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950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王大爷今年刚满65岁,身体硬朗,唯一让他烦心的,是最近越来越“记不住事儿”。前脚刚把钥匙放下,后脚就忘了搁哪儿了。晚上也总是翻来覆去睡不踏实,第二天一早起来,脑袋昏昏沉沉。
“是不是年纪大了,脑子就不够用了?”王大爷常和老伴儿感慨。
其实,不一定是“老了”的问题。脑子“卡壳”、记忆力下降、失眠多梦……这些问题,可能跟一个不起眼的微量元素有关——锌。
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虽说用量不大,但对大脑来说,却是不可或缺的“零件”。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指出:成年人每日推荐摄入锌量为男性11mg,女性8.5mg。
可现实却是,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数据,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有超过40%存在不同程度的锌摄入不足,尤其是饮食清淡、牙口不好、偏食的老年人,缺锌更为常见。
一旦体内锌含量低于正常水平,大脑就会“罢工”:
记忆力减退:锌是神经递质合成的重要原料,缺乏锌会使脑细胞信号传递变慢,出现“说着说着就忘了”的情况。
睡眠质量下降:研究发现,锌能促进褪黑素的分泌,有助于调节昼夜节律,提高深睡眠比例。
情绪波动大:锌还参与调节神经递质多巴胺和5-羟色胺的平衡,与情绪稳定密切相关。
也就是说,锌虽小,作用不小。尤其是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补锌,不仅能“补脑”,还能“补觉”。
2017年,《Biological Trace Element Research》刊登的一项研究指出:锌水平与认知功能呈显著正相关。
研究团队对84名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认知评估,结果显示,血锌浓度较高者在注意力、记忆力测试中的表现更为出色。
不仅如此,2020年发表于《Nutrients》期刊的一项双盲随机对照实验也发现:连续补充30天锌制剂的受试者,其睡眠持续时间和睡眠效率均显著提高,入睡时间平均缩短了13分钟。
这两项研究都传递出一个信号——锌对大脑的保护作用,是有科学依据的。
锌不像钙、铁那样容易引起关注,但食物中其实并不少见。关键在于:吃得对,吸收好。
下面这5种食物,都是天然的“高锌食堂”,中老年人可以常吃:
说到补锌,牡蛎是当之无愧的“锌王”。每100克牡蛎中,含锌量高达47毫克,远超其他食物。不过,牡蛎生吃有感染风险,建议煮熟食用,避免与啤酒同食,以免引起尿酸升高。
牛肉中的锌含量约为7.5毫克/100克,而且属于动物性锌,吸收利用率更高。中老年人牙口不好,可选择炖煮方式,既软烂好嚼,又能保留营养。
猪肝不仅富含维生素A,也是锌的良好来源,每100克含锌约6.3毫克。但因其胆固醇较高,建议每周食用不超过1次,每次不超过50克。
别小看这小小的种子,每100克南瓜籽含锌量高达7.45毫克,也富含镁、铁、植物蛋白。可以炒熟后打成粉,早晚拌粥,既美味又补锌。
黄豆富含植物性蛋白质和锌,尤其是发酵后的豆制品(如豆腐乳、纳豆),其锌的吸收率更高。每天来一碗豆浆或一块豆腐,不仅补锌,还能改善肠道菌群,有助于睡眠。
很多人一旦发现自己记忆力变差,就会担心是不是“老年痴呆”找上门,其实这两者之间,有明显区别。
轻度记忆减退:常见于睡眠不足、压力过大、锌缺乏等情况,症状轻微且波动性强。
老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病):属于神经退行性疾病,表现为持续性记忆障碍、语言障碍、空间判断差等,并逐渐加重。
如果只是偶尔忘事、多梦早醒,可能只是锌摄入不足或睡眠结构紊乱,并不意味着已经患病。但若出现频繁忘记熟人名字、迷路、情绪大变等症状,就要尽早就医确诊。
吃锌虽好,但方式不当也可能适得其反。以下几点务必注意:
不要长期吃锌补充剂:锌摄入过量(>40mg/天)可能抑制铜、铁吸收,甚至导致免疫紊乱。
避免与高钙、高铁食物同食:这三种矿物质在肠道中有竞争关系,会相互影响吸收。
空腹不宜补锌:容易引起胃部不适,建议在餐后服用或通过食物摄入。
最安全、最有效的补锌方式,仍是通过日常饮食。合理搭配、均衡进食,才是长久之计。
想让脑子“不卡顿”、记忆“跟得上”、睡觉“踏实香”,别忘了从补锌做起。
尤其是中老年人,一方面要注意饮食多样化,合理摄入锌含量高的食物;另一方面也要警惕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失眠多梦等信号,及时调整生活方式或就医检查。
一口一口吃出来的营养,才是最靠谱的“补药”。
参考资料:[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来源:中医内科程医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