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夜的音乐把火锅店变成了舞台。灯球旋转,DJ把节拍打得很密,餐厅里从服务口到过道,都是在拍视频的手。她们大多是95后、00后,来吃饭也来感受热闹。有人笑着说,原本只是想撸一顿火锅,结果看完半个小时的演出,心情比胃先饱。她来自深圳,朋友叫她陌陌,结束时还打趣:饭
深夜的音乐把火锅店变成了舞台。灯球旋转,DJ把节拍打得很密,餐厅里从服务口到过道,都是在拍视频的手。她们大多是95后、00后,来吃饭也来感受热闹。有人笑着说,原本只是想撸一顿火锅,结果看完半个小时的演出,心情比胃先饱。她来自深圳,朋友叫她陌陌,结束时还打趣:饭是涮了,嗨也蹦了,脸都笑酸了——这说法多少带点夸张,却准确地描了个轮廓:在2024年,餐饮“要好吃”不再是唯一正确答案,“要好玩”迅速占据前排。
压力之下的“夜店化”
2024年的行业数据很刺眼。奈雪的茶亏了九个多亿,呷哺呷哺也亏了四亿,价格战打到边际,线上投放的成本居高难下,老板们被逼着找新故事。海底捞在今年1月推出夜宵主题店,DJ打碟、帅哥腹肌互动成了常态配置,深圳、北京等城市陆续开出近30家,相关视频在小红书上的浏览量直冲过一千万。对年轻客群而言,一顿饭的钱能买到两份体验:火锅+舞台。就算海底捞的定价不便宜,但“吃饭外加蹦一曲”的复合感,降低了“贵”的心理痛感。
这不是孤例。湊湊火锅请驻唱歌手,香飘飘的门店上线“男团服务生”现场制茶,鸿姐老火锅邀请型男来当“一日店长”。几个品牌的路径几乎同构:用表演填补味觉之外的空地,为社交媒体提供更好拍、更有梗的内容。当“好吃”不再是流量密码,“好看”和“刺激”就成了新的关键词。
擦边的短跑与长跑
但风口与雷点只隔着一步。国外先行者的道路给了答案。泰国那家名叫Staneemeehoi的餐厅,主打180厘米肌肉男穿吊带装服务,曾经红透社交平台,却在今年8月突然关门;美国的猫头鹰餐厅(Hooters)往前推十几年是流量霸主,曾在全球开出400多家店,年收入达到10亿美元,后来因“女性形象被物化”的争议缠身,最终走到破产重组,乃至连NBA球星都有公开抵制。这些品牌的通病是把“擦边”当灵魂,而不是调味,菜品乏味却在“看点”上加码,结果是热搜留不住复购。
国内也在拉警报。杭州有烧鸟酒馆因表演尺度被约谈,云南有“猛男餐厅”直接被吊销许可。监管的逻辑并不复杂:餐饮可以娱乐,但不能越过公序良俗的线,亦不可危害公共安全与秩序。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底线在那里,靠边走的同时必须知道“边”在哪儿。
文化嫁接的另一条路
也有人在表演与餐饮之间找到更稳的连接点。广东某些酒楼把摔跤擂台搭进大厅,演员真摔真打,食客一边吃早茶一边看“功夫戏”,场面热闹却不低俗,讨论度不低,口碑也不差。西北餐厅把秦腔唱段穿插在上菜节奏里,云南菜馆现场刮木姜子,香气与动作戏一起上桌,食客不仅拿起手机,还真会多吃两口——这是把地方文化与味觉合并的做法,既能解释“我为什么这么端菜”,也能解释“我为什么这么烹饪”。
在更“重演出”的赛道,杭州的《宫宴》把百名演员穿上汉服,辅以古乐,上菜过程像仪典复现,后厨师傅作为NPC谢幕;济南的“秀宴”把祭孔大典、李清照诗词嵌入场景,客人还能穿汉服体验妆造,开票即空的情况并不稀奇。它们证明了“表演+餐饮”并不天然低质,关键在于它服务的是“吃”的叙事还是“看”的噱头。文化路线也并非无懈可击。一些“沉浸式宴”被吐槽“预制菜”“性价比低”,当菜品质量与价格不匹配,“文化大秀”就会被指成“遮羞布”。古人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离开了味觉与品质的根,华衣再亮也会被挑破。
场景复用与坪效的算术
还有人从“场景复用”的角度求解。拳赛酒吧白天是餐饮,比赛时段变拳台,没赛事就切到脱口秀或电音派对,不同圈层的人能在同一空间轮流登场。开心麻花的主题餐厅,把演员搬进餐桌边,食客不仅还能被拉上台玩梗,参与感让“吃饭”成为社交事件。这样的设计直指坪效与客单价的综合优化:一套空间,覆盖多种时段和消费动机,既能拉长客人停留时间,也能提高二次消费的概率。
与“夜店化”的瞬时兴奋不同,场景复用需要精算:节目强度如何不压过出菜效率?声光电如何不影响邻桌谈话?演员的互动频率怎样既有惊喜又不显打扰?这背后是一整套SOP的磨合,甚至要把后台流程与厨房节拍耦合。只要算清账,表演不是抢风头,而是助攻出品与服务——这才是可长可久的做法。
为何老板们集体转身
