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绅,历史评价绝对没有韩愈高,但是他写的《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多部作品被选入教材,我们的老熟人。
李绅,历史评价绝对没有韩愈高,但是他写的《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知名度可以比肩李白的《静夜思》或者孟浩然的《春晓》,是家喻户晓的大神级作品。
最后几年,李绅塌房了。
之前大家认为,《悯农》的作者肯定是关心底层百姓,倾听民生疾苦的良心知识分子,没想到李绅的生活极其奢华。
有一次刘禹锡应邀到他家中做客,看到饭菜极其奢侈浪费,还有一大批舞女歌女作陪,提笔写下一首《赠李司空妓》: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司空指李绅,苏州刺史是刘禹锡自己,这首诗也是成语“司空见惯”的出处。
李绅还是贪官酷吏,百姓在他眼里都是贱民。他为报私仇草菅人命,发达后逼迫族叔叫自己爷爷,随意折辱科考时的同年。
除了这些事情,为了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他竟然与韩愈吵架,全然不顾当年的知遇之恩。
李绅是官二代,但是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童年青年过的都比较苦。虽然一直刻苦学习名声在外,但没有贵人帮助,前途很迷茫。
第一次去京城参加科考,遇到了白居易和元稹。发榜时白居易和元稹的名字赫然在列,李绅落榜了。
关键时刻,是韩愈欣赏李绅的文章,主动与他结交,提高他的知名度,把他带入了自己的圈层。
唐朝科考是不糊名的,并且行卷之风盛行。有时候还没开始考试,状元榜样探花就都安排好了。剩下的,就看谁的名气大。
李绅第二次科考能高中进士,要感谢韩愈的提携。退一步说,即便韩愈当初没有帮助,但他作为名声那么高的前辈,李绅是晚辈,也应该给予韩愈足够的尊重。
但是李绅,步入官场平步青云后,小人嘴脸暴露,得志便猖狂。
当时,李绅官至御史中丞,正四品,是御史台的二把手。御史台一把手是御史大夫,正三品。
唐朝尤其是中晚唐有一个习惯,就是御史台的一把手经常空着,由御史中丞代管御史台大小事务。所以,李绅即便只是正四品的御史中丞,也相当于是正三品的御史大夫。
并且,为了表示对御史职位的尊重,唐朝规定,所有新任职的文武官员,包括节度使和经略使,都要去御史台向台官行参见礼,这叫“台参”。李绅担任御史中丞时,这些官员去拜见的人就是他。
就在这段时间,韩愈被任命为京兆尹,从三品。
从官职上来说,从三品高于正四品,所以韩愈比李绅官大。但是御史台的传统是御史中丞代管御史台,虽然是正四品,权利相当于正三品。这样一想,李绅似乎又比韩愈官职大。
并且,还是表示对御史的尊重,唐朝规定,京兆尹在路上遇到御史台的官员,要避让。
这么一层层算下来,感觉韩愈应该去拜见李绅。
但是,韩愈有一个特权。
苏轼曾经说,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其中“勇夺三军之帅”指韩愈单枪匹马出使镇州,安抚叛变的节度使。
从镇州回来后,皇上任命他为京兆尹。京兆尹虽然很重要,但官职不是很高,皇上有点不好意思,就让他兼任御史大夫。还写了一道旨意,让他不必去拜见御史中丞。
捋一下,韩愈是京兆尹兼任御史大夫,职位比李绅高。尤其是御史大夫,这是御史中丞的上级。虽然是兼任,不去坐班,但我也是你上级。我还有皇帝的旨意,不用去拜见。
所以韩愈上任京兆尹时,就没有到御史台走流程。
这件事今天看来实在是小事一桩。情理上,韩愈是李绅的贵人,之前帮助过他。法度上,韩愈是李绅上级,还有皇帝的旨意,我凭啥要去拜见你?
但是,李绅不高兴了,竟然给皇帝写奏章,弹劾韩愈不遵礼制。韩愈也不是好欺负的人,马上写奏章据理力争。这就是著名的“台参之争”。
俩人各不相让,皇帝开始和稀泥。他把李绅外放为浙西观察使,韩愈改任兵部侍郎。
所以说,李绅恩将仇报人品低劣。韩愈则是帮了一条毒蛇,不知道有没有后悔?
来源:大力侃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