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情绪烂梗绊倒生活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3 17:53 1

摘要:“饭圈”粉丝群里,双方一言不合就飙脏话;直播镜头前,各路“大师”“专家”粉墨登场,贩卖焦虑、收割流量;短视频平台上,演绎打架斗殴、恶意刁难的剧本不时上演……网络上,这种肆无忌惮的情绪烂梗,该整治了。

□河南日报评论员 悦连城

“饭圈”粉丝群里,双方一言不合就飙脏话;直播镜头前,各路“大师”“专家”粉墨登场,贩卖焦虑、收割流量;短视频平台上,演绎打架斗殴、恶意刁难的剧本不时上演……网络上,这种肆无忌惮的情绪烂梗,该整治了。

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聚焦社交、短视频、直播等平台,全面排查话题、榜单、推荐、弹幕、评论等重点环节,着力整治挑动群体极端对立情绪,宣扬恐慌焦虑情绪,挑起网络暴力戾气,过度渲染消极悲观情绪等问题。

情绪,是人类感知世界的重要能力。身处网络时代,在算法与流量的共谋下,情绪却逐渐异化为一种“快消品”。一些人为了宣泄情绪,立场可以凌驾于事实之上,表达超越了理性探讨的边界。于是,一个“梗”可以瞬间点燃全网情绪,而真相却在喧嚣中寂寂无声。

这种变化并非偶然。有人总结,“后真相”时代的突出特征即“情绪在前,客观在后;成见在前,事实在后;态度在前,认知在后;话语在前,真相在后”。这就意味着,与客观事实相比,诉诸情感反而更能在舆论场上赢得共鸣、收割流量。于是,没有底线的流量酿成了流毒:平台放任“开盒”“约架”等极端内容;算法偏爱冲突与争议,将理性内容挤到角落;部分人盲目跟风,情绪化的“正义”常常越过法律边界,让网络空间乌烟瘴气。

情绪烂梗大行其道的背后,是价值共识的流失。当讨论失去对复杂社会的体察,观点便退化为非黑即白的符号;当争论沦为宣泄情绪的工具,真相便成了最廉价的牺牲品。

负面情绪病毒式传播,背后是技术、人性与利益的纠缠。但网络生态治理是一场持久战,必须多管齐下、久久为功。近年来,从公安部门通报的网暴案例到网信部门封禁造谣账号,有关部门重拳出击,意在彻底斩断灰黑产业链条。但在监管之外,净化网络环境需要每个网民共同努力:刷到各种耸人听闻的标题时,不妨多一点“让子弹飞一会儿”的耐心,在情绪洪流中守住思考的锚点;在转发之前,不妨先扪心自问:这条信息是不是靠谱?毕竟,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网络很大,生活更大,别让那些刻意制造的愤怒、焦虑与对立,绊倒了本该从容前行的脚步。

来源:河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