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父母有些常说的话一直都很伤人,比如「不用吃的吗?」「不用洗澡的吗?」「我在跟你讲道理」「吃饭都要人叫」「你会做什么?」,现在我帮大家分析一下原因。
>>>01
父母有些常说的话一直都很伤人,比如「不用吃的吗?」「不用洗澡的吗?」「我在跟你讲道理」「吃饭都要人叫」「你会做什么?」,现在我帮大家分析一下原因。
如果你妈妈再问你:不用吃的吗?不用洗澡的吗?
你的答案就应该是:是的,不用吃,不用洗澡。
你不需要知道不吃到底有没有坏处,你也不用了解,不用洗澡会给你带来什么麻烦,但是在此时此刻,你的自由意志选择了“不吃”和“不洗”。
或者我说的更直接一点:一个人嘴上说出来的话,明明是一个疑问句,表面意思是给了别人选择,但是态度和语气是剥夺别人选择权的,这是一种言语霸凌。
语气类似缅北诈骗头目对着囚徒说:我们大门随时开着,你要不要逃一次试试?
然而一个很讽刺的地方在于,这种语言霸凌其实隐含着某种懦弱,也就是说这种“伪装选择权”,其实内心深处是真的害怕你不服从TA的指示的,因此要用某种后果威胁你一下。
电视剧里,发出这种威胁的坏人全部都没有好下场。
很不幸,许多家长无形从其他长辈里学会这种有毒的说话语气,也可能是电视剧里吧,这也是你难受的根本原因。
你需要提示父母,这种懦弱的威胁是无效的,这是敌人之间的对话氛围。
你需要告诉父母,如果希望你吃饭,就应该直接发出命令:你多吃一点,不然晚上会饿。
首先,这种说话方式就显得更加自信,也更加为对方考虑。
并且对方真的没有吃饭,也不至于威胁自己的权威。
一个人越是对自己的意见自信,TA越是不会去强迫别人遵守的。
因为,你要是不遵守智者的建议,客观规律很快就会毒打你,让饥饿、失恋、失业去教育你。这种悲剧,智者见的多了,内心波澜不惊,甚至是教育必要的一环。
一个人真心要遵守另外一个人的指示,必须在内心深处相信,给他指示的这个人,是发自内心为他着想的。
比如“吃饭都要让人叫”,这就绝对不是一个为我着想的人会说出来的话。
因为这句话缺失了一个逻辑前提:我此时此刻是否想吃饭,似乎你不关心。
逻辑就直接跳跃到了,我连吃饭都需要别人叫。
很显然,这又是一种陌生人之间的沟通氛围,不是亲人之间。
首先,你要是真的饿了,你不需要别人叫,你也会出来吃饭的,饥饿是一种生理反应。
但是你要是哪怕饥饿也不愿意出来吃饭,主要原因就是讨厌这种沟通氛围。
家长不可能不明白这个真实原因,只是他们要用一种“你耳朵聋”这种潜意识侮辱来解释你不愿意准时吃饭。
他们甚至都不愿意理解,你最后还愿意出来吃饭,是你妥协还愿意维持关系的结果了。
很遗憾,很多父母很难意识到他们的傲慢与懦弱,是很容易从说话方式中被人察觉到的。
父母和子女的沟通,本质上不是“民主假象”与“表面温柔”的包装,而是真实的权威承担与彼此尊重。
当父母用疑问句伪装命令时,实际上既剥夺了子女的选择权,又破坏了对话的信用。这种懦弱的管理方式,不仅会让孩子觉得被羞辱和轻视,还会在长年累月中积累出强烈的抵触与不信任。
真正成熟的沟通,必须同时承认两个事实:其一,父母确实承担着领导和管理的责任,需要直截了当地表达要求;其二,子女同样拥有不可剥夺的自由意志,“不愿意”本身就是最基本的答案。
一些对话的建议:
1. 少用疑问句伪装命令:要么直接下达指令,要么真心发问并接受回答。
2. 守护对话信用:避免重复盘问,尊重子女已给出的回答。
3. 承担父母权威:不逃避责任,不依赖“伪装选择权”来减轻压力。
4. 接纳错误:追求尽量正确,而非绝对正确,以谦卑和学习态度赢得原谅与理解。
可查看视频及最新直播信息,欢迎关注支持
来源:何阿姨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