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7年7月7日,小日本借口一名士兵失踪,公然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挑起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一日,中国视为国耻之日,对于小日本的恶行,但凡有点良知的国人无不深恶痛绝。
七月七日的地铁与卢沟桥的回声
1937年7月7日,小日本借口一名士兵失踪,公然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挑起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一日,中国视为国耻之日,对于小日本的恶行,但凡有点良知的国人无不深恶痛绝。
日子一天天地往前翻,人却老爱在某几天突然回头。七月的上海,湿热得像一口蒸笼,晚高峰的地铁里,汗水、香水、雨味混在一起,像个过了火的调味罐。车厢屏幕上滚过数字:2023年7月7日。这个日子,很多人视作一道伤口的结痂。偏偏就在这天,车厢里有人伸手去抠那层痂。
她穿得很体面,白衬衫、细高跟,坐得很随性,腿交叠,像在某个休息室。开口的时候嗓音不算大,但字字往外抛,轻飘飘却扎人耳朵。意思不外乎一个“夸外贬内”。那种口吻像你在夜市里看到有人拿着烟头去点一张烈士像,明里不是针对你,暗里却像是在拿你的记忆打赌。
离她最近的,是个背着电脑包的小伙子,生了气,却也没发作。他做的事很现代:拿手机。镜头一对准,气氛立刻变了。有人侧过身,有人低头,有人摘了一下耳机,有人皱眉。地铁到了一个站,车门开合,风从隧道里灌进来,把这桩小小的“风波”又吹大了一分。
她不愿被拍。手伸出去,抓住一角,就像在抓住一点点“面子”。小伙子没松手,两人一扯,手机的挂绳“咔”地绷了一下。情绪这东西,就是这么突然。他反应不慢,一个侧身,一个直臂,更多是一种自保的本能,没什么多余的动作。她却没站稳,高跟鞋打了个滑,人就坐在了地上。那一下,车厢里传来一串倒抽气的声音,连地铁的广播都显得突兀。
她愣了半秒,眼睛飞快地看四方——那是人遇险之后最原始的动作:看有没有己方。没有。至少那一刻,没人站出来做她的“己方”。那位小伙子退了一步,抬起手,示意自己不动手,也没想继续什么。旁边一个中年阿姨扯了扯她的胳膊,轻声说“起来吧”,声音里有一种不愿把事再闹大的无奈。
她站起来,膝盖处磨了一点皮,白衬衫没脏,脸倒红了。再看周围,几双目光并不凶,倒更像一种被深深冒犯之后的冷。地铁继续跑,窗外黑得没有形状。她低头理了理头发,像想把方才那几句话也一起梳落。下一站,她下车了,步子很快,走进站台灯影里,几秒钟就不见了。
这事儿要搁十年前,大概也就散在那节车厢里。可如今,手机就是放大镜。第二天,网上就开始七嘴八舌:有人痛斥,有人围观,也有人说“言论自由”。自由三个字,拿出来就像把尺子往桌上一放,然而尺子也有分寸。人们争,争着争着就引出了另一种声音:当年的卢沟桥,和今天的这一地铁车厢,能拉上什么线吗?
我想起我外公。他晚年话不多,但每逢七月,总要从柜子里翻出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他不过十八九,瘦得像一根弦。他不肯多讲,只说一句:“那天桥那头的天,好像比平时更低。”他大概说的是枪火压下来时的压迫感。那样的记忆,人这一辈子会抱着睡到老,不愿给别人碰。我们这些晚辈,从课本、从电影、从家里的那口叹息里学会何为“七七”。学会后,心里自然有条线。
这条线,不是说不能讨论,不是说不能有不同看法。你可以喜欢哪国的电影、哪国的科技、哪国的设计都行,生活里这么多外来的东西,哪一样不在我们身上?但换到这一天、这几个字,话就得绕一绕。不是怕什么法律,是怕那张照片里少年的眼睛。人在世间行走,总要对一些老物件留点余地。这不是礼貌,是人情。
回到那节车厢。其实大多数人都跟我一样,习惯当“沉默的大多数”。谁愿意下班后在地铁里上演一场正义与自由的拉锯战?可当某句刺耳的话撞进来,身体很诚实,肩背会先绷一下。你不一定要上前,也可以像那位阿姨一样,用一声“行了”去给这事收个尾。那一声,既是给她的,也是给我们自己,别让情绪把一天都拉坏了。
另一个细节让我难忘。一个戴眼镜的男生,站远远的,始终没掺和。他只是默默把衣兜里的小国旗别针按了按,像确认它还在。那是他去年国庆去外滩人群里捡到的,回家洗干净,别在衣兜里。你说这算什么?算不得什么大道理。可就是这种小小的“在身边”的东西,把人和一段更久远的东西拴在一起。不是喊口号,也不表态,就是在心里点个头。
当然,也有人觉得那位女生不过是口无遮拦,说两句就当真了?“不就一句话嘛。”这话也没错。人说错话,天不塌。可话就像你往水里丢的石子,涟漪怎样你未必能控制。尤其是在某个日子。如果你知道身边有这么多人把今天当一块碑,你就若无其事地在碑前吐口痰,这跟在别人的祭日开玩笑,多少有点不识相。不是法律来管,是道理来拦。
网上的吵嚷最后也会过去。影像被存档,评论被沉底,算法会把热搜换成下一件事。线下的人还要生活,第二天还要坐地铁。我们的问题留下来:该怎样把一段沉重的历史放在心里,又不把自己变成一个随时准备指责别人的人?这是一门难学的功课。我们常说“记住”,可“记住”不是天天举着一把火,而是知道哪一天该把火苗放低,哪一句话该收住。
我想起有一次陪外公去理发。理发师是个年轻人,手很稳,给他刮腮的时候,外公突然说:“轻点,老伤。”理发师愣了下,放慢了手。外公笑笑:“没事,你知道就行。”那一刻我就懂了,尊重就是知道对方哪儿曾经疼过,然后手下留情。你不必也不能替他疼,但你可以不戳。
再说回那个女生。她走出车厢的背影其实挺孤单的。人有时候被自己说出的句子困住,越是落寞越要逞强。她这一次跌倒,在网络的放大镜下,会被夸张,会被标签,会被添油加醋。她当然要为自己的话负责,可我们也不必把她变成一个任人投掷的靶子。真正的底气,不在于把一个失了分寸的人踩得多低,而在于我们自己不失分寸。
每年七月,我会去卢沟桥边那块碑站一会儿,不为别的,就为了让自己想起:桥下的水一直在流,桥上的石狮子跌打不烂。我们要学的,也许就是石狮子的那种稳——看见、记得、不吼叫,却不退。至于地铁里的小风波,过了也就过了。若哪天你我在车厢里又遇到类似的事,也许可以先把手机放下,先看一眼对方的眼睛,再用最简单的几句话,给自己和别人留一步。
历史不是某个宏大叙事里冷冰冰的一章,它是会在闷热的地铁里冒出来的一口叹气,是老照片里一对白布鞋,是随手别在口袋上的一枚小小别针。七月七日过去这么多年,我们究竟学会了什么?学会大声吗?也许更要紧的是学会在该沉默的地方沉默,在该开口的时候,开口温和但不含糊。至于那条线,在哪里?也许就画在每个人的心里,画在那张旧照片的边上。你看见它,就会知道怎么走。
来源:魔法枫叶zhHMBe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