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绿茶门口那块“本店无预制菜,现点现做”的招牌,消失得比深夜最后一班公交还快。
绿茶门口那块“本店无预制菜,现点现做”的招牌,消失得比深夜最后一班公交还快。
像极了那种大雨滂沱的傍晚,刚举起伞,风就把伞骨吹断了。
你想笑,又有点堵得慌。
深圳南山的那家绿茶,门口空荡荡,店员看见有人问预制菜,眼神躲闪,嘴唇抿得紧巴巴,只肯保证“烤鸡我们是现做的”,剩下的,呵呵,谁知道。
去年绿茶还在闹着“38元佛跳墙是预制菜”的风波,菜单没标注,服务员也不吭声。
那场面,就像小时候偷偷拆过家里的遥控器,爸妈问起来,死活不认账,心里慌得一批,脸上却装得云淡风轻。
绿茶这波,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说到这里,海底捞倒显得洒脱。
菜单上明晃晃写着“部分预加工”,儿童套餐也不遮掩。
就像吃火锅时,你一边嫌弃汤底太咸,一边还要多加点牛肉卷。
深圳、武汉的门店都这样,客服还热心建议:不放心?
那就点些原材料自己涮着吃。
海底捞这操作,活脱脱是那种朋友聚会里第一个自曝糗事的人——你都摊牌了,反倒没人再揪着不放。
整个“预制菜风波”,像极了今年的餐饮股市——跌宕起伏,佳禾一夜没了6%,得利斯也跟着跳水。
资本市场的情绪,比锅里沸腾的油还灵敏。
绿茶半年报上那串数字,22.9亿营收、2.34亿净利润,股东们乐开了花。
可普通食客心里盘算的,是不是“利润全靠预制菜省出来的”?
和球场上一样,观众看的不只是比分,还有教练的临场指挥和球员的眼神。
餐饮业的这点事儿,外人看热闹,业内看门道。
绿茶的上市路上,证监会一纸问询,直接让它把“供应链模式、预制菜占比、食品安全”全摊在台面上。
那气氛,跟世界杯小组赛最后一轮一样紧张。
上市要讲故事,投资人要看数据,顾客要真相。
这仨凑一起,活脱脱一台人间大戏。
有趣的是,预制菜这玩意儿,早就不是中国独有。
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谁家不是靠流水线和标准化撑起江山?
人家不装,直接明说“就是预加工”。
国内品牌总怕一露底,大众就拍屁股走人。
其实,想多了。
要真是味道够好,谁会在意后厨是不是全靠预制菜撑场面?
但只要你遮遮掩掩,网友的放大镜立马开工,锅里的每根葱花都能给你数清楚。
说实话,消费者没那么天真,也没那么矫情。
预制菜不是原罪,关键是你别把自己吹成“现点现做”的活雷锋。
效率、成本、标准化,肯定重要。
可你要是真把锅气和烟火气全换成工业流水线,难免让人感觉吃饭像在工厂打卡。
去年7月,绿茶递交上市申请,证监会一查就问到供应链和食品安全,这就像球场上突然插进个裁判,所有动作都得慢放重播,谁敢造假,一眼看穿。
再看网友的操作,堪比柯南附体。
有人探店,有人扒菜单,有人逮着客服一顿盘问。
评论区一片热闹,有人喊着“坚决不吃预制菜”,转头下单还点老三样。
嘴上说着不要,身体却很诚实。
这种场面,和体育圈流量明星的粉黑大战如出一辙:一边真爱粉死撑,一边路人狂嘲,最后全网都在吵。
预制菜的争议,说到底是餐饮业升级换代的阵痛。
标准化、数字化、供应链,这些词儿在资本市场是香饽饽,在食客那儿却变成了“冷漠”和“套路”。
餐厅想赚钱,顾客要情怀,这两头拉锯,像极了五人制足球场上的拉锯战。
说回绿茶,这次突然撤掉招牌,像球场上突然换下主力前锋,观众还没反应过来,比分就变了。
海底捞的“主动交底”,等于提前认错,反而赢得尊重。
球迷喜欢坦诚,消费者也一样。
你要真有点什么,早点说实话,反倒没人计较。
放大到行业层面,预制菜背后是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和消费升级。
顾客想要被尊重,想知道自己到底吃了啥。
餐厅要想活下去,不能只靠故事和噱头。
预制菜不是什么洪水猛兽,但也别指望它能解决所有问题。
餐饮的灵魂,还是得靠点烟火气。
我倒是挺好奇,你们怎么看绿茶的这波操作?
是觉得被忽悠了,还是无所谓?
海底捞这种自曝家底的做法,会让你更放心吗?
吃饭这点事,究竟是口味重要,还是信任更值钱?
评论区见,不说假话,我们慢慢聊。
来源:憨批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