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科普:HIV和艾滋病不能画等号,千万别搞混!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8 04:00 3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2045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提起“艾滋病”,很多人立刻联想到“绝症”、“无法治愈”、“传染性强”这些可怕的词汇。而一听到“HIV感染者”,不少人下意识地就认为对方“已经得艾滋”,甚至避之不及。

但你知道吗?HIV感染和艾滋病其实是两回事,不能简单画等号。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说清楚:什么是HIV?什么是艾滋病?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感染了HIV是否就等于走向死亡?

别慌,医生来帮你一一解答。

我们常说的“HIV”其实是英文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的缩写,中文叫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它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专门“摧毁”我们体内抵抗疾病的免疫细胞,尤其是T淋巴细胞中的CD4+细胞

而艾滋病(AIDS)是HIV感染发展的终末阶段。

通俗点说,HIV就像“种子”,感染后病毒悄无声息地在体内潜伏、复制,一点点破坏免疫系统;而艾滋病是“果实”,是免疫系统被破坏到一定程度后,人体无法抵抗各种普通疾病,最终走向严重免疫功能失调的状态。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艾滋病防治知识中明确指出:感染HIV≠患艾滋病。

根据临床观察,有些HIV感染者在感染10年甚至更久后仍未发展为艾滋病,只要坚持抗病毒治疗,他们可以像慢性病患者一样长期生活、工作。

HIV感染者在早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也不会立刻变成艾滋病患者。这段时间被称为“无症状潜伏期”,平均可长达8~10年

也就是说,一个看起来完全健康的人,可能体内早已感染HIV。

而一旦免疫力被病毒慢慢消耗殆尽,各种机会性感染(如肺结核、口腔念珠菌、卡氏肺囊虫肺炎等)就会接踵而至,这时才被诊断为艾滋病。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直到病情严重才发现,错把HIV感染和艾滋病混为一谈,甚至认为“一得HIV就没救了”。

这是一个危险的误区!

过去我们对HIV束手无策,但现在情况早已不同。

目前我国已推广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把HIV“压制”住,让病毒载量降到“检测不到”的水平。

研究表明,只要规律服药,HIV感染者不仅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数十年,而且还能大幅降低传染给他人的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U=U”(Undetectable = Untransmittable)理念,就是指:病毒检测不到,就不会传播。

这并不是宣传口号,而是基于大量临床研究的科学共识。

所以,感染HIV后最关键的不是恐慌,而是尽早检测、规范治疗,这样能把风险降到最低。

“我长得健康,没必要查”“怕查出来没法活了”……这些想法,正是让HIV悄悄发展的温床。

但现实是:越早查出来,越早治疗,越能控制病情。

国家疾控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累计报告HIV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超过130万人,每年新增感染者仍在持续增长。性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尤其是年轻人群,感染率逐年升高。

很多人直到出现严重感染才就医,一查已经发展为艾滋病,错过了最佳治疗窗口。

所以,医生建议:凡是有过高风险性行为的人群,都应该定期进行HIV检测。

检测并不复杂,全国各地疾控中心、三甲医院、甚至部分药店都可提供免费或匿名检测服务。

早发现,早治疗,才是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负责。

很多人一听说有人感染HIV,第一反应就是“他是不是乱来?”、“是不是吸毒的?”这种刻板印象极其有害。

事实上,HIV感染者来自社会各个角落,并不一定是因为“高危行为”。有些人是因为配偶感染、医疗事故、母婴传播等,甚至还有接受输血导致的个案。

他们是病毒的受害者,不是道德的罪人。

而且,正在接受规范治疗的感染者,病毒载量低,几乎不会传染给他人,也不会通过日常接触传播。

所以,握手、拥抱、共用餐具、共用厕所等不会传播HIV

真正需要被“隔离”的,是无知和偏见。

1.洁身自好,安全性行为: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这是预防性传播最有效的方法。

2.避免共用针具:尤其是静脉吸毒人群,一定要杜绝共用针管。

3.孕妇产检要筛查HIV:一旦发现阳性,可通过母婴阻断措施大幅降低婴儿感染风险。

4.暴露后别慌,及时服药:若发生高风险暴露(如针刺伤、无保护性行为等),可在72小时内服用PEP(暴露后预防药),可有效阻断病毒入侵。

这四句话,简单却关键。

HIV是病毒,艾滋病是疾病。感染HIV后不等于“判死刑”,只要早发现、早治疗,HIV感染者完全可以像普通人一样生活

不要恐慌,不要讳疾忌医,更不要歧视。

真正可怕的,从来不是病毒,而是忽视与偏见。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艾滋病防治核心信息手册(2023版)》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

[3] 《中国艾滋病防治进展报告》,国家疾控局,2023年12月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医学真相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