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共识丨候静波教授解读2025 ESC妊娠合并心血管疾病管理指南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3 13:37 1

摘要:随着全球妊娠合并心血管疾病(CVD)患者数量的增加,心血管疾病成为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欧洲心脏病学会(ESC)2025年发布的妊娠合并心血管疾病管理指南,针对孕妇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管理做出了重要更新。本指南基于最新的临床研究与证据,进一步改进了对心

作者: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 候静波

随着全球妊娠合并心血管疾病(CVD)患者数量的增加,心血管疾病成为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欧洲心脏病学会(ESC)2025年发布的妊娠合并心血管疾病管理指南,针对孕妇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管理做出了重要更新。本指南基于最新的临床研究与证据,进一步改进了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风险评估和治疗方案,特别是在多学科协作、妊娠期药物使用、遗传咨询等方面进行了强化。


与2018年版指南相比,2025年版不仅对原有的核心内容进行了细化和补充,还新增了多个关键推荐,特别是对高风险孕妇的管理、妊娠心脏团队(PHT)的角色、产后管理等方面做出了重要改进。这些变化旨在提升临床诊疗水平,减少孕妇及胎儿的心血管并发症,确保母婴安全。

专家简介

候静波 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心血管介入中心主任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寒地心血管病全国重点实验室 PI

教育部心肌缺血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心内科党总支书记
兼任中国医师学会心血管分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腔内影像及生理学组副组长
黑龙江省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黑龙江省冠心病与心律失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黑龙江省重点学科、领军人才团队学术后备带头人
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龙江学者特聘教授
全国五一巾帼标兵获得者,黑龙江省总工会最美女职工称号

一、与2018年指南的主要区别

1. 妊娠心脏团队(Pregnancy Heart Team,PHT)的角色扩展

在2018年指南中,妊娠心脏团队的概念首次被提出,但其作用仍较为初步。2025年指南则专门设立章节,详细阐述了妊娠心脏团队在妊娠期全程管理中的关键作用。指南强调,妊娠心脏团队应从妊娠前开始参与,确保高风险孕妇在妊娠、分娩及产后的综合管理。这一改变是基于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妊娠心脏团队能够有效降低母婴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2. mWHO风险分类的升级:mWHO 2.0

2018年指南使用了传统的mWHO风险分类,而2025年版本引入了mWHO 2.0,这一更新使得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更加精准和细化。新的分类不仅考虑了心血管疾病的类型,还结合了功能状态、并发症风险和妊娠的特殊因素,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判断孕妇是否适合妊娠,是否需要特殊管理或早期终止妊娠。

3. 药物管理与治疗策略的更新

2025年指南对妊娠期药物管理进行了大幅更新。特别是在抗凝治疗方面,指南推荐了基于体重的低分子量肝素(LMWH)剂量调整方案,以确保孕妇既能有效控制心血管疾病风险,又能最大限度减少胎儿的不良影响。此外,指南对心力衰竭、抗心律失常药物以及高血压管理等方面的治疗进行了细化和更新。

4. 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的强化

2025年指南对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于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如马凡综合征和先天性心脏病等,指南推荐在妊娠前进行基因检测,以帮助预测妊娠期可能的并发症,并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管理方案。与2018年指南相比,2025年更加注重基因检测在预防和管理中的作用。

5. 产后管理与长期随访的加强

2025年指南比2018年版更加强调了产后管理和长期随访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经历不良妊娠结局(APOs)的孕妇中,产后心血管健康管理至关重要。2025年指南提出,应对产后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识别和干预,特别是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的发生。

新指南与2018年版本在几个关键领域的主要区别见表1。

表1. 新旧指南关键领域的区别

二、2025年ESC指南的核心推荐意见

1. 妊娠心脏团队的管理模式

2025年指南推荐所有患有中高风险心血管疾病(如mWHO 2.0 Ⅱ~Ⅲ类及以上的患者)和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孕妇都应由妊娠心脏团队进行全程管理(图1)。妊娠心脏团队应包括心脏病专家、产科医生、麻醉师、重症医学专家等。团队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为患者提供多学科的综合管理,也在于根据最新的风险评估工具,如mWHO 2.0分类,来个性化治疗方案并进行全程监测。

图1. 孕期心脏团队管理路径

2. 改进的风险评估与分类

使用mWHO 2.0风险分类系统进行孕期心血管风险评估,能够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地识别高风险孕妇,并为她们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此系统基于最新的临床数据,对孕妇心血管疾病的类型、严重程度及妊娠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了详细分类(表2)。

表2. mWHO 2.0 妊娠心血管风险分级(部分)

解读:新版mWHO 2.0较2018版更强调心功能精细分层(EF 30%~45%单独列为Ⅱ~Ⅲ),并将某些遗传性心律失常单独分类,有助于精准化风险评估。

3. 药物管理和治疗

2025年指南对妊娠期心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进行了显著更新。新的指南对药物使用的推荐更加注重胎儿安全性和母体心血管疾病的控制。例如,在抗凝治疗方面,指南推荐了基于体重调整剂量的低分子量肝素(LMWH),并在药物选择上进行了更加精确的划分。

相比2018年指南,2025年指南在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心力衰竭药物方面进行了更新。尤其是在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的使用上,2025年指南对心力衰竭孕妇的药物管理提供了更为详细的建议,确保治疗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胎儿的不良影响。

对于患有心力衰竭的孕妇,推荐使用β受体阻滞剂(避免使用阿替洛尔),首选拉贝洛尔、利尿剂等药物进行管理;全妊娠期禁用RAAS抑制剂(致畸风险)。SGLT2i因缺乏安全性数据,妊娠期暂停使用。

抗凝治疗方面,对于有机械心脏瓣膜的孕妇,孕早期可用低分子量肝素(LMWH),中晚期可用维生素K拮抗剂(Vitamin K antagonist,VKA)(剂量

表3. 妊娠期抗凝药物选择

降压方面,目标血压为

4. 妊娠前遗传评估与基因检测

对于有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的孕妇,2025年指南建议在妊娠前进行基因检测,评估疾病风险,并结合家庭遗传史制定个性化管理方案。这对于心肌病、马凡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的患者尤为重要。

5. 产后和长期健康管理

2025年指南强调产后对心血管疾病的长期管理,特别是在经历过妊娠期高血压、先兆子痫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女性中,长期随访至关重要。产后心血管健康的早期干预能有效降低后期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6. 妊娠期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方法

对于妊娠期心血管疾病的诊断,2025年指南推荐使用心脏超声作为首选成像手段,同时推荐定期检测NT-proBNP、BNP等生物标志物,特别是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对于出现新的心血管症状的孕妇,应进行运动负荷测试和心电图监测。

总结

2025年ESC妊娠合并心血管疾病管理指南与2018年版本相比,做出了多项重要更新。通过强化妊娠心脏团队的角色、更新风险分类、细化药物管理、引入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等新理念,本指南为妊娠期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管理提供了更加科学、精细的方案。这些更新将帮助临床医生更加精准地评估和管理高风险孕妇,提高母婴安全,减少心血管疾病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

因此,临床工作中应充分利用这些新指南,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计划,为孕妇提供更好的护理与支持。

来源:国际循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