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花鼓戏唱腔与民族声乐交流互鉴创新发展”研讨会在长沙举行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17:57 1

摘要:9月23日,“湖南花鼓戏唱腔与民族声乐交流互鉴创新发展”研讨会在湖南省艺术研究院举行。本次会议由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湖南省艺术研究院承办,旨在推动湖南花鼓戏与民族声乐在新时代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与创新发展。

9月23日,“湖南花鼓戏唱腔与民族声乐交流互鉴创新发展”研讨会在湖南省艺术研究院举行。本次会议由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湖南省艺术研究院承办,旨在推动湖南花鼓戏与民族声乐在新时代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与创新发展。

△活动现场。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周志勇,省委宣传部文艺处、省文化和旅游厅科教处和艺术处相关负责人一行,以及来自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省戏剧家协会、省音乐家协会、多所高校和文艺院团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会议由湖南省艺术研究院党总支书记、院长邹清华主持。

邹清华在工作汇报中介绍,“湖南花鼓戏唱腔与民族声乐交流互鉴创新发展”研究工程自启动以来,已取得多项实质成果:项目已完成对邹文琴、钟宜淳、陈耀等17位专家学者的专题访谈,累计时长约2800分钟,汇编文稿达22万余字;“湖南花鼓戏唱腔与民族声乐交流互鉴创新发展”北京研讨会已于2024年12月6日成功举办,得到全国知名文艺理论家、湘籍歌唱家、花鼓戏表演家、作曲家等倾力支持,被《人民日报》、央广网等10余家主流媒体报道推介,网络点击量超500万;同步开展了社会征文和专家约稿,共评选出优秀论文15篇;可以说,在众多艺术家、专家学者的倾力支持下,该项工程在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会上,与会领导和专家还观看了项目推进成果展示片。在专家研讨环节,专家们围绕花鼓戏的音乐特色、教育传承、机制创新、现代表达、理论研究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花鼓戏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与民族声乐的交融不仅是艺术形式的互补,更是文化根脉的延续与现代转化的重要实践。唯有坚持守正创新、整合多方资源、用好科技与市场双翼,湖南花鼓戏才能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一级作曲陈耀指出,湖南花鼓戏应在保持“湘味”本质的基础上,吸收民族声乐的科学发声和情感表达手法,实现音乐语言的现代转型;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夏雄军、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院长黄新平强调,要“以系统性思维打通‘教学—研究—创作—传播’链条”,推动院校与院团深度融合,培养既懂花鼓戏又掌握现代声乐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既要守住花鼓戏的“湘音”灵魂,也要借助“国潮”形式增强其传播力;歌唱家易秒音和歌手廖佳琳结合自身艺术实践,表示花鼓戏与民族声乐的结合不仅可行,更能在跨界传播中吸引年轻受众,是“让传统走向当代、让湖南声音走向全国”的有效路径;省戏剧家协会主席肖笑波、省音乐家协会秘书长廖洪立则从行业平台和机制角度,分享了湖南戏曲音乐和民族声乐融合的创新探索思考,建议整合协会、院团、高校资源,形成传承合力;原湖南省艺术研究所所长、一级编剧邹世毅从戏曲理论研究和现代化转换实践的角度,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最核心的挑战,并对花鼓戏与民族声乐融合发展提出了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建议。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李祖盛分享了本次获奖论文的观点和研究发现,并从学术角度畅谈了对戏曲与民乐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周志勇在总结讲话中充分肯定“湖南花鼓戏唱腔与民族声乐交流互鉴创新发展”研究工程取得的丰硕成果。他指出,花鼓戏的创新发展今后要从三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出名家”,大力实施《湖南艺术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通过“名家传艺”“教育+科技+艺术”等项目培养新一代花鼓戏领军人才;二是“走对路”,围绕“国之大者”“省之大计”推动创作,结合AI、数字演艺等技术重塑传统剧目,打造花鼓戏知名IP;三是“增活力”,持续优化院团体制机制,推动花鼓戏与旅游融合,发展艺术欣赏游等新业态,构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新格局。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召开,不仅为湖南花鼓戏唱腔与民族声乐的交流互鉴提供了重要平台,对深入探究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色及其影响,提升湖南花鼓戏的表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更是激励了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把创新精神和理论研究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为湖湘传统艺术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学术和实践基础。

通讯员章琳 潇湘晨报记者王丽姣

报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报料”一键直达;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如需内容合作,请拨打政企服务专席19176699651。

来源:潇湘晨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