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寻子圈名人“雷公”发布道歉视频,称被亲生儿子拉黑,一句“爸爸错了”,把儿子推上舆论风口浪尖,也让亲子关系话题再次引发热议。
前几天,寻子圈名人“雷公”发布道歉视频,称被亲生儿子拉黑,一句“爸爸错了”,把儿子推上舆论风口浪尖,也让亲子关系话题再次引发热议。
2001年10月9日,雷公因回老家探亲,将幼子川川托付给女邻居,没想到孩子被人设圈套拐走。
此后22年,寻子艰难,雷公从未放弃。终于,在警方帮助下他找回儿子。
可谁能想到,这本该是大团圆的结局,却走向了另一个方向。
认亲后,雷公急切地融入儿子的生活,他希望孩子改姓归宗,接受自己和家人,每天都对孩子嘘寒问暖,言必称“您”如何如何;
得知孩子从事电商工作,他还主动注册电子商务公司,打算和孩子一起搞事业;
不仅如此,雷公还常常在网上公开与孩子的聊天记录,让孩子配合引流……
从相认后十几个月的对话来看,雷公自认为表达了深深的爱意,可孩子却只感受到他的索求和掌控。
爹味太足太重,爱得太压抑太窒息,孩子承受不起这段关系,最终选择拉黑父亲。
心理学者武志红曾说:“最深的情绪绑架,往往来自家庭。”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里,“父为子纲”是许多人默认的伦理。
父母或者长辈常以“为你好”为名,给孩子施压,似乎孩子乖乖听话,才能实现父慈子孝。
但现实中,这样的做法常常适得其反,就像雷公,不仅没能拉近亲子关系,反而造成了伤害。
01
“为你好”,让孩子成为了服从者
“为你好”这三个字,常让孩子成为被迫服从的一方。
在漫威电影里,诸神之王奥丁为了教育洛基想尽了办法;
先是费尽心思找回顽劣的儿子,然后将其禁锢在雷泽之巅,用震耳欲聋的训诫代替温柔对话,用天宫戒律编织成密不透风的牢笼。
而洛基呢,为了应付父亲开始不断伪装,虚与委蛇之下,生生变成了谎言之神,不得不说这是莫大的讽刺。
不管是神还是人,都映照出亲子关系中令人窒息的博弈。
这种以爱为名的规划,实则是将孩子的人生轨迹锻造成父母意志的延伸。
《少年说》中有一位叫“孔凡粤”的小小控诉者,她说:
“无论是我想约别人玩,还是别人想约我玩,妈妈都总有各种理由拒绝;妈妈甚至为我制定了五份表格,来严格要求我做什么。
大到上课下课,小到吃饭上厕所,时间精准控制到每分钟。”
这让她的压力很大,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提线木偶。她希望妈妈多给她一些空间,让她自己规划人生。
而面对孩子的诉求,妈妈的解释是:“你还小,还需要一些时间。你的合理规划离我的差距还有很远很远。”
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曾提出过“专断性教养方式”理论。
“专断性教养方式”即:拒绝+控制,一方面强调严格控制和孩子无条件服从,希望子女按照他们为其设计的发展蓝图去成长;同时,很少考虑孩子的需求和意愿。
其实这样的父母也不是不爱孩子,而恰恰是因为爱的太用力,总想用自己的人生经验为孩子指导方向。
然而,孩子并不是父母的缩小版,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成长逻辑。
如果,我们忽视孩子的内心世界,利用着“父母权威”这座大山死死压着孩子;
慢慢的孩子被父母的“不信任”、“不尊重”强制改造,而习惯性地被否定,也会导致孩子一步步丧失自信,变得低自尊、懦弱且没有主见。
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在外被霸凌的孩子,一定在家先被父母霸凌。
父母长期的控制,让孩子认为,只有听话才能存活,只有顺从才能免遭更严重的伤害和痛苦。
在父母与孩子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最终只能看到,一个认为“我都是为你好的”领导者,和一个看似温顺的服从者。
而看似温顺的背后是一点点裂开的深渊,正慢慢吞噬着孩子的内心。
02
“为你好”不能代替孩子做选择
心理学的非爱行为指出,以爱之名的控制,实质是种情感勒索。
比如雷公的行为,他将寻子过程中的艰辛转化为持续的控制资本,让爱的本意在日常问候中扭曲变形,陷入传统伦理纲常的功利逻辑:
父母将物质供养等同于情感投入,用自我牺牲绑架子女的情感回馈。
真正的爱,是给孩子选择权,而非代替选择。
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3-6岁是儿童自主意识觉醒的关键期。
在这个阶段,明智的父母会像园丁修剪枝叶般引导,而非木匠雕刻般塑造。
北京某家庭教育机构的跟踪调查显示,采用协商式教养方式的亲子关系中,孩子成年后的决策能力比控制型家庭高出47%。
