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贝凉了?”最近网上流传这几个字,别说,听着真有点戏剧化——好端端的网红餐饮,居然成了“鬼片取景地”?
“西贝凉了?”最近网上流传这几个字,别说,听着真有点戏剧化——好端端的网红餐饮,居然成了“鬼片取景地”?
尴尬吧。
原本一道菜要排队两小时的热闹劲,如今到饭点服务员恨不得揽活端盘子转场,客人一个没见着,倒能听见鞋底在地板上摩擦的回音。
要问怎么会变成这样?
一切,就像有人悄悄往一滩死水里扔了块巨石——瞬间浪花翻滚,安静日子宣告结束,而投石的人,还是大名鼎鼎的罗永浩。
都说网络是放大镜,也像个大喇叭,谁都能站出来喊两嗓子。
可这次,就在9月10号,老罗还真就没憋住,吃完饭上了微博,火急火燎地发了几句牢骚,点燃了全网的八卦神经。
“预制菜居多,卖得还死贵,让人恶心。”
注意,这可不是普通网友吐槽啊。
老罗一发声,瞬间点燃舆论引线。
谁让他自带流量,一举一动立马上热搜,转发评论像下饺子一样飞出来。
你看热搜话题,翻来覆去就是那几个关键词:西贝,预制菜,贵,罗永浩,恶心。
事到如今,罗永浩的几句话,反倒成了西贝的“滑铁卢”。
老板贾国龙本来也不是“逆来顺受”的性格。
第二天,他亲自下场硬刚,张口就是三个“一定”:“一定要起诉,一定要澄清,一定要讨回公道。”
态度很强硬,意思很简单:“哥们,不能看你在网上胡咧咧,西贝没用预制菜,你说的都扯淡。”
至于西贝多年宣传的“难吃不要钱”,此刻更像一道防火墙。
贾老板梗着脖子说——“你吃的不满意,完全可以现场沟通嘛,服务员都培训过,直接换菜退钱,不用上纲上线全国开麦。”
“但你非要微博开炮,有点欺负老实人了。”
你说这事咋办?
要搁一般人,可能这就消停了。
可罗永浩,偏偏不是一般人。
他脸皮厚,嘴皮子更溜,马上连发十五条微博,逐条反击。
甚至开出了“十万元悬赏”——谁能拿出证据证明西贝用预制菜,钱立马到账!
气氛彻底燃到顶点。
网友一边倒地围观,有人力挺老罗,觉得消费者花钱买服务,有权力知道自己到底吃了啥。
也有人站西贝,心想这么大品牌不至于自己打自己脸,至少得给人家个机会自证清白。
吃瓜群众一边留言一边点外卖,顺手关注一下“预制菜”都长什么样。
但影响不是玩笑,钱是真少了。
数据显示,光是事件发酵那两天,西贝的日营业额噌噌砍,直接少了一两百万。
差不多就是几十个门店白忙活一顿还不够赔。
门店现场更扎心,过去饭点都是人头攒动,现在服务员站一排,客人影都没影,气氛冷到发抖。
老板虽然嘴上还强硬,可压力山大。
怎么办呢?
西贝很快祭出杀手锏,号召全国门店开放后厨参观。
顾客只要愿意,登记穿好衣服,随便进厨房转。
更在自家官微发了厚厚一本“作业指导书”,试图把这几天的锅都甩到流程透明上。
“看,我们就这么做的,全是流程,绝对没造假。”
与此同时,西贝上线“罗永浩菜单”,还承诺“不好吃不要钱”,幸好没说“不好吃退你机票钱”。
没成想,老罗丝毫不为所动。
他找了更多证据,当天就开了直播,把什么保质期十八个月的冻鱼、“水分保持剂”牛肉的包装袋拍出来。
直播间背景板上赫然标注:“不反对预制菜,但要透明化,维护消费者知情权。”
老罗还揪住细节不放,拿“古法戗面馒头”举例,说西贝卖的贵不说,分量还小,几盘菜都吃不饱。
意思很直白——别光给顾客看透明流程,你得先让喂饱再说啊!
网友们吃瓜吃爽了,有人坚决反对预制菜:“新鲜才是王道!”
也有人疑惑,预制菜就那么不堪?
难道中央厨房加工的食材只能用来“坑人”?
