日,我们正在补习班为他准备惊喜,没想到在这儿碰见您了。"赵老师笑着说。

我这才松了一口气,连声道谢。

小高,小海的同桌,不好意思地说:"周叔叔,我们都知道明天您给小海办升学宴,但大家都在为下周的考试做准备,所以约好考完一起庆祝小海的生日和升学。"

我愣住了,看看这些孩子们,又看看小海。

原来,这才是真正的朋友啊。

回家路上,小海告诉我,同学们很早就跟他说了这个计划,他本来想告诉我们,但看我们忙着准备宴席,就没好意思说。

"妈妈这么在意这个升学宴,我不想让她失望。"小海低着头说。

听着儿子的话,我心里又酸又甜。

推开家门,春梅正焦急地在屋里踱步,看见我们回来,一下子扑了过来,紧紧抱住小海。

"你这孩子,怎么说跑就跑,吓死妈了!"春梅哽咽着说。

我将事情原委告诉她,她愣了半晌,眼泪终于落了下来。

"国栋,对不起,是我太看重面子了..."春梅声音颤抖。

我摇摇头,拉过她的手:"一桌菜,吃的是情分不是人数。咱们一家三口,就是最热闹的宴席。"

晚上,我们简单地吃了顿饭,春梅特意炒了小海最爱吃的西红柿炒鸡蛋和酸辣土豆丝。

饭桌上,小海突然说:"爸,妈,其实明天过生日,我最想要的礼物就是咱们一家人在一起。"

春梅愣了一下,放下筷子:"这有什么,天天都在一起。"

小海认真地说:"不一样。爸爸总是忙着帮别人,妈妈总是忙着做事,咱们很少真正坐下来好好说说话。"

我和春梅相视一笑,有些惭愧。

窗外雨声渐小,我们的小家,在这九十年代末的夜晚,仿佛也迎来了一场久违的澄明。

第二天一早,我起床时,发现春梅已经做好了早饭,热气腾腾的小笼包,还有一碗清香的小米粥。

"今天不上班?"我有些惊讶。

春梅擦了擦手:"请了假,想陪陪小海。"

小海起床后更是惊喜不已,嘴里塞满了包子,话都说不清楚。

吃过早饭,春梅突然提议:"要不,咱们去照相馆照张全家福吧?"

小海眼睛一亮:"好啊好啊!"

我想了想,掏出钱包看了一眼:"行,今天是小海的生日,咱奢侈一回。"

春梅去柜子里翻出了她的"的确良"衬衫,我则穿上了结婚时的那套中山装,虽然有些发旧,但还算整齐。

小海穿上了新买的校服,显得精神抖擞。

照相馆在百货大楼二楼,我们排了将近一个小时的队,才轮到我们。

"看镜头,笑一笑,一、二、三!"摄影师扶了扶老式相机。

咔嚓一声,定格了我们三人的笑容。

出了照相馆,春梅提议去公园走走。

国庆节刚过,公园里人不多,树叶开始泛黄,秋风送爽。

小海在前面蹦蹦跳跳,春梅挽着我的胳膊,难得地没有念叨家长里短。

"国栋,"她突然低声说,"昨天,我想了很多。"

我看着她,等她继续说。

"你知道吗,我一直埋怨你太老实,帮了别人没回报。其实我心里是羡慕你的。"春梅的声音很轻,像是怕被风吹散。

"羡慕我什么?"我有些诧异。

"羡慕你能这么无私地帮助别人,不计较回报。"春梅抬起头,眼里含着泪光,"昨天那个空荡荡的宴席,我起初觉得丢人,后来才明白,我们没丢人,是那些人亏欠了我们。"

我握紧她的手:"春梅,做人不能这么算计。"

"我知道,我现在知道了。"春梅点点头,"看着小海和他的同学们,我突然明白,真情不是用人情世故来衡量的。那些孩子,才是真心实意地喜欢小海,尊重小海。"

我笑了:"这么多年,你终于懂我了。"

春梅白了我一眼,却又忍不住笑了:"你啊,就是个'傻子',但我喜欢你这个'傻子'。"

正说着,小海跑回来,手里拿着一朵不知从哪儿摘的小野花:"妈,送给你!"

春梅接过花,小心翼翼地别在衣领上:"谢谢我的好儿子!"

下午,小海的同学们如约而至,带着自制的贺卡和小礼物,在我们家简陋的客厅里,唱起了生日歌。

春梅特意蒸了一个大蛋糕,用红糖和面粉做的,上面插了十六根蜡烛。

小海许愿、吹蜡烛,然后和同学们分享蛋糕,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房间。

晚上,同学们散去后,我们一家三口坐在沙发上,看着那张刚洗出来的全家福。

照片上,我们三个人站在一起,背景是蓝天白云的布景,笑得那么灿烂。

"爸,妈,这是我过得最开心的一个生日。"小海真诚地说。

春梅摸摸他的头:"以后每年都给你过。"

我看着他们,心里涌起一股暖流:"来,我也有礼物要送给小海。"

我从床底下拿出一个包得严严实实的盒子,递给小海。

小海迫不及待地拆开,是一台收音机,崭新的"红灯牌"。

"哇!太棒了!"小海激动地抱住了我。

春梅惊讶地看着我:"这得多少钱啊?"

我笑而不答,只是拍拍小海的肩膀:"好好学习,爸爸妈妈永远支持你。"

那天晚上,我们一家三口挤在小海的床上,听着收音机里播放的《东方之珠》,一直聊到很晚。

窗外,秋风送来了桂花的香气,月光如水般洒在窗台上。

在这个九十年代末的夜晚,在这个正经历着巨大变革的年代里,我们的小家庭,尽管没有轰轰烈烈的排场,却拥有了最真实的幸福和温暖。

第二天上班,厂里的人看我的眼神有些异样,我也不在意。

中午吃饭时,老李凑过来:"栋子,听说你儿子升学宴上人不多,别往心里去。"

我笑了笑:"没事,热闹是他们的,我只在乎我的小家。"

老李愣了一下,拍了拍我的肩膀,欲言又止。

下班回家的路上,我看见春梅站在家门口等我,手里拿着一个保温瓶。

"等你半天了,给你泡了菊花茶。"她递给我。

我接过来喝了一口,甜丝丝的:"今天这是怎么了?"

春梅笑着说:"没怎么,就是觉得,咱们这样挺好的。"

我点点头,看着西沉的夕阳,想起了昨天那空荡荡的宴席,心里却没有一丝遗憾。

人这一辈子,鲜花掌声或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身边人真心实意的关爱和支持。

或许,这就是我一直以来坚持的信念——帮助别人不求回报,真心待人不问结果。

看着春梅安详的笑容,听着屋内小海朗朗的读书声,我知道,这就是我的"满座",我的人生之宴,已经圆满。

来源:JoshuaFranklin34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