正如尹建莉老师说的:“总之,要给孩子一个选择,而不是给他一个命令。”
每个孩子都应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学会自己选择,自己做决定,自己承担后果,才是孩子成长的开端。
但这不是指父母要对孩子听之任之,不管不顾;而是指父母保留必要的家庭管理的权力,同时把一部分选择权归还给孩子。
比如,我们可以规定每周给孩子多少零花钱,至于怎么花,由孩子自己决定。
如果孩子喜欢吃薯片——父母不能剥夺他吃薯片的权利,但我们可以将数量规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你可以每周吃一包薯片,至于怎么吃,什么时候吃,你说了算。”
放下控制,给孩子有限制的选择权,能让他们获得被尊重的感觉。
一个被尊重的孩子,很快会想明白,自己的不良行为,不会得到想要的结果。
为了保持自尊,他们反而会主动改变自己的行为。
所以,收回“为你好”的要求,提供有限制的选择,是一个父母最大的智慧。
03
这才是表达爱的正确语法
很多时候,父母要做的只是:放手,让孩子大胆往前走。
正如《撒野》里有一句话:
“我讨厌有人为我牺牲,为我放弃什么,我不需要。你走你的路不要停,你懂吗。我本来是淋雨的,你非要给我撑伞,我会走不快,你也会淋湿。”
真正的成长,始于父母放下绝对正确的执念,在放手与守护间寻找新的平衡。
斯德哥尔摩大学追踪研究发现,拥有“安全基地”意识的孩子,成年后的人际关系质量显著提升。
就像雏鹰需要跌落悬崖才能学会飞翔,父母要学会在守望中适时转身。
某教育博主记录的“成长清单”引发热议:5岁自己系鞋带,10岁规划零用钱,15岁决定文理分科——每个节点都是父母放手的里程碑。
而这正暗合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即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构成了新型亲子对话的密码。
硅谷某科技公司CEO在育儿日记中写道:“我给女儿最好的礼物,是保留她删除我微信好友的权利。”
这种清醒的认知,代表着现代父母开始理解:爱不是永不松手的绳索,而是教会孩子编织自己的安全网。
就像奥丁在诸神之战时才明白,真正的守护不是隔绝风雨,而是让孩子拥有逆风而上的勇气。
爱不是以掌控为名的占有,而是以放手为前提的守望。
在这个价值重构的时代,亲子关系的革新不仅是家庭课题,更是丈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
真正的亲子关系应如春风化雨,而非严苛的模具。
当父母学会将控制欲转化为支持力,把人生舞台还给孩子,才能实现从“为你好”到“大家好”的转变。
当父母学会用尊重替代控制,用理解消解焦虑,奔赴的亲情才能如山岳般稳固,如江河般绵长。
记住,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父母对孩子的爱,不是成为孩子人生剧本的作者而是读者,不被禁锢的灵魂,才能奔赴广阔的星辰大海。
让“为你好”成为真正的“为你好”
在电视剧《大考》里,有这样一段台词引人深思:“就算我们什么都替孩子算计好了,你能预估到20年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吗?”“不管未来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最终不是还得孩子自己去面对吗? ”这简单的话语,却道出了家庭教育的关键所在。
没有父母不爱孩子,但真正的爱孩子,真正的“为你好”,是给予孩子“做自己”的空间。让孩子亲身去感受、去体验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挖掘出自身潜藏的能量,凭借这些力量去抵御外界的压力,最终成长为理想中的自己。
在彩虹之门疗愈空间,我们可以领悟到何为真正的“为你好”,首先通过色彩识人技术“向内看”,看见真实的自己,看见自己真实的情绪状态和内心冲突的根源;
然后运用色彩疗愈技术清理、释放情绪,将内心的焦虑、恐惧、愤怒等低频情绪转化为喜悦、宽容、爱等高频情绪,我们面对任何人和事物也不再评判和排斥,体验内心真实感受,接纳一切的发生。
当我们自身实现了这种心态转变,便能真正认可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再强行“告诉孩子怎么活”,也不再越俎代庖“替孩子活”,而是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去生活:有着自己的思想,有自己想要的生活,想要学习的东西,想要成为的人。
来源:七彩人生O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