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推荐的这部《我是谁,或什么:一部心与自我的辩证奇想集》,堪称“防腐神器”:全书近600页,27篇选文,包含了从科幻小说、戏剧对话到哲学论文多种文体。这本书很难读(“难易”的“难”),每页包含的智力、思辨力浓度极高,它会击碎你关于“心与自我”几乎所有固有的认
《生活大爆炸》
在海量的碎片信息中遨游,大脑逐渐丧失注意力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脑腐,是每个现代人都不得不应对的课题。
今天推荐的这部《我是谁,或什么:一部心与自我的辩证奇想集》,堪称“防腐神器”:全书近600页,27篇选文,包含了从科幻小说、戏剧对话到哲学论文多种文体。这本书很难读(“难易”的“难”),每页包含的智力、思辨力浓度极高,它会击碎你关于“心与自我”几乎所有固有的认知,极大地提升脑力和想象力,甚至会重新塑造我们的三观。
这本书中,除两位编者计算科学家,认知科学家,哲学家、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侯世达和哲学家、认知科学家,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丹尼尔·丹尼特的作品外,更有图灵、博尔赫斯、道金斯、内格尔等重要人物的代表作,涉及自我感、精神是否存在及有否特性、身心关系、自由意志、自我意识和“自我”特性等经典问题:
-具备基础语言能力的动物有近似于人类的灵魂吗?能激起人类共情能力的仿生机械呢?
-人脑异处,“我”在哪里?是身体的位置,还是大脑的呢?
-当算法能生成人格,在计算机给定的宇宙中,人造人格也拥有感知的自由,我们要如何理解“自由意志”?
每天两页,探索自我,拷问灵魂,做做这场能持续一年的“脑保健操”。
“我们的目的不是要直接回答这些大问题,而是要动摇世人的思维:既包括那些有着严肃坚定的科学世界观的人,也包括那些对人类灵魂怀有宗教或者灵性主义想象的人。
我们认为,目前要想回答这些问题并不容易,我们首先要对问题进行根本反思,然后才能期望人们在‘我’这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上达成共识。因此,本书旨在刺激、扰乱和迷惑读者,让显而易见的东西变得奇异起来,也许还会让奇异的东西变得显而易见。”
我是谁?
现在你捧起这本《我是谁,或什么》开始读,不仅是出于智力上的好奇,还因为这本书承诺要带你走上一段探索自我和拷问灵魂的旅程。它说,你将学到一些关于“你是谁、是什么”的知识。你心想:
我正在读这本书的第5页。我活着,醒着,眼睛看到书上的词句,还看到我的双手捧着这本书。我有一双手。我怎么知道这是我的手?真是个蠢问题。它们和我的胳膊、我的身体连在一起。我怎么知道这是我的身体?因为我控制着它。我拥有我的身体吗?某种意义上说是这样。只要我不伤害别人,就可以用我的身体为所欲为。这甚至还是一种法律意义上的持有,因为虽然我活着时不能把身体合法地卖给别人,但一旦我死了,我身体的所有权就能合法转移——比方说转移给一家医学院。
如果我拥有这个身体,那么我想我就是不同于这个身体的东西。当我说“我拥有我的身体”时,我的意思不是“这个身体拥有它自己”——这样宣称大概毫无意义。否则,是不是所有不被他人拥有的东西都拥有它自己?月亮是属于每个人,还是不属于任何人,还是属于它自己?什么东西能成为某一事物的拥有者?我能,而我的身体只是我所拥有的事物之一。不管怎样,我和我的身体看来既紧密相连,又彼此不同。我是控制者,身体是被控制者。多数时候是这样。
然后,这本书问你,如果是这样的话,或许你可以换个身体,换一个更强壮、更美丽或是更好控制的身体。
你认为这不可能。
但这本书坚持认为,这完全可以想象,因此原则上是可能的。
你怀疑这本书中包含了灵魂转世轮回的思想。这本书预见到了这一疑问,它承认,虽然转世是个有趣的想法,但关于转世如何发生的详情却总是无人知晓;而且有其他更有趣的方式可以实现转世。要是把你的脑子移植到一个新的身体里,让它能控制新的身体,这会怎么样呢?你认为这是换了身体吧?当然,这里肯定会有大量的技术问题,不过就我们的讨论目的而言,这些都可以忽略不理。
看来,如果把你的脑子移植到另一个身体里,你也会跟着脑子一起过去(对吧)。但,你就是一个脑子吗?想想下面两个句子,看看对你来说哪句更正确:
我有一个脑子。
我是一个脑子。
《生活大爆炸》
有时我们把聪明人叫作“最强大脑”,但这只是个修辞。我们的意思是他有个好脑子。你有个好脑子,那么,有脑子的这个你,是谁,或者是什么?我们还可以问,如果你有一个脑子,那么你能用它来换另一个脑子吗?如果换身体的时候你总是和你的脑子在一起,那么换脑子的时候又怎么可能把你和你的脑子分开呢?这不可能吗?不一定,我们一会儿就能看到。不管怎么说,如果你刚从火星上回来,那你已经把你以前的脑子丢在那儿了,不是吗?
