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时节学古诗词!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20 05:59 1

摘要:#今日谷雨,时至春暮,夏至将至#“谷雨”是#谷雨将至 万绿迎夏#​“雨生百谷”的意思。谷雨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每年4月19日-21日视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此时也是栽瓜点豆、移苗播种的最佳时节。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鸣鸠拂其羽

#今日谷雨,时至春暮,夏至将至#“谷雨”是#谷雨将至 万绿迎夏#​“雨生百谷”的意思。谷雨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每年4月19日-21日视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此时也是栽瓜点豆、移苗播种的最佳时节。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鸣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是说谷雨之后雨量增多,浮萍逐渐生长,布谷鸟也开始提醒人们尽早播种,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通纬·孝经援神契》:“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为谷雨,三月中,言雨生百谷清净明洁也。”“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此时节,宜赏花、宜品茶、宜听雨、宜种百谷。#春日踏青去#​​​​​​

1、《谷雨•七言诗》

清•郑板桥

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

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赏析】本詩是清代文人郑板桥的一首清新雅致之作,通过对自然景物和闲适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谷雨时节的宁静美好与诗人淡泊悠然的心境。

首联“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以平和的天气开篇,营造出谷雨时节特有的温润氛围。亭亭翠竹的意象既点明季节特征(竹笋生发),又暗喻诗人高洁的品格。

颔联“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转入人情之乐。新茶(松萝茶)与良朋的组合,体现了文人雅士以茶会友的闲适情趣,而“最爱”二字直抒胸臆,强调这种简朴交往带来的精神愉悦。

颈联“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巧妙转换视角,将眼前实景化作一幅水墨写意画。竹叶“萧萧”与山色“淡淡”的叠加,既符合谷雨万物生长的自然特征,又透露出画家诗人对留白意境的追求。

尾联“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总括全篇,将节气更迭(清明-谷雨)与人生况味(茶中静坐)融为一体。“正好”二字举重若轻,传达出顺应天时、安享当下的生活智慧。#你好,谷雨#

此诗可作为了解中国传统节气文化、文人生活美学的经典文本,其中物我两忘的境界,至今仍能引发现代读者对诗意栖居的向往。

2、《蝶恋花·春涨一篙添水面》

宋•范成大

春涨一篙添水面。

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

画舫夷犹湾百转。

横塘塔近依前远。

江国多寒农事晚。

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

秀麦连冈桑叶贱。

看看尝面收新茧。

【赏析】《蝶恋花·春涨一篙添水面》是南宋田园诗人范成大的代表词作之一,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水乡谷雨时节的农耕图景,展现了宋代农村生活的恬静与生机。

上阕聚焦自然风光。"春涨一篙添水面"以船篙为尺,量化春水上涨的灵动景象,与苏轼"春江水暖鸭先知"异曲同工。"芳草鹅儿"二句选取典型意象:绒羽鹅群与绿草微风构成鲜活的岸景,动词"绿满"使色彩具有流动感。"画舫夷犹"句通过船只的徘徊与塔影的若即若离("依前远"),营造出江南水网曲折的空间美感。

下阕转入农事描写。"江国多寒"点明地域气候特征,解释"农事晚"的原因。谷雨时节的耕作场景("才耕遍")与上阕的闲适形成张力,引出末三句的丰收展望:麦浪接冈、桑叶丰足("贱"),"尝面收新茧"以舌尖味觉与触觉细节,预告着面粉新麦、缫丝获茧的喜悦。范成大独创性地将节气农事纳入词作,比《四时田园杂兴》更显词体轻盈。

此词可作为研究宋代农耕文明与节气文化的重要文本,范成大以士大夫身份深入表现农事,打破了词作多写风月的传统,拓展了田园词的境界。其中对物候变化的敏感捕捉,至今仍具自然科学与人文观察的双重价值。

3、《浣溪沙》

宋 •仇远

红紫妆林绿满池,游丝飞絮两依依。

正当谷雨弄晴时。

射鸭矮阑苍藓滑,画眉小槛晚花迟。

一年弹指又春归。

【赏析】本詞是宋代词人仇远的一首暮春词作,以细腻婉约的笔触描绘谷雨时节的春景,并抒发了春光易逝的淡淡感伤。全词语言清丽,意境优美,展现了宋代文人词特有的含蓄蕴藉之美。

