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2025年9月23日02时19分,农历八月初二,我们迎来秋分。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昼夜平分,白昼与黑夜各十二时,正是秋季的中点。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2025年9月23日02时19分,农历八月初二,我们迎来秋分。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昼夜平分,白昼与黑夜各十二时,正是秋季的中点。
秋分作为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六个节气,也是秋天的第四个节令。古人以“分”为名,正是点明其平衡之意,阴阳对等,昼夜均衡,天地之间多了一份清明与肃穆。
老话说“夏忙半个月,秋忙四十天”。秋分一到,田间进入三秋大忙,玉米、水稻、大豆、花生等作物要抓紧收获,农人不敢怠慢,就怕连绵雨水影响收成。
秋收之后,还要赶秋耕、送肥,紧接着小麦、油菜、蚕豆等小春作物也要播种。古人云“庄稼不等人”,秋分时节的天朗与否,直接决定了这一季的农事顺畅与否。
2025年9月23日,农历八月初二,秋分如期而至。今年的秋分交节在凌晨,是典型的“晚上秋分”。古人常有说法:“白天秋分,大雪封门;晚上秋分,冻死老牛。”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秋分落在白天,往往预示冬季雪多寒重;若交节在夜晚,则冬天依旧寒冷,但相比之下会稍微温和些。这样的经验,都是农事观察中逐渐积累的。
秋分本就是寒暑的分界点。昼夜等长之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正如诗句“秋风萧瑟天气凉”,夜晚交节,更显得寒意由暗处缓缓渗透。
从农事角度看,农人对这种时间差分外在意,因为它关系到冬季冷暖、春耕节律。节气与农事紧紧相连,正是古人“顺天而作”的真实体现。
那么,今年的秋分是在白天还是晚上呢?
今年交节时间是9月23日,农历八月初二的2点19分04秒,显而易见属于“晚上秋分”。
故,今日秋分,今年的确有些特别。古时没有天气预报,农人凭借经验来推测冷暖,以便安排农事。乡间常有一句话:“晚上秋分,冻死老牛。”这句话该如何理解?今年冬天冷到哭吗?不妨借农谚来探一探其中含义。
人们常说“秋分落一雨,腊月冻三尺”,意思是秋分当天若有雨,往往预示着冬天会格外寒冷,腊月冰层厚实。这样的说法,是古人依据长期农事经验总结出的规律。
秋分时节若有雨,说明冷空气已开始活跃。冷暖相遇,带来降水,也意味着冬季冷空气势力会更强。正如俗语所言“一场秋雨一场寒”,冷意会在接下来的季节逐步显现。
腊月本就是一年最冷的时段,若寒冷彻底,冰封三尺,田间的害虫便会被冻死。古人深知这一点,认为严冬虽冷,却能为来年的庄稼减少隐患。
从农耕角度看,腊月若冷,春季倒春寒发生的几率反而更低。正所谓“庄稼要丰年,寒冬是关键”,秋分一雨的冷暖预兆,便成了农人最为关心的节气信号。
俗话说“秋分雨不断,冬来雪更频”,意思是秋分当天若是细雨连绵,就预示着冬季雨雪会更加频繁,寒意也会更足。这是古人观察冷暖规律得出的结论。
秋分本是寒暑转换的时节。若此日雨水不断,就说明冷空气活动增强,与暖湿气流相遇,带来持久降雨,这往往也是冬季雨雪偏多的征兆。
冬天若雨雪丰沛,对农事并非坏事。一方面能滋润土壤,帮助越冬作物返青,减少人力灌溉;另一方面还能抑制麦苗生长,让养分积蓄在植株体内。
若春季出现冷潮,麦苗凭借积蓄的能量更能抵御低温,从而提高产量。正如古人云:“庄稼要丰年,雪水是金泉”,秋分时的雨雪预兆,也常常关系着来年的收成。
人们常说“秋分大雨下,腊月雪满天”,意思是秋分当天若遇上大雨,往往预示着冬季雪水丰厚。古人从农事经验中发现,节气当天的气候变化,常与之后的冷暖息息相关。
冬日降雪,对农田并非坏事。积雪覆盖在土地上,因导热性差,能形成天然保温层,让土壤温度保持稳定。正如古语所言“瑞雪兆丰年”,厚雪护田,庄稼才更有底气迎春。
雪水更有滋养之功。雪花飘落时会吸附空气中的氮元素,融化后渗入土壤,等同给农田送来一层天然氮肥,为来年作物提供养分。
待到春回大地,融雪渗透土地,不仅补充墒情,缓解干旱,还能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孔隙度。对越冬作物来说,这正是返青生长的根基,农人心中也多几分踏实。
人们常说“秋分若暖晴,三九少棉衣”,意思是秋分当天若是暖洋洋的天气,往后到了三九天,也可能暖意更盛,不必添厚衣。这是古人对气候节律的经验总结。
“三九”向来是冬日最冷的时候。若此时不寒反暖,就意味着整个冬季都不会过于严酷。诗句“冷在三九,热在三伏”,恰好道出了人们对季节冷热的敏锐感受。
对农人来说,暖冬虽让人舒适,却也带来隐忧。冬小麦、油菜、果树等越冬作物,需要低温来完成休眠与养分积蓄。若气温过高,作物便可能持续生长。
这种“假休眠”的状态,会让养分消耗大于储存,不利于来年春季返青。可见秋分一日暖凉,不只是天气冷暖的差别,更与农耕节律息息相关。
人们常说“秋分响雷声,冬至雪压枝”,意思是秋分这天若有雷声伴着雨水,往往预兆着冬至时分大雪纷飞。古人通过长年观察,总结出这样的经验。
按照季节规律,秋分时太阳辐射减弱,本不易再打雷。若此时仍有雷雨,说明冷暖气流交锋激烈,也就意味着冬季的冷空气力量会更为强劲。
到了冬至,正是“数九寒天”的开端。若天降大雪,厚厚的积雪能为麦苗、油菜等作物遮挡寒风,相当于盖上一层棉被,有助于安全越冬。
雪融化后更能滋养土地,既补充水分,也利于春耕春播。古语云“瑞雪兆丰年”,雷声与雪景之间,正暗合了农事兴衰的联系。
总结:今日秋分,今年显得不同,老人常讲:“晚上秋分,冻死老牛”。虽不算绝对规律,却源自古人长期经验,多少带点参考价值。农谚言简意深,也自有道理,咱们看待时仍要理性,你觉得呢?
来源:乡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