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李绅《悯农》(一)译文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18 15:06 2

摘要:李绅生活在中唐时期,当时社会贫富差距悬殊,农民生活困苦。官僚、地主等阶层压榨农民,大量土地被兼并,农民不仅要承受繁重的赋税,还要面临自然灾害等威胁,常常食不果腹。李绅目睹了农民劳作的艰辛和生活的悲惨,心怀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创作了《悯农》二首,此为其一。

​​​

原文:春种一粒粟,

译文:春天种下一颗种子

原文:秋收万颗子。

译文:秋收时可以收获万颗子粒。

原文:四海无闲田,

译文:普天之下并无闲置荒芜的田地,

原文:农夫犹饿死。

译文:可是仍有农夫饿死。

李绅生活在中唐时期,当时社会贫富差距悬殊,农民生活困苦。官僚、地主等阶层压榨农民,大量土地被兼并,农民不仅要承受繁重的赋税,还要面临自然灾害等威胁,常常食不果腹。李绅目睹了农民劳作的艰辛和生活的悲惨,心怀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创作了《悯农》二首,此为其一。

诗中“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将春天播种的“一粒粟”与秋天收获的“万颗子”进行对比,突出了丰收的景象。然而,“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又将广袤土地上没有闲置田地的丰收场景与农民仍然饿死的悲惨结局相对比,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不合理,强烈地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剥削者的批判。

整首诗采用白描手法,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用简洁平实的语言描绘出农民劳作和收获的场景,不事雕琢,却生动形象。“四海无闲田”更是以朴素的语言描绘出全国土地都被开垦耕种的景象,让读者对当时的农业生产状况有直观的认识。

诗人从“一粒粟”写起,以小见大,通过这小小的种子,展现出春天播种的希望,又以“万颗子”的丰收成果,反映出整个农业生产的状况。最后由普遍的丰收与农民饿死的个别悲惨命运,揭示出社会的本质问题,由小及大,发人深省。

来源:锅哥文化记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