"红紫妆林绿满池":以"红紫"(春花)、"绿满池"(春水)开篇,浓墨重彩地渲染暮春的绚烂色彩。

"游丝飞絮两依依":柳絮与蛛丝随风轻扬,"依依"二字赋予无生命之物以缠绵情态,暗含留恋之意。

"正当谷雨弄晴时":点明节气(谷雨)与天气(初晴),"弄"字拟人化,写尽春光的活泼灵动。

"射鸭矮阑苍藓滑":描写水边嬉戏之景,矮栏上青苔湿滑,细节中见闲趣。

"画眉小槛晚花迟":槛边晚开的花与画眉鸟相映成趣,"迟"字暗喻春将尽。

"一年弹指又春归":直抒胸臆,以"弹指"喻时光飞逝,道出对春归的无奈与怅惘。

上阕"红紫""绿"的明艳与下阕"苍藓""晚花"的淡雅形成层次,展现春光的渐变。"游丝飞絮"的动态与"矮阑""小槛"的静态相衬,营造空灵意境。通篇看似写景,末句"一年弹指"陡然转折,将前文铺陈的春景化为一声轻叹。

此词承袭南宋婉约词风,语言精练而意蕴悠长。仇远善以寻常景物入词,如"苍藓滑""晚花迟"等细节,既体现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又暗含"物候惊心"的文人敏感,与秦观"无力蔷薇卧晓枝"有异曲同工之妙。#春日踏青去##春日妙评生花#

仇远的《浣溪沙》以谷雨春景为载体,通过精巧的意象组合和含蓄的情感表达,完成了从绚烂春光到人生倏忽的审美升华。全词虽短,却展现了宋代文人"即物达情"的艺术功力,是咏春词中不可多得的隽永之作。

4、《点绛唇》

宋•李铨

一朵千金,帝城谷雨初晴后。

粉拖香透。

雅称群芳首。

把酒题诗,遐想欢如旧。

花知否。

故人清瘦。

长忆同携手。

【赏析】本詞是宋代词人李铨的一首婉约词作,通过咏牡丹寄怀故人,将谷雨时节的物候特征与人生感慨相融合,展现了宋代文人特有的细腻情思。

上阕咏物精工。"一朵千金"用夸张笔法凸显牡丹珍稀,暗合欧阳修《洛阳牡丹记》"姚黄一接头值钱五千"的记载。"帝城谷雨初晴后"明确时空坐标——北宋汴京(今开封)谷雨节气,此时正值牡丹花期(古称"谷雨花")。"粉拖香透"以通感手法写花色香气,而"雅称群芳首"呼应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的品评。

下阕转入怀人。"把酒题诗"延续士大夫雅集传统,"遐想欢如旧"五字浓缩今昔对比。词人忽以"花知否"转向痴问,与姜夔"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同一机杼。结句"故人清瘦"的细节记忆与"长忆同携手"的肢体语言,在牡丹的富丽背景中更显人世沧桑。

节气与花信的精准对应:谷雨三候"萍始生、鸣鸠拂羽、戴胜降桑"未直接出现,却通过牡丹花期暗合物候知识

富贵意象与清瘦情怀的反衬:牡丹的秾丽与"清瘦"故人形成张力,深化了欢宴难再的怅惘

问答结构的运用:虚拟的花人对话拓展了抒情空间,比直抒胸臆更婉转深沉

此词在牡丹诗词谱系中独具特色,不同于白居易"寂寞萎红低向雨"的衰飒,也未蹈袭皮日休"竞夸天下无双艳"的直露,而是以记忆中的携手场景与眼前花姿构成情感落差,体现宋代咏物词"不粘不脱"的美学追求。词中"帝城谷雨"的记载,也为研究北宋汴京节气风俗提供文学佐证。

5、《送前缑氏韦明府南游》

唐·许浑

酒阑横剑歌,日暮望关河。

道直去官早,家贫为客多。

山昏函谷雨,木落洞庭波。

莫尽远游兴,故园荒薜萝。

【赏析】《送前缑氏韦明府南游》是晚唐诗人许浑的一首五言送别诗,通过时空交错的意象组合,抒发了对友人宦游漂泊的深切感慨,同时渗透着诗人自身对仕途与归隐的矛盾心态。

首联"酒阑横剑歌,日暮望关河"以典型唐人送别场景开篇。"横剑"意象暗含壮士未酬之意(典出鲍照"拔剑击柱长叹息"),"日暮关河"则化用王维"长河落日圆"的苍茫感,酒、剑、落日三个元素共同构成慷慨又怅惘的离别氛围。

颔联"道直去官早,家贫为客多"转入议论,揭示友人仕途坎坷的根源——因秉性刚直("道直")而早罢官,为生计("家贫")不得不频作远游。十字中包含宦海沉浮与人生困境的双重叹息,可参照许浑名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的仕隐矛盾。

颈联"山昏函谷雨,木落洞庭波"为全诗警策,运用蒙太奇式的地理跳跃:函谷关(北方)的雨幕昏山与洞庭湖(南方)的落叶秋波并置,既预示友人南游的行程,又象征人生际遇的阴晴不定。对仗中"函谷雨"暗含险阻(秦关要隘),"洞庭波"隐喻羁愁(屈原行吟处),物候(谷雨/木落)与地理的精心搭配,体现许浑"丁卯体"炼字炼意的特色。

