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一些人,他们总是怀疑自己患上了严重疾病,即便经过多次医学检查证明身体无恙,仍无法消除疑虑。这些人并非在 “装病”,他们正深陷疑病症的心理困境。疑病症不仅给患者自身带来痛苦,也常让周围人难以理解。了解疑病症,给予患者理解与帮助,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一些人,他们总是怀疑自己患上了严重疾病,即便经过多次医学检查证明身体无恙,仍无法消除疑虑。这些人并非在 “装病”,他们正深陷疑病症的心理困境。疑病症不仅给患者自身带来痛苦,也常让周围人难以理解。了解疑病症,给予患者理解与帮助,至关重要。
1.疑病症的表现
疑病症患者往往对自身健康过度担忧。例如,小王总是觉得自己心脏有问题,尽管多次去医院做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结果都显示正常,但他依然坚信自己心脏有病。他每天频繁关注自己的心跳,稍有异常感觉就焦虑不安,甚至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这种对疾病的过度怀疑和担忧是疑病症的典型表现。
2.与普通担忧疾病的区别
普通人为自己的健康担忧是基于身体确实出现了一些症状,并且在得到医生明确诊断后,担忧会随之减轻或消除。但疑病症患者不同,像小李,偶尔头痛,去医院检查后医生告知是因睡眠不足引起,多休息即可。可小李却不相信,认为医生没检查出真正问题,继续四处求医,反复检查,这种不顾医学诊断的持续担忧就是疑病症与普通担忧疾病的区别。
1.心理压力的转移
疑病症有时是心理压力的一种转移方式。比如,小张在工作中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又无法有效应对,内心充满焦虑。渐渐地,他开始把这种压力和焦虑转移到对自己健康的担忧上,通过关注身体症状来释放内心的压力,尽管这些症状可能并不严重或根本不存在疾病。
2.安全感的缺失
患者往往存在安全感缺失的问题。例如,小赵小时候父母经常争吵,家庭环境不稳定,这使他内心缺乏安全感。长大后,这种安全感的缺失表现为对自身健康的过度担忧。他觉得只有身体绝对健康,才能让自己感到安全,所以一旦身体有任何细微变化,就会极度恐慌,怀疑自己得了重病。
3.认知偏差
疑病症患者存在认知偏差。他们往往对身体的正常生理现象过度解读,将其视为严重疾病的征兆。像小孙,偶尔肠胃不适,就联想到自己可能得了胃癌,而忽略了可能只是吃坏东西或消化不良等常见原因。这种认知偏差导致他们陷入对疾病的恐惧中无法自拔。
1.给予理解与支持
家人和朋友的理解与支持对疑病症患者至关重要。当小王因怀疑自己心脏有问题而焦虑时,家人没有指责他 “胡思乱想”,而是耐心倾听他的担忧,给予安慰和鼓励。让他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这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建立战胜疑病症的信心。
2.鼓励积极就医
鼓励患者积极就医,但要引导他们理性对待检查结果。比如,小李每次去医院检查,家人都陪同他一起。在拿到正常检查结果后,家人会和他一起分析,帮助他认识到身体并无大碍。同时,建议他定期进行正常体检,而不是频繁盲目检查,让他逐渐接受自己身体的健康状态。
3.寻求专业帮助
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寻求专业心理帮助必不可少。小赵在家人的陪伴下,去看了心理医生。心理医生通过与他深入交谈,了解他内心的恐惧和担忧根源,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等专业方法,帮助他调整认知偏差,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模式,逐渐缓解疑病症症状。
小周是一名职场人士,最近工作压力很大,经常加班熬夜。一次在公司组织的体检中,他的某项指标稍微超出正常范围,医生表示这可能是近期作息不规律导致,调整作息后复查即可。但小周却陷入了深深的担忧,他觉得自己肯定得了严重的疾病。此后,他频繁去不同医院检查,尽管各项检查结果都显示正常,他还是不相信。他开始在网上搜索各种疾病信息,越看越觉得自己符合某种绝症的症状,整个人变得焦虑、抑郁,工作和生活都受到严重影响。小周的家人发现他的异常后,给予他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一方面耐心倾听他的担忧,安慰他;另一方面,鼓励他调整作息,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并陪同他再次去医院复查。同时,家人建议小周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小周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疑病心理与工作压力有关。医生通过专业的心理治疗方法,帮助小周调整认知,让他明白过度担忧并不能解决问题,要相信科学的检查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家人的陪伴支持,小周的疑病症症状逐渐减轻,生活也恢复了正常。
疑病症不是 “装病”,患者深陷其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痛苦。通过给予理解与支持、鼓励积极就医和寻求专业帮助,我们能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相信大家对疑病症有自己的见解或身边有相关故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让我们一起增进对疑病症的了解,为患者提供更多温暖与帮助。
来源:王艳心理咨询师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