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脑机接口(BCI)是连接大脑与外部设备的直接通信技术,通过采集、解码神经信号实现人机交互。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材料科学和信息技术的突破,该技术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市场潜力显著。
脑机接口(BCI)是连接大脑与外部设备的直接通信技术,通过采集、解码神经信号实现人机交互。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材料科学和信息技术的突破,该技术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市场潜力显著。
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24 年中国脑机接口市场规模约为 32.0 亿元,预计 2028 年将突破 61.4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17.7%。全球市场规模虽未完全统计,但中国占比约 22%,专利数量全球第一(1.5473 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医疗健康是最大应用领域(占比 56%),其次为消费电子、工业制造和教育。
驱动因素:
政策支持:中国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 2030 年培育 2-3 家全球领军企业,构建国际竞争力产业生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北京、上海、四川等地出台地方规划,如上海目标到 2030 年实现 5 款以上产品临床应用。技术突破:侵入式脑机接口在临床验证中取得进展,中国成为继美国后第二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非侵入式设备(如脑控游戏、注意力监测)已实现产业化应用。资本涌入:2025 年上半年全球投融资超千笔,中国非侵入式领域投融资金额达 7.8 亿元,植入式领域 5.6 亿元。国内企业如阶梯医疗获 3.5 亿元 B 轮融资,用于临床试验和生产基地建设。技术路径与突破:
产业链结构:
上游:电极、芯片、算法等核心硬件。国内企业如英集芯推出替代 TI ADS1299 的脑电采集芯片 IPA1299,成本降低 20%-30%。但高端电极(如 Neuropixel)仍依赖进口。中游:脑机接口系统集成。翔宇医疗、三博脑科等企业推出医疗级设备,伟思医疗布局非侵入式生物反馈产品。下游:场景应用多元化。医疗领域占主导(如癫痫治疗、康复训练),工业领域出现脑控机械臂(清华团队研发)和疲劳监测系统(SmartCap),教育领域探索个性化学习(Kernel 设备)。政策支持体系:
国家层面:《“十四五” 规划纲要》将脑机接口列为 “脑科学与类脑研究” 重点,七部门明确 “两步走” 目标,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如高通道芯片、手术机器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地方实践:上海提出建设全球脑机接口创新高地,四川计划到 2030 年开展 3000 例 / 年侵入式手术。医保覆盖:湖北、浙江等地率先落地脑机接口医疗服务价格,侵入式置入费 6552 元 / 次,推动临床应用普及。伦理与监管:
国内: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发布《脑机接口研究伦理指引》,强调以修复型技术为主,严格规范临床试验。国际:欧盟通过 GDPR 严格保护脑数据隐私,美国 FDA 加强设备审批,要求企业提交生物相容性报告。国内企业动态:
医疗领域:脑虎科技与华山医院合作实现 “意念对话”,阶梯医疗完成国内最大植入式 BCI 融资(3.5 亿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级市场:强脑科技累计融资数亿美元,产品覆盖教育、健康监测。专利布局:中国专利数量全球第一,但海外布局不足,美国企业(如 Neuralink)在电极设计、算法优化等方面技术领先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竞争态势:
美国:Neuralink 完成人体试验,患者可意念打字;Synchron 的血管内脑机接口进入临床。欧盟:聚焦伦理监管和标准化,推动跨学科合作。技术壁垒:国内在电极材料、芯片制造等上游环节仍依赖进口,如硅晶圆主要来自台积电,金属线材依赖 TE Connectivity。未来趋势:
来源:玖柒柒柒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