尾联"莫尽远游兴,故园荒薜萝"以劝诫作结。"薜萝"用《楚辞》"被薜荔兮带女萝"的山鬼意象,暗示归隐之志。与首联的慷慨送别形成情感反转,透露出晚唐文人"不如归去"的普遍心态,可与许浑另一名句"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预感对读。

此诗在送别题材中独具深沉的历史感,颈联以地理意象浓缩人生飘泊,比王勃"海内存知己"更显苍凉,较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多了仕途感慨。许浑将个人化的"黄昏意识"(诗中"日暮""山昏")与晚唐衰飒气象相结合,使其成为解读中晚唐士人心态的典型文本。诗中"函谷雨"的描写,也为研究唐代关中物候提供文学参照。

6、《春中途中寄南巴崔使君》

唐·周朴

旅人游汲汲,春气又融融。

农事蛙声里,归程草色中。

独惭出谷雨,未变暖天风。

子玉和予去,应怜恨不穷。

【赏析】《春中途中寄南巴崔使君》是唐代诗人周朴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春日旅途中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季节变迁、农事繁忙以及友人离别的复杂情感。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清新,展现了晚唐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深沉感慨。

旅途中的行人匆匆赶路,春天的气息温暖而浓郁。在蛙鸣声中,农人们正忙于耕作,归途上满是青翠的草色。我独自惭愧,虽然已过谷雨时节,但暖风仍未完全吹散寒意。崔使君(子玉)与我一同离去,想必会因这无尽的遗憾而心生怜惜。

首联“旅人游汲汲,春气又融融”以动态的笔触描绘了行人的匆忙与春天的温暖氛围。“汲汲”形容旅人急切赶路的样子,而“融融”则渲染了春日的和煦。

颔联“农事蛙声里,归程草色中”进一步勾勒出一幅田园春景图,蛙鸣暗示农忙时节,草色则点明归途的生机盎然,展现了农村生活的自然之美。

颈联“独惭出谷雨,未变暖天风”表达了诗人对节气变化的敏感。谷雨已至,但天气仍未完全转暖,暗含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淡淡哀愁。这一联也隐含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感慨,或许暗指仕途不顺或人生漂泊的无奈。

尾联“子玉和予去,应怜恨不穷”以友人(崔使君)的离去作结,抒发了诗人对离别的惆怅。“恨不穷”三字,既指旅途的遗憾,也暗含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

这里的“子玉”可能是对崔使君的尊称,诗人以友人的视角反观自身,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在头条记录我的2025#

这首诗以春日旅途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农事和友情的深刻体悟。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是晚唐田园诗中的佳作。

7、《谢中上人寄茶》

唐·齐己

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

绿嫩难盈笼,清和易晚天。

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

地远劳相寄,无来又隔年。

【赏析】《谢中上人寄茶》是唐代诗僧齐己的一首五言律诗,以清新淡雅的语言描绘了谷雨前采茶的场景,并表达了对友人寄茶的感激之情。整首诗充满禅意与田园情趣,展现了唐代茶文化的风雅与僧侣生活的闲适。

在谷雨前的春山里,我们一同采摘如烟似雾的嫩茶。茶叶鲜绿娇嫩,难以采满一筐;天气清朗温和,不知不觉已近黄昏。暂且邀请邻院的客人,一同用飘落花瓣的泉水煮茶品尝。路途遥远,劳烦您特意寄来;若不来信,又是一年不得相见。

首联“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点明时间(谷雨前)和场景(采茶),以“芳烟”形容茶树新芽的柔嫩与清香,极具画面感。

颔联“绿嫩难盈笼,清和易晚天”进一步描写采茶的细节:茶叶太嫩,采摘不易,而春日温和,时光悄然流逝。这两句既写实景,又暗含禅意——珍惜当下,顺应自然。

颈联“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展现了唐代文人以茶会友的风雅。“落花泉”既指飘落花瓣的溪水,也暗喻茶汤的清澈与禅意,与皎然“禅茶一味”的思想相通。这一联体现了僧侣生活的闲适与超脱,茶成为连接自然、友情与禅悟的媒介。

尾联“地远劳相寄,无来又隔年”表达了对友人寄茶的感激与对重逢的期盼。“隔年”二字,既指时间流逝,也暗含人生聚散无常的淡淡惆怅。

这首诗以谷雨采茶为切入点,将自然景物、茶事活动与友情寄托融为一体,语言清新,意境淡远,展现了唐代僧诗的生活情趣与禅理哲思。诗中“谷雨前”的记载,也为研究唐代茶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文学佐证。