假设我们同意你是拥有一个脑子。你是否驻足自问,你怎么知道你有一个脑子?你不是从来没看到过它吗?即使通过镜子你也看不到它。你也摸不到它。不过你当然知道你有一个脑子。因为你知道你是人,而所有的人都有脑子。你在书中读到过这个,你信任的人也告诉过你这个。
所有的人也都有肝,而你了解自己脑子的途径和了解自己的肝的途径是一样的,够奇怪的吧。你相信自己从书中读到的东西。好多个世纪以来,人们不知道自己的肝是干什么用的。需要科学来发现答案。人们也不是一直就知道自己的脑子是干什么用的。据说,亚里士多德认为,脑的功能是给血液降温——当然,脑子工作的时候确实能有效地给你的血液降温。
假设我们的肝长在脑袋里,脑子长在胸廓里。那么你认为,当我们举目四顾、侧耳倾听的时候,会不会发现“我们用肝思考”这个想法也挺有道理的?你的思维似乎发生在两眼之后、两耳之间,但这是因为你的脑子在这里,还是因为你把自己大致定位在“你视线出发的地方”?事实上,想象我们怎么能用自己的脑子——那柔软的、灰嘟嘟的、菜花状的东西——来思考,难道不是和想象我们怎么能用自己的肝——那柔软的、红褐色的、肝形的东西——来思考,一样不可思议吗?
你不仅是一个活着的身体(或活着的脑子),也是一个灵魂或精神,这样的观念虽然历史悠久,但对许多人来说是不科学的。他们可能想说:“灵魂在科学中没有位置,永远不可能纳入科学的世界观。科学教导我们说,世界上没有灵魂这样的东西。我们再也不相信什么妖精或鬼魂了,这都要感谢科学。而且,认为身体里住着一个灵魂,所谓‘机器中的鬼魂’(ghost in the machine),这种可疑的观念本身也很快就要‘魂飞魄散’了。”不过,你与你的纯粹肉身有所不同这一观念有很多个版本,其中有些版本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加以嘲笑和驳斥的。我们很快就能看到,有些版本其实正在科学的花园里茂盛生长。
《生活大爆炸》
我们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东西,既不像鬼魂一样神秘,但也不仅仅是由基础物理材料构成。你相信有声音吗?理发呢?有这样的东西吗?它们是什么?用物理语言来说,洞是什么——不是奇异的黑洞,而只是比如奶酪上的洞?它是一种物质的东西吗?交响乐是什么?《星条旗》存在于时空中哪个地方?它只是国会图书馆中某些纸张上的一些墨迹而已吗?毁了这张纸,美国国歌仍然存在。拉丁语仍然存在,但已经不再是一种活语言。法国洞穴人(克鲁马农人)的语言已经完全不存在了。桥牌游戏的历史还不到一百年。它是哪种东西?它不是动物,不是蔬菜,也不是矿物。
这些东西既不是有质量的物理对象,也不是化学成分,但也不是完全抽象的对象——像数字τ那样,永恒不变,也占据不了时空中的任何位置。这些东西有诞生地,也有历史。它们是可变的,也有事情会发生在它们身上。它们也能运动,就像物种、疾病特别是流行疫病那样来来去去。我们不能认为科学教导我们说,所有人们想过要认真对待的东西都是在时空中运动的粒子集合。有些人可能认为,把你想成只是一个特定的、活的物理机体——一堆运动的原子——不过是常识而已(或一种良好的科学思维),但事实上,这种想法只能显示他缺乏科学想象力,而非他头脑冷静、强于思辨。一个人不是非要相信鬼魂才能相信自我(selves)有一种超越任何特定存活着的身体的同一性(identity)。
“没有什么心灵活动是有意识的”
对约翰·洛克及后世许多思想家来说,心灵之中没有什么比意识——再具体点说是自我意识——更重要的了。他们认为,心灵的所有活动和过程对它自己来说都是透明的,在内在视角下,一切无所遁形。要想了解自己心中发生了什么,你只要“看”,即“内省”,就行了,由此发现的事物,它的界限就是心灵的界限。无意识思维或无意识感知的概念令人不快,至少也会被当作自相矛盾、前言不搭后语的废话嗤之以鼻。
对洛克而言,确实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一个人的所有记忆并不是连续地“呈现给意识”的,但却要把它们描述成在心灵中是连续的。这一观点影响巨大,以至于弗洛伊德最初假设存在无意识(unconscious)心理过程时,其观点遭遇了广泛的彻底否定与不理解。声称可能存在无意识的信念和欲望、无意识的仇恨感情、无意识的自卫与复仇筹划,这不仅是对常识的冒犯,更自相矛盾。不过弗洛伊德赢得了一些信徒。一旦理论家看到这一概念能帮他们解释用其他方法无法解释的精神病理学模式,“概念上不可能”马上就变成了“颇可想象”。
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得到了一根拐杖的支撑,人们至少还能坚持一种褪了色的洛克信条:想象这些“无意识”的思想、欲望、筹划等等属于心中“其他的自我(selves)”。就像我可以把自己的计划对你保密一样,我的“本我”(id)也可以对我的“自我”(ego)保密。把这个主体分为多个主体之后,人们就可以保留“每种心理状态都一定是某人有意的心理状态”这一公理,还可以假设某些心理状态有其他的内在主人,以此来解释为什么假定的主人无法触及这些心理状态。而这一动作隐藏在了术语迷雾之中,这很有用,使得“身为‘超我’(superego)是怎样”之类的怪问题未被牵扯进来。
《生活大爆炸》
弗洛伊德扩大了可想象事物的界限,给临床心理学带来了一场革命,也为后来“认知”实验心理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现在我们已经能毫无疑议地接受许多类似如下的断言:复杂的假设检验、记忆搜寻及推理过程(简言之就是信息处理过程)虽然完全无法通过内省得知,却是发生在我们内部的。
这不是弗洛伊德发现的那种受到压抑的无意识活动,即被逐出意识“视野”的活动,而是那些某种意义上完全低于或超出意识范围的心理活动。弗洛伊德称,当他的病人真诚地否认自己心中所发生之事时,他的理论和临床观察让他有权加以驳斥。同样,认知心理学家们也筹集了许多实验证据、模型和理论,来证明人们参与着复杂得惊人的推理过程,却完全无法给出内省的说明。心灵不仅可以为外人所及,而且有些心理活动,外人比心灵的“主人”更容易接触到!
