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同于欧美国家黑色素瘤以皮肤型为主的特点,我国黑色素瘤以肢端型或黏膜型居多。随着免疫和靶向治疗的快速发展,黑色素瘤围手术期治疗策略正经历重要变革,新辅助免疫治疗应用探索成为重要路径之一。在第28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CSCO)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高博医院
编者按:不同于欧美国家黑色素瘤以皮肤型为主的特点,我国黑色素瘤以肢端型或黏膜型居多。随着免疫和靶向治疗的快速发展,黑色素瘤围手术期治疗策略正经历重要变革,新辅助免疫治疗应用探索成为重要路径之一。在第28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CSCO)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高博医院毛丽丽教授对2025年《CSCO黑色素瘤诊疗指南》中围手术期治疗的更新内容进行了解读。为此,《肿瘤瞭望》特邀毛丽丽教授进行深度访谈,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更新要点,指导个体化临床实践。
01
《肿瘤瞭望》:近年来,黑色素瘤的围手术期治疗,特别是新辅助治疗,取得了飞速发展。本次CSCO黑色素瘤诊疗指南更新在围手术期治疗部分,最重要的理念转变是什么?
毛丽丽教授:今年CSCO黑色素瘤指南在围手术期治疗部分有较多重要更新。首先,在皮肤型黑色素瘤的围手术期治疗中,我们新增了双免疫联合新辅助治疗的推荐。在肢端型黑色素瘤部分,也增加了两个新辅助治疗方案的推荐。
当前,黑色素瘤的治疗模式正从辅助治疗逐渐向新辅助治疗过渡。国外在皮肤型黑色素瘤领域的发展较为领先。事实上,去年我们已将PD-1单抗单药新辅助治疗写入皮肤型黑色素瘤的指南推荐,但由于当时证据尚不充分,推荐等级较低。今年随着更多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结果的公布,我们相应地将该推荐的证据等级提高了。
在肢端型黑色素瘤方面,以往指南中并未推荐新辅助治疗。近两年来,该亚型的研究数据不断积累,因此今年我们也首次将肢端型黑色素瘤的新辅助治疗纳入指南。今后,在皮肤型和肢端型黑色素瘤,尤其是III期患者中,我们将拥有更多新辅助治疗依据,临床实践中也可据此开展治疗。
此外,黏膜型黑色素瘤的新辅助治疗此前已被纳入指南,但目前相关研究证据等级仍较低,临床数据显示疗效也相对较差。因此针对这一亚型,我们仍需进一步探索,以支持新辅助治疗的应用。
02
《肿瘤瞭望》:对于可切除的III期或高危II期黑色素瘤患者,本次指南在新辅助和辅助治疗方面有哪些重要的方案新增或推荐等级变更?
毛丽丽教授:目前新辅助治疗的探索仍主要集中在III期患者,特别是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针对转移性III期患者,纳入研究的病例数相对较少,尚缺乏充足数据指导临床实践。因此,当前指南中对III期新辅助治疗的推荐主要适用于淋巴结转移患者。
此外,部分研究也探索了新高危II期患者的新辅助治疗,但目前数据仍不足以支持其常规临床应用。今年ASCO会议上公布了国际上一项针对高危II期患者的初步研究结果,但该研究并未达到预设终点。因此对于这类患者,我们仍建议遵循传统模式,即先行手术,再考虑辅助治疗。
对于III期患者,既可考虑采用新辅助治疗,也可选择先手术再辅助治疗的传统模式。至于何种策略更优,仍需更多数据进一步验证。
03
《肿瘤瞭望》:围手术期系统治疗的引入对外科手术时机的选择、术后并发症的管理都提出了新挑战。在MDT框架下,内科与外科医生应如何紧密协作,为患者制定最优的个体化围手术期治疗策略并管理好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毛丽丽教授:新辅助治疗的应用对多学科协作,尤其是内科与外科医生的沟通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往的治疗流程相对固定,即先手术再进行辅助治疗;而现在面对临床患者,需根据其淋巴结负荷等具体情况个体化决定是先手术,还是先行新辅助治疗再手术及术后辅助。
需要明确的是,新辅助治疗的主要目的并非将不可切除转化为可切除,而是针对可切除患者争取延长生存。因此患者选择上应侧重于可切除病例。对于不可切除的患者,则需考虑是否可通过一线治疗实现转化切除,但这与传统新辅助治疗的概念有所不同。这要求内科与外科医生加强交流,对每位患者进行个体化分析,判断其是否适合接受新辅助治疗。
另一方面是术后并发症的管理。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免疫治疗或化疗均可能影响伤口愈合,但总体而言,通过密切监测和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可以最大程度降低并发症风险。从现有新辅助临床研究来看,治疗对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对部分特殊患者仍需予以更多关注。
毛丽丽 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黑色素瘤与肉瘤内科,主任医师,博士
北京高博医院黑色素瘤与肉瘤内科/泌尿肿瘤内科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黑色素瘤质控专家委员会秘书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肉瘤专家委员会委员
北京抗癌协会早癌筛查青委会委员
澳大利亚黑色素瘤研究中心(MIA) 、悉尼大学Westmead医院肿瘤中心访问学者
来源:肿瘤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