一时间,各路大佬都下场刷存在感,巴奴、吉祥馄饨、朱光玉火锅的老板全在社交媒体给西贝撑腰。
甚至胖东来创始人老于都亲自表态,然后又秒删,生怕招火烧身。
更逗的是,国家也宣布《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进入专家讨论环节。
老罗第一时间转发,激动地表示“太好了,万众期待”,帮这场拉锯战又添点新料。
等到气氛稍有缓和,罗永浩主动宣布“西贝的事可以歇一歇”,还劝大家关注制度层面的新变化。
外人以为大战落幕,其实暗流涌动。
到了9月15日凌晨,罗永浩又在社交媒体点名贾国龙,邀其直播对话。
原因挺离谱,传闻贾老板在微信群说老罗是“网络黑嘴”“网络黑社会”,有点上头。
正当网友等着看两位大佬隔空斗嘴时,西贝突然发布致歉信,主动承诺把“中央厨房前置加工”挪到门店现场。
说白了,就是“以后东西现场做,少点工厂货,大家能看得到能闻得见。”
比如儿童牛肉饼、烤羊肉串,以前中央厨房做半成品,现在全门店现切现烤,赶紧来见证。
结果呢?
不光网友没买账,连陪伴多年的老粉也纷纷退卡,充值卡都不稀罕了。
有家长带娃怒气冲冲就去退,理由也扎心:“我们一直信你家,认为贵是对品质有保障,结果变成了笑话。”
一场风波搅得西贝人心惶惶,行业都不得安稳。
咱换个角度聊两句,预制菜是不是洪水猛兽?
曾经大排长龙的名牌,为啥说凉就凉,搞得像“崩盘现场”?
仔细想想,其实背后不是这场口水仗有多厉害,而是消费信任体系早就松动了。
尤其近些年,一波又一波风口,什么堂食外卖、中央厨房、供应链升级、预制菜革命,谁不是在“省人省力”拼成本?
可惜打的是算盘,栽的是体验。
你看,这跳出来乱的,就是信息不透明。
以前你吃饭,厨师吆喝一声,锅里咕嘟咕嘟,全家老小踏实吃一顿。
现在好,谁知道菜是不是冷冻解冻、是不是从高铁拉过来?
一旦有“网友监督员”揪住不放,品牌就极易被“反转”。
说句良心话,预制菜本身也不是填充剂。
有些场景,它甚至能保证品质稳定,还把控了成本,不然高峰期厨师都撂挑子谁干活?
关键在于——你得说清楚,别整得神秘兮兮,顾客一眼看不透。
消费者不是傻子,价格和品质你得划等号。
你要是真拿超市级预制菜糊弄收高价,不砸锅才怪。
再说回来,这一出算不算“饭圈大战”?
贾老板固然是拼了命要站回舆论制高点,可惜江湖残酷,舞台永远是流量说了算。
越死磕越被动,越想证明越让人怀疑。
其实啊,企业和“网络意见领袖”对线,怎么拼都要“让利于民”。
你动真格,别人不歇气,最后受伤的只能是生意。
行业的人都懂,真正高明的做法,不是死犟和甩锅。
网红品牌想长青,靠的不是“嗓门大”“脸皮厚”。
是你愿意实打实溯源、透明到极致,还能经得住价比三家的折腾。
顾客吃的不是菜,是信赖感。
反过来想,西贝折腾来折腾去,最后的教训是——综合实力不怕被监督,但遮遮掩掩最容易被无限放大缺点。
放低身段,勇敢回应,而不是开咬和起诉,更需要滴水不漏地打磨每一道菜。
毕竟,这年代连烤肠都能分出“预制”、“非预制”,消费者太懂行了,想糊弄不可能。
说到底,这就是个品牌的正念还是自嗨的大考。
这轰轰烈烈的“预制菜门”,结局其实早已藏在每一个费尽心思后不愿妥协的细节里。
你做“真”了,贵有道理。
你混“假”了,再大嗓门也救不回来。
那西贝还会翻身么?
说不准。
但有一点,谁都别想再把顾客当“韭菜”。
企业家要记住——互联网不是讲情怀,更不是比谁能掀起大风浪。
玩得转透明,扛得住监督,才是真英雄。
说多了你烦没烦?
话题抛这,各位敢接么:
你还愿意为一家高价网红餐厅买单吗?
面对餐饮透明化大趋势,你有什么祈愿或槽点?
来一块聊聊呗。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来源:甜点党GPkUs