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因房屋租赁纠纷,一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爆料自己的租客,不仅将其任职公司、职务、真实姓名公开,爆料内容中还夹带了对租客私生活的描述,称其“住了几年换了几任女友”“自己不处理纠纷让女友出面”等。记者发现,这种因私下存在矛盾,通过网上发帖或现实中曝光等方式“报复
据《法治日报》报道,近日,因房屋租赁纠纷,一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爆料自己的租客,不仅将其任职公司、职务、真实姓名公开,爆料内容中还夹带了对租客私生活的描述,称其“住了几年换了几任女友”“自己不处理纠纷让女友出面”等。记者发现,这种因私下存在矛盾,通过网上发帖或现实中曝光等方式“报复”的并非个例。
将对方隐私信息公之于众,试图借助舆论压力解决问题,这种“爆料隐私式维权”的行为看似解气,实际上已越过法律边界,不仅难以真正化解纠纷,还可能使爆料人自身从“受害者”变成“侵权者”。
选择“爆料隐私式维权”的人,往往认为此举能迅速引起关注、迫使对方让步,维护自身权益。但事实上,维权的初衷并不能为违法手段正名。一旦公开他人隐私、散布不实信息或渲染他人私生活,就可能构成对他人名誉权、隐私权的侵害,甚至引发新的法律纠纷。
从法律角度看,以曝光他人隐私方式的所谓“维权”,明显超出了正当维权的范围。正如律师所指出的,即便自身权益确实受损,也不代表可以采取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方式去对抗。真正的维权应建立在尊重法律的基础上,而非依靠“以暴制暴”式的舆论施压。
更要警惕的是,此类行为极易引发二次伤害。网络空间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一旦个人隐私被公开,可能迅速发酵为网络暴力,给当事人带来难以弥补的精神伤害和名誉损失。现实中已出现多起因隐私曝光导致被曝光人工作、生活严重受扰,甚至健康受损的案例。而这些后果,往往远超最初的纠纷本身。
法律对此类行为也有明确界定。根据民法典,公开他人隐私、损害他人名誉,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如果情节严重,还可能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甚至触犯刑法,涉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或诽谤罪。也就是说,爆料人很可能要面对经济赔偿、公开道歉甚至是行政拘留或刑事追究的法律风险。
遇到纠纷,当事人应首先尝试通过协商、调解等理性方式解决。如果无法自行解决,完全可以借助法律途径,比如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真正依靠法律裁判而不是舆论审判来维护自身权益。
如果发现自己成为被曝光、被侵权的一方,也要学会及时应对。可首先要求对方删除内容,同时保存证据、联系平台处理,必要时通过报警或起诉维护自身权利。法律永远是公民维权最坚实的后盾。
我们每一个人既是网络社会的参与者,也应是法治文明的维护者。一旦遇到纠纷,理性与守法才是正确的选择。“以暴制暴”不仅无助于问题解决,反而可能让简单矛盾复杂化,最终害人害己。
社会舆论固然可以发挥监督作用,但它不应成为私人纠纷的“审判台”。公众在围观热点事件时,也应多一份理性,避免情绪化地“选边站队”,以免给当事人造成更大的压力与伤害。
说到底,维权本为争取公平,但若手段本身就不公平,甚至违法,所谓的“维权”也就失去了正当性。守好法律底线、尊重他人权利,用法律定分止争、用理性守护正义,才是值得倡导的。
文|陈广江
来源: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