把镜头拉高,2024年餐饮转向“可看”的即时动因包括三点。第一,流量获取成本上升,单靠口味很难在推荐算法里突围,必须提供短视频友好的视觉锚点。第二,价格战已到临界,靠打折换规模越来越难,体验感成为价值感的来源,消费者愿意为“故事”付费。第三,外卖红利见顶,门店要靠“到店体验”拉回人流,增强社交属性,才有复购的可能。
但“为什么转身”与“如何落地”是两码事。以海底捞的夜宵主题店为例,DJ与互动虽然带来了小红书超千万的浏览量与高话题,但能否带来持续回头,还要看两个变量:一是演出是否被标准化,能在不同城市复制而不跑偏;二是菜品与服务的稳定度是否同步提升。顾客用脚投票,不会只看舞台,更会看锅里。
跨案例对照下的底线
把上面这些放在一起横向比较,可以看到几类清晰的分野。
- 擦边引流型:泰国Staneemeehoi与美国猫头鹰餐厅一度,但当核心卖点绑定在“看起来刺激”而非“吃得满意”,风评一变,业务就容易塌方。国内杭州烧鸟酒馆被约谈、云南“猛男餐厅”被吊销许可,说明这条线走快了就会踩雷。
- 文化嫁接型:广东的摔跤擂台、秦腔入餐、云南木姜子现场刮,以及杭城《宫宴》、济南“秀宴”,它们都在回答“表演为何存在”——为地域、历史与菜品提供叙事支持。得法之处在于美食与文化互相解释;失手之处在于用“预制菜”偷工减料,透支信任。
- 场景复用型:拳赛酒吧与开心麻花主题餐厅重在“参与”,让客人从围观者变成事件的一部分,这带来更高的停留时长和更强的社交传播,但对运营细节提出更苛刻的要求。
口味是源头活水
无论选哪条路,“好吃”仍是唯一不会过时的竞争力。这话看似老生常谈,却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被现实重申一遍。猫头鹰餐厅被吐槽“记住了衣服,记不住味道”,这不是个别网友的偏见,而是最直白的用户反馈:当菜品品质与价格挂不上钩,表演越热闹,反差就越刺眼。国内社交平台的算法会奖励“新奇”,却不会替你留住“复购”。当新鲜感退去,能否让人第二次、第三次走进店门,唯有味道与服务说话。
也因此,行业里更稳健的改造,往往发生在后厨。比如把半成品与现制的比例重新调整,决定哪些环节可以标准化、哪些必须保留手工火候;比如把服务节拍与演出节点对齐,确保上菜不因为节目卡顿;再比如把食材故事与供应链透明化,用“看得见的来源”换“吃得安心”的信任。表演是铺陈,产品是主句,没有好主句,修辞再华美也撑不住。
年轻人的账本与商家的算计
许多年轻人愿为体验买单,是因为“吃饭”被赋予了社交、打卡、放松压力的复合意义。陌陌那句玩笑话之所以流传,是因为她背后站着一大群同龄人:在预算有限的前提下,希望一次性完成聚会、娱乐与内容产出。海底捞的夜宵主题店恰好对接了这种需求,哪怕价格不低,“买一赠一”的心理感受让他们觉得划算。
商家也在算更长的账。夜宵档能提升非高峰时段的上座率,演出能延长翻台间隔里的消费时长,还能拉动酒水与小食。但若把注意力全部投入舞台,便会在出品、卫生、服务细节上透支口碑。最聪明的做法仍是“以食为主,表演为辅”,让后者成为前者的延伸:一段秦腔解释的是羊肉为何要这样切、一场摔跤衬托的是早茶为何如此热闹、一位演员的互动引出的是招牌菜背后的故事。这样,表演不是“抢戏”,而是“合戏”。
监管与公序的边界意识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维度:监管并不是反对娱乐化,而是要求其不越界。国内关于低俗营销的处罚案例越来越多,说明“擦边”不是没有空间,而是必须自律。对品牌而言,建立清晰的内部红线,远比踩线后去公关划算得多。毕竟一旦被贴上“低俗”标签,即便没有像国外那样陷入破产重组,品牌资产也会在短时间内遭遇无法逆转的损耗。
回到本源的再提醒
把这些故事串起来,一条清晰的线索浮出水面:在社交媒体驱动的时代,餐饮行业向“可看、可拍、可玩”靠拢是必然,但这条路只有在“可吃、可复购”作为前提时才走得远。广东酒楼的擂台、西北餐厅的秦腔、云南的木姜子、杭州《宫宴》与济南“秀宴”的舞台、拳赛酒吧与开心麻花主题餐厅的参与式体验,都是把“演出”当作“叙事”的尝试;而泰国的Staneemeehoi与美国猫头鹰餐厅的坎坷,则是把“演出”当作“本体”的反面教材。
“民以食为天”,这一句老话在风声最劲的时候尤其管用。表演可以承载情绪,文化可以提升品味,营销可以制造注意力,但餐厅的生命,终归栖在一勺汤、一片肉、一口菜里。等潮水退去,谁在认真熬汤、谁在精细切配、谁在维护服务标准,客人不说,心里都记得。等他们下一次想起要吃哪家,决定因素也还是那份踏实的好味道。
来源:萌宠狂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