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 年一部《奥本海默》炸出了另一位备受热议的 20 世纪最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家之一吴健雄女士。颇为奇妙的是《看世界》2025 年第 8 期的封面人物居然姗姗来迟记录了这位「消失的女王」,当然也可能前两年就有写到吴女士,只是我没看到。
虽然许多诺贝尔得主都认为她理应得到,但她最终还是没能被授予诺贝尔奖。
2023 年一部《奥本海默》炸出了另一位备受热议的 20 世纪最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家之一吴健雄女士。颇为奇妙的是《看世界》2025 年第 8 期的封面人物居然姗姗来迟记录了这位「消失的女王」,当然也可能前两年就有写到吴女士,只是我没看到。
有趣的冷知识 1: 2024年6月,嫦娥六号带着一抔月壤返回地球,标志着人类历史上首次月背采样完成,轰动了世界。但很多人不知道,月球背面采样点附近的一些地理实体,也被几个历史名人的名字所命名。
一直到今年年初,科教纪录片《嫦娥六号》播出,我们才有幸得知,这几个人分别是:徐霞客、李冰、张仲景、李时珍、苏颂、吴健雄。其中,吴健雄,是唯一的女性,也是唯一的当代科学家。
有趣的冷知识 2:自1997年2月16日吴健雄离世至今,她的头像与爱因斯坦、费米、费曼等科学巨人共同被印制于美国永久纪念邮票之上,终于算是弥补了一点点当年没有授予她诺贝尔奖的遗憾。
作者如是说,「她的存在本身,已经向我们印证了:外在环境的不平衡有时也难以抑制女性的天分与激情。在这个世界上对人的才智与毅力提出最高要求的领域,女性也可以极尽智识之美,最大程度地实现她心之所想,以及生而为人所尽一切可能之事。」
这篇文章给我带来最有益趣的信息增量则是,吴女士其人在做选择时的敏锐与果决。比如她明明跟好友约好了去密歇根大学深造,却因为在加州大学的伯克利发现了世界上第一台的回旋加速器而决定留在伯克利,哪怕因此与好友绝交。
比如在 1956 年 11 月,她在和国家标准局合作实验中的伙伴们告诉她得到了一个宇称不守恒效应很大的实验结果,且在大家都很兴奋时,她却敏锐地感觉到,这不是她所要的结果,并在检查了实验装置后发现了问题所在。她坚持用事实验证了她的判断。
比如在探究她和与国家标准局的合作伙伴们的关系变得十分恶劣的原因时,讲到吴女士坚持要在论文署名顺序上排在首位,但作者不愿意因此判定吴女士就是个独断专行的人,而是代入时代背景拿出几件事来共同参考。
其一,1942年下半年,她离开伯克利去到美国东岸的史密斯学院教书,因为那时候美国最顶尖的20所研究型大学,没有一个学校有女性的物理教席。
其二,1951年,她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研究员时,身为哥大物理系教授的好友兰姆,曾在一次物理系行政会议上,提议给予吴健雄教席的地位,但遭到了大科学家拉比的反对,因为「哥大物理系教席不应给予一位女性。」
其三,1957年1月15日,吴健雄和李政道,以及她的同事们,共同在哥伦比亚大学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他们的突破性发现。在那个历史现场参与见证的所有的科学家中,只有吴健雄一位女性。
回到吴健雄与国家标准局的几位科学家合作的最后阶段显示出来的强势的原因,也许在于「作为实验想法和方案的提出者、实验障碍的解困者、纠正实验谬误的人,她一定要非常勇敢地抢夺实验的所有权,要把自己的姓名排列在所有参与者的首位」。
机遇、成就、署名权对于一位女性科学家的重要性,也许彼时彼刻没有人能比她感受更深切更强烈更明白了。
时代局限性让她最终也没能获得诺贝尔奖,但她对物理学的贡献却有实实在在的证据存在。她的人生经历拍出来,大概又是一部极好的励志故事。环境再逼仄,也不妨碍你胸怀天地宽。境遇再跌宕,也不能掩盖你自身的专业光芒。如果抱怨没用,那就尽全力去打破那层玻璃天花板,无论如何,也得让自己留下点活过的痕迹。你说对吧?
来源:小土豆讲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