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遥指杏花村》:“民以食为天”的文学表达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9 20:50 1

摘要:近日收到山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著名文化学者、文艺理论评论家杜学文的一本新书《牧童遥指杏花村》(山西教育出版社,2025年1月版),收入作者的散文随笔《谷子好》等6章。作者以山西杏花村为书名,可见其浓郁的乡土观念和家国情怀。

▲《牧童遥指杏花村》书影

近日收到山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著名文化学者、文艺理论评论家杜学文的一本新书《牧童遥指杏花村》(山西教育出版社,2025年1月版),收入作者的散文随笔《谷子好》等6章。作者以山西杏花村为书名,可见其浓郁的乡土观念和家国情怀。

杜学文长期从事文艺批评及文艺理论、文明史研究,出版有文艺评论著作《中国审美与中国精神》等多部,先后获中国文艺评论奖等多项。

杜学文写小时候放了假回老家的故事,“进了老家门,奶奶要给吃好吃的。好吃的也分三六九等,不一样。最讲究的是油糕,一般不吃,要办‘事宴’时才吃”。让作者高兴的是回老家吃油糕,“胡麻油炸过的,黄黄的、软软的,闪着金光,冒着热气,想起来就要流口水。吃油糕的标配是片儿汤,人们也叫揪片儿,小麦面,也就是白面做的”。

作者述说,“记得有一次堂弟的舅舅来了,就给吃拉面”。舅舅吃好后,家里人才能吃。但已不是拉面,改吃河捞面(方言,即饸饹)了。河捞面通常是用玉米面做的,有时也用荞麦面。这些面不够黏,要掺一些榆皮面,就是榆树皮磨的面。不掺杂任何其他东西的纯粹的面叫“好面”。在当时的情况下,好面是不容易吃到的,除非是来了至亲好友、尊贵客人。作者特别强调,——不管吃什么面最重要的是要加醋,“有了醋,各种味道都活泛起来了。醋是味的魂”,何况我们是山西人。

狗尾巴草——粟——谷子,杜学文用农作物生长演进的程序来论述人类粮食来之不易。

狗尾巴草是一种很像谷子的穗子,人不能吃,只可以当药来用,有祛风明目、解毒杀菌等功效,但它竟然是谷子的前生。谷子浑身是宝,要想吃到谷子,必须有更多的劳作。

作者以赞颂的语言描写谷子的行踪。“相对于人而言,谷子是慷慨的。它们随着人的踪迹走。最初的谷子,可能生长在太行山脉、黄土高原。但是,它们并不满足于仅仅养育这一带的人。迁徙的人们怀揣梦想,身背谷子,或者翻山越岭,或者跨海越洋。”“走向远方——向南,向北,向东,向西”,播种谷子,安家落户,他乡变故乡,真是谷子好。故乡就是一袋谷子,一把小米,一碗稠饭。

1958年,农业部在山西高平召开北方十省农业生产经验交流现场会。会议期间,与会人员来到四明山下,实地参观作物生长情况,那年谷子生产格外喜人,沉甸甸的大谷穗打动着每一个参观者,赵树理作为其中一员,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以此为素材创作了快板书《谷子好》,充满地域色彩,富有生活气息,深受群众欢迎。

“谷子好,谷子好,吃得香,费得少。你要能吃一斤面,半斤小米管你饱。爱稀你就熬稀粥,爱干就把捞饭捞。磨成糊糊摊煎饼,满身窟窿赛面包。谷子好,谷子好,又有糠,又有草……”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手中有粮,心里不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国人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解决好吃饭问题、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著名评论家杜学文在《牧童遥指杏花村》一书中,关注这一重大主题,显示了一位文艺家的历史担当和使命感。作者表现这一特殊主题,用心、用情、用力,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层层递进的段落吸引读者,感染读者,让读者同作者一起去领悟这一主题,关心我们的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这里有丰收的田园,有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作者写什么、为谁写、怎么写的创作理念和成功实践,同时也表明作者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这正是需要我们尊重和学习的。

来源:晋说历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