8、《牡丹图》

明•唐寅

谷雨花枝号鼠姑,戏拈彤管画成图。

平康脂粉知多少,可有相同颜色无。

【赏析】《牡丹图》是明代著名文人画家唐寅(唐伯虎)的一首题画诗,以牡丹为主题,展现了画家对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独特感悟。这首诗语言清新明快,既描绘了牡丹的艳丽,又暗含了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

谷雨时节的牡丹花枝被称为"鼠姑",我随意拿起画笔将它描绘成图。平康坊的脂粉美女何其多,可曾有谁的颜色能与这牡丹相比?首句"谷雨花枝号鼠姑"点明时令(谷雨)和牡丹的别称(鼠姑),展现唐寅对自然物候的细致观察。谷雨时节正是牡丹盛开之时,诗人巧妙地将节气与花卉联系在一起,赋予画面以时间维度。

"戏拈彤管画成图"中的"戏"字,体现了唐寅作画时的轻松心态,与其"不求形似求生韵"的艺术主张相符。"彤管"(红笔)一词既指画笔,又暗含文人雅致,展现诗画一体的艺术追求。

后两句通过"平康脂粉"(代指青楼女子)与牡丹的对比,突出自然之美的纯粹与不可复制性。这一对比既赞美了牡丹的天然丽质,又隐含对世俗脂粉的淡淡嘲讽,体现了文人清高的审美趣味。

作为题画诗,既描述了画作内容,又超越了画面本身,赋予作品更深层的意蕴。将节气、花卉、绘画、美人等多个元素融为一体,展现明代文人多元的审美情趣。

这首诗以牡丹为题,通过简洁的语言展现了唐寅高超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审美视角。诗中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对比,不仅突出了牡丹的独特魅力,更体现了文人画家对"天然去雕饰"的艺术追求。作为明代文人画的代表作品之一,此诗生动诠释了中国传统艺术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理念。

9、《谷雨后来花更浓》

宋•司马光

谷雨后来花更浓,前时已见玉玲珑。

客来更说姚黄发,只在街西相第东。

【赏析】《谷雨后来花更浓》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的一首七言绝句,以简洁明快的笔触描绘了谷雨时节牡丹盛开的景象。这首诗展现了司马光作为史学大家之外的文学才华,同时也反映了宋代士大夫对牡丹的喜爱和赏花文化的盛行。

谷雨过后牡丹花开得更加浓艳,此前就已见到如玉般晶莹的花朵。来访的客人更说起姚黄品种的牡丹开了,就在街西宰相府邸的东边。

首句"谷雨后来花更浓"点明谷雨节气与牡丹花期的关系,准确捕捉了牡丹在谷雨后进入盛花期的物候特征。"玉玲珑"以玉喻花,既写牡丹的晶莹剔透,又暗含对其高贵品质的赞美。

"姚黄"是宋代最名贵的牡丹品种之一,诗人通过客人之口提及,既表现了对珍稀品种的关注,又反映了当时赏花文化的精致化倾向。这种对名品的追逐,也折射出宋代社会的审美趣味和生活风尚。

末句"只在街西相第东"以具体地理位置作结,看似平淡却蕴含深意:一方面显示名花多聚集在权贵府邸周边,暗示牡丹栽培与权贵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宋代都市中花卉种植的普遍性,即便是宰相府邸附近也能随意赏花。

司马光虽以《资治通鉴》闻名于世,但其文学造诣亦颇深。此诗作于其退居洛阳期间,当时洛阳牡丹甲天下,赏牡丹成为文人雅士的重要活动。诗中提到的"相第"可能指当时宰相的府邸,反映了牡丹栽培与上层社会的密切关系。

这首诗以简练的笔触,生动记录了宋代谷雨时节赏牡丹的社会风俗。司马光通过平实的语言,既写出了牡丹的自然之美,又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审美趣味和文化风尚。作为一位以史学见长的大家,这首诗也为我们了解宋代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文学素材。诗中体现的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展现了宋代士大夫文化的另一个侧面。

10、《谷雨》

明 •方太古

春事阑珊酒病瘳,山家谷雨早茶收。

花前细细风双蝶,林外时时雨一鸠。

碧海丹丘无鹤驾,绿蓑青笠有渔舟。

尘埃漫笑浮生梦,岘首于今薄试游。

【赏析】本詩是明代诗人方太古的一首七言律诗,描绘了谷雨时节的田园风光和闲适生活,同时抒发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浮生若梦的感慨。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悠远,展现了明代文人淡泊宁静的生活情趣。

“春事阑珊酒病瘳”:暮春时节(“春事阑珊”),诗人病愈初醒(“酒病瘳”),点明时间与心境,暗含对春光流逝的淡淡感伤。“山家谷雨早茶收”:山野人家在谷雨时节采摘新茶,展现田园生活的恬淡自足。