然而,在创建新理论时,这根拐杖已经丢掉了。虽然新理论中充满了“小人儿模型”这种精心设计的幻想比喻,尽是这样一些子系统:脑子里的小人儿来回来去传送信息,寻求帮助,服从命令,自主行动;不过真实的子系统只被视为有机机器的小零件,它们无疑是真正没有意识(nonconscious)的,就像肾脏或是膝盖骨完全没有什么视角或内在生活。(当然,没有“心灵”却有“智力”的计算机的出现,对于进一步解构洛克的观点起了重大作用。)
不过现在,洛克的极端观点已经倒了过来。如果说在过去,无意识心理的观念似乎是不可理解的,那么现在我们却理解不了有意识心理的观念了。如果完全无意识、真正无主体的信息处理过程原则上能够做到有意识的心灵所能做到的一切,那意识还有什么用呢?如果认知心理学的各种理论适用于我们,那它们同样也能适用于僵尸或者机器人,而这些理论似乎也无法把我们与僵尸或机器人区分开来。
我们最近刚刚发现我们之内会发生纯粹无主体的信息处理过程,它们又怎么会一点点叠加起来,形成一种与之有鲜明反差的特征呢?这一反差并未消失。心理学家卡尔·拉什利曾经用一种挑衅性的口吻指出:“没有什么心灵活动是有意识的。”他的话意在使我们注意到,上述信息过程是无法触及的——虽然我们知道自己思维时一定发生着这样的过程。
《生活大爆炸》
要对意识问题形成一种观点,能公允对待各种错综复杂的情况,几乎肯定需要我们在各种思维习惯中闹革命。破除坏习惯并不那么容易。本书收集的幻想故事和思想实验都是有助于破除坏习惯的游戏和练习。
1️⃣在第一部分中,我们用几次快速突袭切入这一领域,开始我们的探险,注意这里有几处显著的地标,但没有发动大作战。
2️⃣第二部分,我们从外部来调查我们的目标——心灵之我。是什么向探寻者揭示了他者心灵、他者灵魂的存在?
3️⃣第三部分以生物学的方式,考察了心灵的物质基础,然后由此基础出发,提升好几个复杂度,到达“内在表征”的层次。心灵开始涌现,体现为自我设计的表征系统,而它的物理具象(physicalembodiment)就是脑。这里我们会遇到第一个障碍:《脑的故事》。
4️⃣我们也会建议几条绕开问题的路,并在第四部分中探讨一种新生观点的暗含之义:心灵是软件或程序——是这样一种抽象的东西,其身份/同一性独立于任何特定的物理具象。
5️⃣这会开启诸多可喜的前景,比如各种灵魂转世、永葆青春的技术,不过它也开启了潘多拉之盒,释放出了披着非传统外衣的传统形而上学问题,我们将在第五部分与这些问题发生遭遇。现实本身,也会受到各种敌手的挑战:梦境、虚构、模拟、错觉。自由意志也会被特殊关照,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捕获任何自尊自重的心灵。在《心灵、脑与程序》中,我们将会遇到第二个路障,但也会从中学到如何奋力前行。
6️⃣在第六部分,我们会通过第三个路障——《做一只蝙蝠是怎样的?》——而后登堂入室,在那里,我们的心灵之眼将会给我们提供观察目标的最切近视角,并使我们在形而下世界和形而上世界中都能重新定位我们的自我。若要再进一步踏上征程,指南则在本书最后的部块奉上。
原价108,现仅59.4❗
心灵与自我的狂想曲
零基础入门心灵哲学
来源:小周说散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