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于东来,这个59岁的男人,身上贴满了矛盾的标签,他和他的企业胖东来,一度是商业世界里的一股清流,甚至连《人民日报》都为其点过赞,人们提起他,总会想到那个“反套路”的实在人,那个让员工活得有尊严的“良心老板”。
[吐舌]他曾是商业世界的清流,被《人民日报》点赞的“良心老板”,59岁却因几番“实在”言论跌下神坛,人设彻底翻车!
于东来和他的胖东来,一度是商业世界的道德标杆,如今却因预制菜、731电影、力挺争议学者等言论,深陷舆论漩涡。
于东来为何屡次“失言”?究竟是于东来变了,还是我们对他的期待过于苛刻?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内
于东来,这个59岁的男人,身上贴满了矛盾的标签,他和他的企业胖东来,一度是商业世界里的一股清流,甚至连《人民日报》都为其点过赞,人们提起他,总会想到那个“反套路”的实在人,那个让员工活得有尊严的“良心老板”。
可就是这样一个靠着“实在”赢得顾客信任、员工尊敬的商业偶像,最近却因为几次“实在”的公开发言,把自己卷入了舆论的风暴眼。
一个因“对员工好”、“不欺骗顾客”而被捧上神坛的企业家,一开口说话,就成了众矢之的,他的“实在”,在商场上是通行无阻的硬通货,怎么到了舆论场,就成了刺伤自己的一把利刃。
他曾说过,如果员工整天为生计发愁,脸上怎么可能挤出对顾客的微笑,他甚至敢于为刑满释放人员提供就业岗位,这种担当,在商业世界里是罕见的。
对顾客,他的“实在”体现在不玩虚的,承诺保证质量,就绝不含糊,坚持不打价格战,因为他相信价值对等,这种朴素的商业哲学,在套路横行的市场里,反而为他赢得了顾客的铁杆信任。
对社会,他的付出同样实在,创业初期手头并不宽裕,他会从许昌坐火车跑到北京,就为了给国防事业捐款,郑州暴雨,他亲自带队冲在一线救援,这些超越了商业范畴的举动,让“胖东来”这个品牌,沾染了于东来本人浓厚的人格色彩。
这份沉甸甸的“实在”,是有来由的,1997年,一场因员工冲突引发的报复性纵火,几乎将他的一切焚为灰烬,店铺全毁,楼上宾馆8人窒息身亡,其中还有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巨大的压力让他吞下安眠药,幸好被妻子马丽救了回来。
在绝望的谷底,是老顾客、供应商和邻居们用最“实在”的方式拉了他一把——有人送钱,有人送物,硬是帮他凑齐了东山再起的资本。
或许正是这段经历过生死考验、被人情温暖过的岁月,让他深刻领悟到,商业的本质不是博弈,而是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信任与回馈,1998年底,他开出了规模更大的超市,那个以“实在”为核心的商业帝国,从此开始。
然而,当这种根植于行动的“实在”,从商业领域转移到复杂的公共言论场时,一切都变了味,于东来那套“不加修饰”的直觉判断,开始频繁地踩到大众情绪的雷区。
先是预制菜风波,罗永浩炮轰西贝“又贵又恶心”,直指其用保质期两年的西兰花和储存九个月的鸡翅冒充现炒,舆论哗然之际,于东来三次站出来为西贝发声,感谢西贝让他“吃得安心”,劝大家“不要一棍子打死企业”。
这番江湖义气式的“实在”话,听着很仗义,但网友很快扒出,胖东来自己正规划中央厨房,还要建一个投资15亿元的预制菜工厂,这下,他口中的“实在”,在公众眼里瞬间变味,成了资本间的互相包庇,是对消费者情绪的公然无视,最终,他只能删除言论,将社交账号设为私密。
接着是《731》电影风波,有网友建议他利用旗下影院资源,为这部揭露侵华日军罪行的电影发声,他的回应却轻飘飘的:“传播美好比传播仇恨更重要”,这句话精准地刺痛了民族情感。
网友的反驳一针见血:铭记731部队的罪行不是为了记仇,而是为了避免悲剧重演,那是事实,不是仇恨。于东来这种言论背离历史真相,看似“实在”的朴素价值观,却暴露了他在面对历史议题时,认知上的浅薄,这种“天真的实在”,也是一种危险的无知。
如果说前两次还是立场和认知的问题,那么力挺学者聂圣哲,则彻底暴露了他圈层化的局限,聂圣哲用“贼眉鼠眼”、“假大空”等侮辱性词汇攻击主播董宇辉,并辱骂其粉丝,于东来却公开站队,称聂圣哲是“时代的智者”,充满善念与童真。
这种基于个人好恶的“实在”判断,完全无视了聂圣哲言论对公众造成的伤害,他将私人交情凌驾于公共观感之上,瞬间引爆了董宇辉粉丝群体的怒火,在围攻之下,他再次选择了删除动态,不做正面回应。
于东来一系列争议的根源,不在于他的人设是真是假,而在于他没能搞清楚“企业管理者”和“公共意见领袖”这两种角色的根本区别,他依然在用管理企业的那套“实在”逻辑,去应对舆论场里复杂的情感博弈。
在胖东来内部,他是绝对的核心,他的话就是指令,但当他走出企业,面向公众发言时,任何不周全都会被无限放大,他那“心直口快”的个人风格,与公众人物所需要的话语审慎,产生了剧烈的冲突。
公众对于东来的期待,其实也是一种建立在信任上的“道德绑架”,人们希望他永远“站在消费者一边”,永远说正确的话,做一个完美的道德偶像,然而,他的言论一次又一次地打破了这种理想化的滤镜,把他还原成了一个有利益考量、有个人偏好的“普通商人”。
这种期待落空是他口碑两极分化的核心,支持者认为他只是真性情、敢说真话,批评者则劝他少说话多做事,认为公众人物必须谨言慎行,当一个人的影响力大到一定程度,他的个人意见就不再是个人意见,而会被解读为一种公共立场。
胖东来作为一家企业的成功,依旧值得学习和尊敬,而于东来个人的口碑危机,则给所有从实业走向公众的企业家提了个醒,一个企业家终极的“实在”,并非对所有事情都发表一番“实在”的看法。
把企业做好是本分,也是他最大的“实在”,在那些自己并不擅长的领域保持谦逊与沉默,可能是一种更高阶的智慧,于东来的个人形象能否修复,或许不再取决于他未来会做多少善举,而在于他能否在行动和言论之间,重新找到大众在意的情感支点!
信息来源:
来源:陌上史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