“花前细细风双蝶,林外时时雨一鸠”:工笔细描春日景象——微风拂花,双蝶翩跹;林间疏雨,斑鸠啼鸣。以动衬静,凸显自然的生机与宁静。

“碧海丹丘无鹤驾,绿蓑青笠有渔舟”:对比仙家(“碧海丹丘”象征仙境)与尘世,表达对渔樵隐逸生活的向往。

“尘埃漫笑浮生梦”:笑叹尘世纷扰如梦幻泡影,暗含超脱之思。

“岘首于今薄试游”:化用晋代羊祜登岘山感怀的典故,抒发现世淡泊、寄情山水之志。

颔联“花前”对“林外”,“细细风”对“时时雨”,“双蝶”对“一鸠”,工整精巧;颈联“碧海丹丘”对“绿蓑青笠”,虚实相映;通过双蝶、鸠雨、渔舟等意象,烘托闲适心境,隐含隐逸之志;尾联“岘首”暗引羊祜故事,含蓄表达对功名的淡泊。

全诗以谷雨时节的田园风物为背景,将自然之美与人生感悟相结合,既描绘了山居生活的宁静,又抒发了超脱尘俗、安贫乐道的文人情怀。

方太古的《谷雨》以清新明快的笔调,勾勒出一幅暮春山居图,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诗中既有对自然细腻的观察,又有对人生的哲思,体现了明代文人诗“冲淡自然”的审美倾向,是咏叹节气与隐逸主题的佳作。

11、《白牡丹》

唐•王贞白

谷雨洗纤素,裁为白牡丹。

异香开玉合,轻粉泥银盘。

晓贮露华湿,宵倾月魄寒。

家人淡妆罢,无语倚朱栏。

【赏析】本詩是首咏物佳作,以谷雨时节的白牡丹为吟咏对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白牡丹的纯净之美与高雅之姿。全诗语言清丽,意境幽远,既体现了唐代咏物诗的精工,又融入了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

谷雨时节的雨水洗净了纤柔的素绢,仿佛将它裁剪成了白牡丹。它奇异的香气如同打开玉盒般散发,轻盈的花粉点缀在银盘般的花瓣上。清晨时沾湿的露珠在花间贮存,深夜里清冷的月光为它倾泻寒意。家中女子化完淡妆后,默默无语地倚靠在朱栏边赏花。

首联“谷雨洗纤素,裁为白牡丹”以拟人手法赋予谷雨灵性,将雨水比作洗涤素绢的清水,而白牡丹则似由素绢裁剪而成,突出其纯净无瑕的特质。

颔联“异香开玉合,轻粉泥银盘”继续用比喻强化意象,“玉合”喻花瓣的晶莹剔透,“银盘”写花形的圆润饱满,从嗅觉与视觉两方面展现白牡丹的精致。

颈联“晓贮露华湿,宵倾月魄寒”通过“晓”与“宵”的时间对比,以露珠的湿润和月光的清寒衬托白牡丹的昼夜之美,赋予其灵动的生命力。这两句亦隐含“冰清玉洁”的象征意义,暗示白牡丹不染尘俗的高洁品性。

尾联“家人淡妆罢,无语倚朱栏”由物及人,以女子的淡妆呼应白牡丹的素雅,“无语倚朱栏”的静默场景,既写赏花时的沉醉,又暗含“人如花、花似人”的互文关系,余韵悠长。表面咏花,实则寄托诗人对高洁人格的追求,符合唐人咏物诗“不即不离”的传统。

这首诗以谷雨为背景,将白牡丹的物态之美与人文意蕴完美结合。诗中“谷雨洗纤素”的想象新奇脱俗,而尾联的人花相映更拓展了诗意空间,堪称唐代咏花诗中的精品。王贞白通过白牡丹这一意象,既展现了自然造物的神奇,也传递了文人对高洁精神的向往。

12、《谷雨》

宋.•朱槔

天点纷林际,虚檐写梦中。

明朝知谷雨,无策禁花风。

石渚收机巧,烟蓑建事功。

越禽牢闭口,吾道寄天公。

【赏析】朱槔的这首五言律诗,通过描绘谷雨时节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宋代文人淡泊自然、顺应天时的生活态度。

雨点纷飞洒向林间,空荡的屋檐下仿佛书写着梦境。明日便是谷雨时节,却无法阻止春风带走落花。在石渚边收起机巧之心,披着烟雨蓑衣成就自然之功。南方的鸟儿紧紧闭口不言,我的处世之道只能托付给上天。

