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历3月15日左右,清明节刚过。冬小麦正处在拔节孕穗的关键阶段。强风(6级以上)可能会折断小麦的茎秆。
早上和姐姐聊天,她抱怨刮了整夜的狂风,半夜起来关窗户,费了老大的力气。
她在豫北,说很少见到这么狂野的风,吓得整夜没睡踏实,很担心窗户会被吹飞。
姐姐说“清明刚过,最怕三月十五刮大风。”为什么呢?
农历3月15日左右,清明节刚过。冬小麦正处在拔节孕穗的关键阶段。强风(6级以上)可能会折断小麦的茎秆。
在古往今来的文献记载中,都有描述。
据《农政全书》记载,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山东、河北大风灾情,原文写“清明前后,暴风损麦,十去其三”。
据《华北历史自然灾害研究》(王静爱)研究结论显示,华北平原清明大风导致小麦减产的概率为68%-75%。
不仅如此,果树、玉米等高秆的作物,遇到强风,都很容易倒伏。正处在花粉期的农作物,授粉成功率也会急速的下降。
在江南,清明节后不久,正是早稻插秧的时节。大风会把新生的秧苗连根拔起、吹散,既耽误了农业耕种,农民又需要花费额外的人力和财力进行补种。
“风打清明头,旱到五月头。”在华北地区,流传着这样的说法。
今年春天,雨水并不多,前几天河南省农业厅还在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迅速开展抗旱浇麦的活动。提供的画面里,大片麦地已经出现枯黄。
春季雨水少,大风会加速土壤里的水分蒸发,让土地变得更加干旱。这样春播的种子,往往难以发芽。
而且大风有时还会裹挟雷暴,带来一场大雨,暴雨不停,由干旱转成洪涝,冲毁了农田。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春耕,在任一个时间节点,因为天气原因造成的损失,往往会影响整年的年景,引发一系列的灾难。
《河南通志》载,农历三月十五(清明后),华北平原突然遭遇罕见的黑风(沙尘暴+大风),“昼晦如夜,拔木偃禾”。
那时小麦正处在扬花期,大风带走了花粉,直接造成麦穗干枯,河南、山东多地遭遇小麦绝收。
因为粮食短缺,灾民只能用树皮、草根充饥,《清实录》记载:“豫省饥民流徙,饿殍载道”。
紧接着粮价暴涨300%,清政府为救灾,紧急调运江南的粮食来赈灾,但仍旧导致几十万人的死亡。
强风毁麦 → 粮食绝收 → 饥荒爆发 → 社会动荡,一场强风,造成了一连串的后果。
即便在今天,有先进的卫星云图助力,农业部门能够提前预警灾害,但大自然的力量仍会超脱人类的预想。
2021 年河北春季大风伴随雷暴,引发了“旱涝急转”,导致河北某县损毁 6 万亩春玉米。
时代变迁,凝结着古人智慧的俗语,似乎开始走向消逝的命运。
“最怕三月十五刮大风”俗语,蕴含着先辈千百年来的经验总结,既是一种生存的警示,又对春耕春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来源:灾况先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