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7岁的白女士感到非常绝望,她有点想不明白,自己才三十多岁,为什么刚刚完成根治性手术和辅助化疗的乳腺癌,会在两年后再次复发转移?原本以为仅仅是术后轻微的肩背酸痛,没想到竟暗藏大祸……
37岁的白女士感到非常绝望,她有点想不明白,自己才三十多岁,为什么刚刚完成根治性手术和辅助化疗的乳腺癌,会在两年后再次复发转移?原本以为仅仅是术后轻微的肩背酸痛,没想到竟暗藏大祸……
白女士是一所高校的讲师,本地人,工作与生活一直都很规律。结婚五年育有一女,她和丈夫一直对生活充满信心。两年前,乳腺癌向她“宣战”——右侧乳房肿块、皮肤凹陷,诊断为ER/PR阳性、HER2阴性浸润性导管癌。经过手术+化疗+一年内分泌治疗,复查一切平稳。谁曾料到,这次的酸痛竟是骨转移的前兆……
元旦刚过,白女士偶尔在翻书时,便觉得右肩胛下隐隐作痛,睡觉也难入眠。她最初以为是久坐写稿劳损,便只做了几个热敷、按一按肩周。但痛感越来越剧烈,甚至连举杯端水都困难。一次体检骨扫描,医生发现她的右侧肋骨和胸廓多发骨转移灶,CT又提示肺部也出现了数个微小结节——乳腺癌已复发并远处转移。
“为什么会转移?当初不是都治疗好了?”白女士泪眼婆娑。主治医生告诉她:“乳腺癌复发转移,与内分泌治疗依从性密切相关——特别是ER/PR阳性患者,如果中途私自停药或忽视随访,复发风险会大大增加。”
乳腺癌复发转移,与这个因素有关?
内分泌治疗依从性不足
ER/PR阳性乳腺癌,术后常需服用他莫昔芬或芳香化酶抑制剂5–10年,才能最大程度抑制体内雌激素对残余癌细胞的刺激。研究显示,如果患者用药不到3年,5年内复发风险可能增加20%以上。正因停药或自行减量,残存的微小病灶在激素的“滋养”下得以扩散、生长,最终形成肉眼可见的转移灶。
随访监测不及时
复发的早期信号常常并不明显,诸如轻微骨痛、咳嗽、低热等,患者容易误以为是感冒、劳损或更年期症状。一旦对这些“风吹草动”忽视,肿瘤就可能已突破局部范围,进入远处器官。
生活方式缺乏干预
体重超标、久坐、缺乏运动、过度饮酒等,会导致肥胖和慢性低度炎症,让体内雌激素水平异常维持,增加内分泌阳性乳腺癌的复发转移风险。
如何早知道,并及时预防?
坚持足量足疗程的内分泌治疗
他莫昔芬或芳香化酶抑制剂至少服用5年,有条件者可延长至10年。
治疗期间若出现关节痛、潮热等不适,应及时与医生沟通,不要自行停药。
定期影像和肿瘤标志物监测
每3–6个月做一次乳腺/胸部超声或MRI,辅助骨扫描、CT或PET-CT视情况安排。
CA15‑3、CEA等肿瘤标志物每6个月复查;若持续升高,需警惕复发迹象。
警惕身体“微妙变化”
任何不明原因的骨痛、呼吸急促、持续低热或食欲不振,都应及时就医排查转移可能。
家属也要留意患者情绪和活动耐受度的变化,不要等到症状加重才重视。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控制体重,避免肥胖;每天至少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或瑜伽。
戒烟限酒,饮食均衡,多吃富含抗氧化物的蔬果,适量摄入优质蛋白。
心理支持与社会支持
长期治疗难免焦虑、沮丧,及时寻求心理疏导与同伴支持,有助于提高治疗依从性。
参与乳腺癌康复小组,与同路人分享心得,可获得更多防复发、抗转移的实用经验。
总而言之,乳腺癌的复发与转移并非完全不可预防。了解并重视内分泌治疗依从性、定期随访、良好生活习惯,是降低复发风险的关键。白女士的经历提醒我们:即便抗癌初战告捷,也绝不能掉以轻心——早知道、早预防,才是真正的掌握主动。
来源:妇产李医生聊姨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