首联"天点纷林际,虚檐写梦中"以虚实相生的手法,描绘谷雨时节细雨纷飞的景象。"写梦中"三字赋予自然以诗意,营造出朦胧梦幻的意境。

颔联"明朝知谷雨,无策禁花风"点明节气转换的无奈,表达对春光易逝的感慨,暗含人生无常的哲思。

颈联"石渚收机巧,烟蓑建事功"展现诗人远离尘嚣的生活态度。"收机巧"表明摒弃世俗智巧,"烟蓑"意象则象征隐士的超脱。此联化用《庄子》"有机事者必有机心"的典故,体现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尾联"越禽牢闭口,吾道寄天公"以"越禽闭口"的意象,暗喻处世之难,而"寄天公"则显示诗人将人生理想托付自然的豁达。这一联既包含对现实的无奈,又表现出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本詩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寄寓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宋诗"以理入诗"的特点。巧妙化用道家典故而不露痕迹,使诗歌内涵更加丰富。

这首诗以谷雨为切入点,将节气特征与人生感悟完美融合。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天道自然的敬畏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全诗语言简淡而意蕴深远,体现了宋代文人将日常生活诗化的审美追求,是宋代节气诗中的佳作。

13、《老圃堂》

唐•曹邺

邵平瓜地接吾庐,谷雨干时手自锄。

昨日春风欺不在,就床吹落读残书。

【赏析】晚唐诗人曹邺的这首七言绝句,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归隐后的田园生活,通过耕读场景的对比,展现了隐逸情趣中隐含的仕途失意之慨。全诗语言质朴,意境闲适,却又暗含深沉的人生感慨。

我的茅屋紧邻邵平的瓜地,谷雨时节雨停后,我亲自下地锄草。昨天春风趁我不在家,偷偷把床上未读完的书吹落在地。

首句“邵平瓜地接吾庐”以历史典故起兴,借用秦朝东陵侯邵平归隐种瓜的故事,暗示诗人自己的退隐生活,表达对官场生涯的疏离。

“谷雨干时手自锄”紧扣农时,展现诗人亲力亲为的田园劳作,呼应“老圃”(老菜农)的自我定位。

“昨日春风欺不在”以拟人手法赋予春风调皮的性格,一个“欺”字既生动又暗含诗人对世事无常的微妙感慨。

“就床吹落读残书”进一步强化春风的顽皮形象,同时暗示诗人虽归隐田园,但仍未放下书本,体现“耕读传家”的士人传统。

本詩表面写闲适,实则隐含不平。曹邺是因免官归隐,非自愿退居,故诗中“欺”字暗含对现实的不满。与陶渊明主动归隐不同,曹邺的田园诗带有更多无奈,如“邵平瓜”的典故本身就带有前朝贵族落魄的隐喻。

《老圃堂》以浅淡笔墨写深沉情怀,在田园闲趣中暗藏仕途失意的隐痛。其艺术魅力在于将平凡的农耕生活诗化,并通过拟人化春风,让无生命之物充满情感,堪称晚唐隐逸诗中的佳作。

14、《题试茶图》

清•严虞惇

谷雨新晴采露芽,清泉活火试瓯华。

十年樱笋江南梦,最爱苕溪隐士家。

【赏析】这首七言绝句,描绘了谷雨时节采茶、烹茶的雅致生活,同时抒发了对江南隐逸生活的向往。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恬淡悠远,展现了文人雅士的闲适情趣。

谷雨过后,天气初晴,采摘带着晨露的嫩茶芽;用清澈的泉水、旺盛的炭火,烹煮茶瓯中的佳茗。十年来,常在梦中回味江南的樱笋美味;但最令我倾心的,还是苕溪畔的隐士之家。

首句“谷雨新晴采露芽”点明时节(谷雨后)和采茶场景,“露芽”指带着晨露的嫩茶芽,强调茶叶的鲜嫩珍贵。

“清泉活火试瓯华”描绘烹茶过程,用“清泉”煮茶、“活火”(旺盛的炭火)煎水,体现茶道讲究。

“十年樱笋江南梦”以“樱笋”代指江南春味,表达对江南风物的怀念。

“最爱苕溪隐士家”直抒胸臆,苕溪(今浙江湖州一带)是文人隐逸胜地,诗人借此表达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以谷雨采茶为切入点,将茶事活动与隐逸情怀融为一体,展现了清代文人的高雅生活情趣。诗中“谷雨新晴”的描写,也为研究古代茶文化提供了珍贵素材。

15、《对客 》

宋 •黄庚

窗下篝灯坐,相看白发新。

共谈为客事,同是异乡人。

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

明朝愁远别,离思欲沾巾。

【赏析】《对客》是宋代诗人黄庚的一首五言律诗,通过描绘与客人灯下对坐、共话异乡之情的场景,抒发了诗人深切的羁旅之愁和离别的伤感。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展现了黄庚诗歌中一贯的清新淡雅之风。

