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用乡村破圈的“文旅流量”涵养青年创业的“归属留量”。借着“千万工程”东风,绿水青山逐渐成为一片可沉浸、可创造的场域。让青年看见乡村、热爱乡村并扎根于此,关键在于破除人才流动的无形壁垒,塑造更多可感可及的发展机遇。要拓宽入乡途径,从高校院系联村的实习实践平台,到
乡村天地宽,青春正可期。当越来越多青年带着创意和热情回归乡土,如何让这份奔赴不止于“流量”,更沉淀为“留量”,已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时代命题。
用乡村破圈的“文旅流量”涵养青年创业的“归属留量”。借着“千万工程”东风,绿水青山逐渐成为一片可沉浸、可创造的场域。让青年看见乡村、热爱乡村并扎根于此,关键在于破除人才流动的无形壁垒,塑造更多可感可及的发展机遇。要拓宽入乡途径,从高校院系联村的实习实践平台,到发布共富“合伙人”招募令的创新创业合作等,多元渠道构建起梯度有序的人才引育机制。尤其要发挥青年引领青年的“裂变效应”,用先行者的亲身经历为乡村代言,吸引更多同频者走进乡土、共建乡村。要凝聚价值认同,挖掘非遗文化、生态农业等资源禀赋,持续创新乡村文化表达与场景再造,通过农创项目合作共育等方式,引导优秀青年人才在业态经营等方面献智献力,将短暂的文旅关注转化为深厚的情感共鸣,进而让乡村成为青年可奔赴的理想栖息地。
用青年自带的“话语流量”打造乡村长红的“业态留量”。入乡青年不仅是新业态的构建者,更是乡村故事的讲述者、乡村IP的传播者。他们凭借对内容创作和社群运营的敏锐感知,以充满个性的叙事重塑乡土形象。要重视并善用入乡青年的创造性表达,主动发掘那些深谙传播规律的社群引领者,将他们的链接能力转化为乡村持续发展的软实力。通过短视频呈现田园生活的本真诗意,借社交平台分享扎根乡土的创业体验,从而把区位上“偏居一隅”的乡村带到大众视野中心。此外,在一时“出圈”的基础上,更要把热度转化为持续发展的火种,真正实现业态长青。要推动新老村民携手共创,借助入乡青年自带的流量为乡村本地产业开辟新增量。通过技术赋能、结对指导、资源整合等方式,将青年创意融入乡村整体运营框架,打造有辨识度的乡村品牌,从而突破“熟人经济”和传统宣传的局限,实现“叫好又叫座”的跨越式发展。
用制度创新的“供给流量”做优双向奔赴的“发展留量”。激发青年与乡村间的“乘数效应”,需要可持续的制度供给作为支撑。既引领青年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背景中找准发展定位,实践自我价值,也推动乡村在青年入乡的契机下打破发展壁垒,拥抱更多可能。一方面,要聚力优化创业生态,让乡村从“陪跑者”成为“规划师”。在“硬资源”上,盘活闲置农房、厂房,拓展创业空间,加强业态把关,同时推动完善青年公寓、青年食堂等配套布局。在“软支撑”上,推出创业奖补、租房优惠、场地免租等系列举措,推动政策与服务从单点支持到系统赋能。另一方面,要深化共建共享机制,让青年从“外来客”变为“本村人”。积极鼓励青创客发挥专业优势,参与美丽庭院改造、乡村文化传播、数字工具推广等实践,在议事协商、社群服务等多环节献智献力,以全局视野推动乡村共治。
将青年入乡的“流量”转化为“留量”,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价值认同、资源整合与机制创新的深层实践。唯有持续培育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激发青年主体创造性,方能使青年与乡村实现从“双向奔赴”到“双向成就”的跨越。(王玮)
来源:潮评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