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元祐年间,苏轼送别友人钱勰(字穆父),三年未见,友人辗转多地任职。"三改火"指三年时光(古人钻木取火,四季换木,称"改火")。"天涯踏尽红尘"道尽宦海飘零,而"依然一笑作春温"突显友人旷达本性。"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以古井无澜、秋竹有节,赞友人内心澄明、气
一、《临江仙·送钱穆父》苏轼
原文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解析
元祐年间,苏轼送别友人钱勰(字穆父),三年未见,友人辗转多地任职。"三改火"指三年时光(古人钻木取火,四季换木,称"改火")。"天涯踏尽红尘"道尽宦海飘零,而"依然一笑作春温"突显友人旷达本性。"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以古井无澜、秋竹有节,赞友人内心澄明、气节坚贞。下阕转写送行情境:孤帆夜发、淡月微云的朦胧景致中,苏轼劝慰歌姬"不用翠眉颦",更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点睛——天地如客舍,众生皆过客,何必为离别伤怀?
旷达内核
将离愁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观照,以"逆旅行人"的比喻消解人我分别,在流转无常中见通透。
二、《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苏轼
原文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解析
元丰六年(1083),苏轼贬居黄州时作。上阕写眼前景:密林尽头露出青山,竹丛掩映矮墙,蝉鸣衰草环绕小池,白鸟翻飞,红荷飘香。看似杂乱的意象组合,实为诗人对平凡景物的深情凝视。下阕写闲适态:拄杖漫步村舍古城间,斜阳相伴。"殷勤昨夜三更雨"将夜雨拟人化,"又得浮生一日凉"化用李白"浮生若梦",却褪去颓唐,只余对当下清凉的珍视——哪怕被贬谪,仍能从一场及时雨、一缕黄昏凉中,嚼出生活的甜味。
旷达内核
在困顿中捕捉生活小确幸,以细腻感官触摸自然馈赠,将"浮生"的虚无感转化为"一日凉"的具体幸福。
三、《西江月·顷在黄州》苏轼
原文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解析
元丰五年(1082)春夜,苏轼夜饮后醉归黄州定惠院途中。开篇写野景:月光洒满旷野,溪中泛起细浪("弥弥"),天空云层隐约("隐隐"),境界开阔。"障泥未解玉骢骄"(马鞍未卸,骏马仍兴奋嘶鸣),反衬诗人已陶然欲醉。"我欲醉眠芳草"直抒胸臆,醉倒芳草间又何妨?下阕更显珍重:"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将溪中月影比作美玉("琼瑶"),连马蹄都不忍踏碎这份晶莹。末句"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以桥为榻、以天籁为闹钟,在自然怀抱中睡到天明。
旷达内核
以天地为卧榻,视风月为珍宝,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消解尘世拘束,得大自在。
四、《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黄庭坚
原文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解析
绍圣二年(1095),黄庭坚贬谪黔州(今重庆彭水),地处偏远潮湿,屋顶漏雨如乘船。"万里""终日"极言环境恶劣,却以"及至重阳天也霁"转折——久雨初晴,恰逢重阳佳节。下阕豪情迸发:"莫笑老翁犹气岸",不服老;"几人黄菊上华颠"(谁见过白发人把菊花插满头?),自嘲中显狂放;"戏马台南追两谢"(东晋谢瞻、谢灵运曾在此登高赋诗),更以"驰射""拍古人肩"宣称:我的风流不输古人!虽身处蛮荒,心却翱翔千载。
旷达内核
在极端困厄中点燃生命烈焰,以文化传承为精神锚点,将个人潦倒升华为与历史巨人的对话。
五、《南乡子·自古帝王州》王安石
原文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楼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解析
此词为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今南京)时作。开篇"帝王州""佳气浮"写金陵昔日繁华(曾为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城),转瞬"四百年来成一梦",六朝繁华如云烟散尽,"晋代衣冠成古丘"(王导、谢安等名士终成荒冢)。下阕笔锋一转:独自绕水漫步,登楼远眺,"往事悠悠君莫问",所有兴亡得失皆可抛却;"槛外长江空自流"化用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却无悲凉,只见永恒——王朝更迭如过眼云烟,唯有长江永恒奔流。
旷达内核
站在历史制高点俯瞰兴衰,以宇宙永恒消解人间得失,在沧桑巨变中得平静。
六、《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王安石
原文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解析
王安石晚年隐居江宁半山园时作。上阕写居所环境:平岸小桥被群山环抱("千嶂抱"),碧水萦绕花草("柔蓝一水"),茅屋窗户透进光影("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无尘杂之扰,有清风相伴。下阕写闲适心境:午睡醒来听鸟鸣,恍惚如闻早朝鸡鸣(昔日理政记忆);猛然惊觉故交皆老,自己却贪恋这好梦,连"邯郸道"(喻求取功名的路)都忘了。从"朝鸡"到"鸟语",从"理政"到"贪梦",折射出从执着到放下的心路历程。
旷达内核
在田园生活中重构生命意义,以自然馈赠替代权力追逐,于忘机中获得真趣。
七、《鹧鸪天·我是清都山水郎》朱敦儒
原文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解析
朱敦儒早年隐居洛阳,此词自述心迹。"清都山水郎"(天上掌管山水的官吏)自喻超脱身份,"疏狂"二字定调。自称能"批给雨支风券""留云借月",实为对精神自由的夸张表达。下阕直抒胸臆:"诗万首,酒千觞"写恣意生活;"几曾着眼看侯王"显傲骨;"玉楼金阙慵归去"(懒得回天宫做官),"且插梅花醉洛阳"(宁愿在洛阳插着梅花醉酒)。将世俗功名视为浮云,只在山水诗酒间寻真我。
旷达内核
以神仙自比,以狂放为盾,在精神王国里做自己的主宰,将世俗规则远远抛开。
八、《行香子·述怀》苏轼
原文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解析
熙宁九年(1076)冬,苏轼在密州任上作。开篇绘清幽夜景:无尘的夜空,如银的月色,劝人"酒斟十分"。随即转入哲思:"浮名浮利,虚苦劳神",直指功名利禄的空耗;"隙中驹"(白马过隙)、"石中火"(燧石火光)、"梦中身"(黄粱一梦),三个比喻连用,道尽人生短暂虚幻。下阕自我纾解:"虽抱文章,开口谁亲"(纵有才华,知音难觅),不如"陶陶乐尽天真"(快乐做本真的自己)。结句"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勾勒理想生活:一张琴(精神寄托)、一壶酒(生活趣味)、一溪云(自然相伴),简简单单,却丰盈满足。
旷达内核
穿透功名迷雾,直面生命本真,在"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的极简中,抵达精神自由的至境。
这八首旷达词,是词人们留给后世的心灵解药。苏轼在逆境中见天地,黄庭坚于困厄里敬历史,王安石从兴亡中得永恒,朱敦儒以狂放守本真……他们用诗词证明:旷达不是逃避现实的麻木,而是穿透表象的清醒;不是强颜欢笑的伪装,而是与命运和解的智慧。当我们读懂这些词里的月色、流水、梅花与琴音,便能在自己的生命里,活出一分通透,一分洒脱,一分"我自逍遥"的酣畅。
来源:寸木书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