首联“窗下篝灯坐,相看白发新”,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灯下对坐的画面。窗外的篝火与室内的灯光相互映照,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相对而坐,彼此打量着对方新增的白发。这一联不仅点明了时间和环境,更通过“白发新”这一细节,暗示了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沧桑。

颔联“共谈为客事,同是异乡人”,直接点明主题。两位老人共同谈论着作客他乡的种种经历,因为彼此都是漂泊在外的异乡人。这一联语言平实,却饱含深情,表达了诗人对羁旅生活的无奈和对故乡的思念。

颈联“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笔锋一转,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场景。诗人在梅花盛开的月夜写诗,用谷雨时节的新茶煎茶。这一联不仅展现了诗人高雅的生活情趣,更通过“梅花月”和“谷雨春”这两个意象,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尾联“明朝愁远别,离思欲沾巾”,再次回到离别的主题。想到明天就要分别,诗人不禁愁绪满怀,离别的思绪让他的泪水几乎要沾湿衣巾。这一联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深深哀愁,情感真挚,令人动容。

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通过平实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将诗人与客人之间的深情厚谊和离别的愁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中选取的“篝灯”、“白发”、“梅花月”、“谷雨春”等意象,既具有鲜明的画面感,又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色彩,营造出一种清新淡雅而又深远悠长的意境。

《对客》是一首充满真情实感的佳作,展现了黄庚诗歌中一贯的清新淡雅之风。诗人通过描绘与客人灯下对坐、共话异乡之情的场景,抒发了深切的羁旅之愁和离别的伤感,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6、《会稽绝句三首 其三 》

宋 •曾巩

年年谷雨愁春晚,况是江湖两鬓华。

欲载一樽乘兴去,不知何处有残花。

【赏析】《会稽绝句三首 其三》是宋代文学家曾巩的一首七言绝句,通过描绘谷雨时节的春愁与江湖漂泊的感慨,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深沉感叹,同时流露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无奈与追寻。

每年谷雨时节,我总因春暮而感伤,更何况如今漂泊江湖,两鬓已生白发。本想带着一壶酒乘兴出游,却不知哪里还能找到残留的花朵。

“年年谷雨愁春晚”点明时节,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象征着春天的尾声。诗人借此表达对春光易逝的哀愁。“况是江湖两鬓华”进一步深化主题,江湖漂泊的生活使诗人两鬓斑白,更添岁月无情的悲凉。

“欲载一樽乘兴去”展现了诗人试图借酒消愁、寻访春色的愿望。然而,“不知何处有残花”却道出残酷现实:春已将尽,连残花都难以寻觅。这一转折强化了诗人的怅惘之情。

这首诗以谷雨为背景,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沉的意象,展现了曾巩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美好事物难以挽留的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了宋代文人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生命思考。

17、题三睡图

宋•周孚

谷雨晴时春昼长,鹧鸪啼处百花香。

谁能为唤渠侬起,共对东风笑一场。

【赏析】《题三睡图》是宋代诗人周孚的一首七言绝句,以谷雨时节的明媚春光为背景,通过描绘鹧鸪啼鸣、百花盛开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春日闲适生活的向往,同时暗含对友人或知己共赏春光的期待。整首诗语言清新明快,意境恬淡悠远,展现了宋代文人雅致的生活情趣。

谷雨时节,天气晴朗,春天的白昼渐渐变长;鹧鸪啼鸣的地方,百花盛开,芬芳四溢。 谁能替我唤醒那位熟睡的人(或朋友),一起迎着东风,畅快地笑谈一场?

“谷雨晴时春昼长”点明时节,谷雨是春季的尾声,此时天气温暖,白昼渐长,万物生机勃勃。“鹧鸪啼处百花香”进一步以听觉和嗅觉渲染春日的繁华与惬意,鹧鸪的啼鸣与百花的芬芳交织,构成一幅生动的春景图。

“谁能为唤渠侬起”中的“渠侬”既可指画中沉睡的人物(若诗题为《题三睡图》),也可泛指诗人的友人。诗人希望有人能唤醒对方,共赏春光。“共对东风笑一场”则流露出诗人对洒脱自在、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渴望与知己共享这美好时刻。

全诗用词浅白却意境深远,如“百花香”“笑一场”等句,充满生活气息。 前两句实写春景,后两句虚写期待,由景入情,过渡自然。 诗中流露的对共赏春光的渴望,体现了文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这首诗以谷雨时节的春光为背景,通过明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热爱和对知己相伴的期盼。周孚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春日画卷,既有自然之美,又有人情之暖,展现了宋代文人诗作中常见的雅致与洒脱。

18、《书斋 》

宋•仇远

谷雨宜晴花乱开,一壶春色聚书斋。

园林此后无车马,竹杖芒鞋政自佳。

【赏析】《书斋》是元代诗人仇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谷雨时节的明媚春光为背景,描绘了诗人独享书斋雅趣、远离尘嚣的闲适生活。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恬淡悠远,展现了文人隐逸的高雅志趣。

