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网友问,假如把所有人类的粪便投入到太平洋中心,会产生啥变化?海洋生物会大爆发吗?那画面简直不敢想,浪花里都得漂着黄乎乎的一片?海洋生物围成一圈开自助餐?还是说大洋深处突然冒出一座“黄金山”?
有网友问,假如把所有人类的粪便投入到太平洋中心,会产生啥变化?海洋生物会大爆发吗?那画面简直不敢想,浪花里都得漂着黄乎乎的一片?海洋生物围成一圈开自助餐?还是说大洋深处突然冒出一座“黄金山”?
有人猜想这操作搞不好能让海洋生物原地爆炸式繁殖,仿佛人类粪便是深海居民的年度大礼包。这堆“有机肥”扔进太平洋,到底会掀起啥波澜?
其实如果真要这么干,别说爆发性增长了,搞不好整个海洋生态得先塌一半。你以为海洋生物爱吃人类的粪便?那是误解太深。粪便往好了说是有机物,往坏了说就是毒源集合体。它不是肥料,而是污染海洋的“炸弹”。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的联合报告,未经处理的人类排泄物含有大量病原体,包括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诺如病毒,还有寄生虫卵,比如蛔虫卵。这些玩意儿在陆地上都能致病,在海洋里更不会自动消失。
2017年《自然·微生物学》上一项研究明确指出,沿海水域中人类活动带来的粪便污染,是导致贝类养殖区频繁关闭的主要原因,因为牡蛎、蛤蜊这类滤食性生物会富集病原体,人吃了直接中招。
太平洋正中心也不是什么无人区,那儿有洋流,有食物链,有脆弱的生态系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区,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大太平洋垃圾带”所在区域。
别看它表面平静,其实水下暗流汹涌,浮游植物靠阳光和营养盐活着,小鱼吃浮游,大鱼吃小鱼,一层层往上。突然从天而降几十亿吨富含氮、磷的粪便,等于直接往一个精密运转的机器里灌泥浆。
短期内,氮磷确实可能刺激藻类疯长,但这不是好事。过量的营养输入会导致有害藻华,也就是赤潮。某些藻类会释放毒素,鱼类呼吸困难,贝类中毒,海鸟吃了死鱼也跟着完蛋。
2015年加利福尼亚沿海的大规模海狮死亡事件,就被证实与产毒藻类爆发密切相关,而这些藻类的爆发,恰恰和陆源营养盐输入有关联。而且粪便里的有机物分解起来特别耗氧,微生物一拥而上开始分解,拼命消耗水里的溶解氧。
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的观测数据显示,当水体中有机负荷过高时,中层海水的氧浓度可在数周内下降30%以上,形成“缺氧区”。鱼虾蟹跑不了,只能窒息而亡。
墨西哥湾每年夏天出现的“死亡区”,面积常超一万五千平方公里,根源就是密西西比河把中西部农田的化肥和城市污水带进了海里,本质上和倒粪便是一回事,都是过量营养输入。你说这是给海洋送宝贝?分明是请它们集体赴死。
人类粪便的成分和海洋自然循环的有机碎屑根本不是一回事,海洋里原本也有“粪便”,比如鲸鱼的排泄物,那是高价值的生态资源。鲸类排便富含铁和氮,能迅速被浮游植物吸收,促进初级生产力,这叫“鲸泵效应”,是维持远洋生态的重要机制。
但人类粪便不同,我们吃的是加工食品、抗生素残留、合成药物代谢产物,甚至微塑料。德国莱布尼茨淡水生态与内陆渔业研究所的研究表明,污水处理厂出水中仍能检出多种药品活性成分,比如抗抑郁药、止痛药,这些物质进入水体后会影响鱼类行为、繁殖能力。
更别提现代人肠道菌群复杂,耐药基因随粪便排出,在环境中传播,已被WHO列为全球公共卫生威胁。把这些东西一股脑倒进太平洋,等于在全球最广阔的水域播撒耐药菌的种子,后果不堪设想。
那为啥有人会觉得这是“滋养海洋生物”呢?这可能源于对“有机肥”的朴素理解。农业上,粪肥确实能养地,但前提是腐熟、无害化处理。直接把鲜粪泼田里,庄稼照样烧根烂苗。同理海洋可以降解一定量的有机物,但必须在自然承载范围内。
全球每年产生的城市废水约4000亿立方米,其中近80%未经充分处理就排入环境,这已经是当前海洋污染的重大来源之一。
根据《科学》杂志2021年发表的一项全球评估,沿海水域的氮负荷比工业革命前高出两倍以上,主要来自农业径流和生活污水。
在这种背景下,再人为叠加一个“全球粪便集中投放”工程,纯属雪上加霜。所谓的“生物爆发”,最多是少数耐污物种短暂繁荣,比如某些水母或厌氧细菌,而多样性高的健康物种则会退场,最终导致生态系统简化、崩溃。
其实人类早就在“间接”往海里排泄了,通过河流、排污口、雨水冲刷,我们的废弃物每天都在进入海洋。
真正的问题不是“能不能倒”,而是“怎么减量、怎么处理”。北欧国家如瑞典、芬兰,早已实现城市污水99%以上处理率,部分污水厂还能回收磷资源用于农业。
新加坡的NEWater项目更是把废水净化到可饮用级别,这些才是可持续的出路。与其在网上幻想用粪便制造海洋繁荣,不如老老实实建好每座城市的下水道系统。太平洋不需要人类的“馈赠”,它需要的是洁净,您说是这个理儿不?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来源:一寸虫奇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