谷雨时节最宜晴日,百花烂漫竞相绽放,一壶春茶将满园春色汇聚在书斋之中。从此园林再不会有车马喧嚣,手持竹杖、脚穿草鞋的隐居生活正合我意。

首句"谷雨宜晴花乱开"以节气入诗,谷雨时节的晴日与繁花,既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也暗喻诗人舒展的心境。"宜晴"二字尤为精妙,既指天气之宜,又暗含心境之宜。

"一壶春色聚书斋"将室外春景与室内雅趣完美结合。一壶春茶(或春酒)将满园春色"聚"于斋中,这个"聚"字既写实又写意,体现了文人以小见大的审美情趣。

后两句"园林此后无车马,竹杖芒鞋政自佳"直抒胸臆,表明远离尘嚣的决心。"竹杖芒鞋"化用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意象,展现了文人淡泊名利、亲近自然的生活态度。

这首诗以谷雨时节的书斋生活为切入点,通过对外在景物和内在心境的描写,展现了元代文人追求精神自由、崇尚自然的生活理想。仇远以简练的笔触,将节气特征、书斋雅趣和隐逸情怀完美融合,创造出一个远离尘嚣、充满诗意的精神世界。

19、《春晚》

宋•艾性夫

花风摆脱老红去,谷雨将迎稚绿来。

我类文园病消渴,晓窗和露咀青梅。

【赏析】这首七言绝句,通过描绘暮春时节的物候变化,抒发了诗人病中逢春的独特感受。全诗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春末夏初的时序更替,并巧妙融入个人情志,展现了文人雅士对自然的细腻感知。

春风带走了凋谢的残红,谷雨时节即将迎来新生的嫩绿。我就像司马相如患着消渴症,清晨倚着窗棂,就着露水咀嚼青梅。

首句"花风摆脱老红去"中"摆脱"一词拟人化地描写春风扫落残花的情景,"老红"指凋谢的花朵,与下句"稚绿"形成鲜明对比。次句"谷雨将迎稚绿来"预示初夏新绿将至,两句共同构成春去夏来的时序画卷。

"文园病消渴"典出《史记》,司马相如曾任孝文园令,患消渴疾(糖尿病)。诗人以此自况,既写实病体,又暗含文士风流。末句"咀青梅"的细节描写,既符合消渴症患者的需求,又展现文人雅趣。

全诗表面写景叙事,实则通过"病消渴"的意象,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伤和对生命脆弱的体悟。清晨嚼梅的细节,更透露出一种苦中作乐的达观态度。化用司马相如典故而不着痕迹,既增加文化内涵,又贴合个人境遇。

这首诗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将节气特征、个人病体和文人雅趣融为一体。艾性夫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精巧的构思,在短短四句中既完成了对春晚景物的传神写照,又实现了个人情感的深刻表达,体现了宋元之际文人诗精微深婉的艺术特色。

20、《大观间题南京道河亭 》

宋•史徽

谷雨初晴缘涨沟,落花流水共浮浮。

东风莫扫榆钱去,为买残春更少留。

【赏析】《大观间题南京道河亭》是北宋诗人史徽的一首七言绝句,通过描绘谷雨时节河亭周边的暮春景致,抒发了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惋惜和对残春的留恋之情。全诗笔调清新自然,意象生动鲜明,展现了宋代文人特有的细腻情感和审美情趣。

谷雨初晴后溪水涨满沟渠,凋落的花瓣随波漂浮。东风啊请不要吹走榆钱,我还想用它多买片刻残留的春光。

首句"谷雨初晴缘涨沟"点明时令特征,谷雨时节的骤雨初歇,沟渠水涨。次句"落花流水共浮浮"以动态画面描绘暮春典型景象,"浮浮"二字既写落花随波漂浮之态,又暗含诗人浮动的愁思。

后两句"东风莫扫榆钱去,为买残春更少留"构思新颖,将榆钱想象成可购买春光的货币,恳请东风手下留情。这种将抽象情感具象化的表达方式,既体现了诗人的童趣想象,又深化了惜春主题。

全诗情感由景及情,层层递进:从客观景物描写(沟渠涨水)到典型意象呈现(落花流水),再到主观情感抒发(留春买春),最后落点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体现了宋代文人诗"以理节情"的特点。

这首诗以河亭暮春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独特的艺术想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光易逝的深切感怀。史徽以清新自然的笔调,将寻常景物点化为诗意盎然的艺术形象,特别是"榆钱买春"的奇思妙想,使这首惜春之作在众多同类题材诗中别具一格,充分展现了宋代文人诗精巧雅致的艺术特色。

来源:唐诗宋词经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